2012/10/31
看清事實與懷抱希望
看了這段FORBE推薦的演講,雖然談的是教育,卻讓我回想起幾周前FPAT協會秘書長劉凱平的演講。Mike Johnston說,我們能教孩子的只有兩件事,事實與希望,不告訴孩子事實,他們會一輩子追求不存在的世界,不給孩子一個希望,他們會認為未來沒有什麼好追求的,變成根本不願意起床。
2012/10/30
美東颶風Sandy勾起的許多回憶
颶風Sandy勾起我許多回憶,在美東的那幾年,是我年輕且意氣風發的時候,遠離了台灣,慢慢熟悉了美東的環境。「Hoboken」,在颶風Sandy的新聞中聽到這個許多年未曾聽見的地名,回憶起那班載我從學校回到紐澤西New Port租屋的地鐵,總是聽著一位黑人車長,用奇特的音調,廣播著往hoboken這個站名後出發。
2012/10/29
如何讓孩子成功(How Children Succeed)
在紐時中文版讀到介紹Paul Tough這本書《How Children Succeed - Grit, Curiosity, and the Hidden Power of Character 》的文章,當上父親後的習慣,讓我對這本書的發現很感興趣,在網路上找到Paul受訪的錄影,還有他引用的Angela Lee Duckworth 對Grit的解釋。
2012/10/28
什麼是政府可以做的正向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y)政策
如果希望政府做的事情是真正有意義的事,具有正向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y)的事是最好的選擇。正向外部性的事情由於益處由社會共享,出錢的人不能獨享好處,私人比較缺乏動機,不會積極投入,而只剩政府能夠補強。
2012/10/27
上班族如何因應勞保老年給付調整
最近政府正在研討勞保老年給付調整的計劃,面對這種不確定風險,上班族個人應該如何調整適應呢?看新聞罵政府目前與過去的錯誤,當然也能消消氣,但是自己還是該想一想,到底能做些什麼,來改善自己的未來境遇呢?
2012/10/26
讀《操盤人教你台股大循環操作術》黃嘉斌
好像是因為在一些文章中讀到作者黃嘉斌提到以GDP高低點做為台股轉折指標的觀點,才去找這本書來看,不確定是黃嘉斌還是洪瑞泰先提出這個觀點,從書中的圖例可知,黃嘉斌的推論是來自2001年到2010年台股加權指數和台灣GDP年增率的線圖,兩者的高低點會彼此呼應。
2012/10/25
加稅不對?還是財政擴張好?
面對困難的經濟局勢,政府或企業應該做點什麼呢?張忠謀問加稅對嗎?他似乎認為加稅不對,減稅與壓低匯率才對台積電之類的出口企業有利。同台的席姆斯則回應政府應該擴張財政,而非緊縮財政,財政撙節無法讓解決經濟問題和失業率。
2012/10/24
遠雄海洋樂園大洋池中的意外生存者
在花蓮遠雄海洋樂園的大洋池餵食秀,聽到一個小故事,似乎是這一天的花蓮之旅,最出乎意料的收穫。兩天前
,匆促地決定這一趟旅遊,也許是最近太多FB朋友在貼出去玩的照片,被大腦的Priming Effect所玩弄,女兒第一次搭乘自強號,發覺與高鐵的不同。搭飯店的接駁車來到樂園,先是去看三點的海豚秀,沒想到女兒十分害怕那個場地,也許是陌生,也許是巨大的聲響。
2012/10/23
讀《不看盤,我才賺到大錢》理財顧問的價值是陪伴嗎?
作者比爾蘇西斯(Bill Schultheis)三十八歲時從券商離開,不再銷售7%殖利率的市政債券,成為一位獨立投資顧問(收費理財顧問),撰寫過咖啡館投資哲學(the coffeehouse investor),四十九歲時再寫了這第二本書《不看盤,我才賺到大錢》the new coffeehouse investor。
2012/10/22
2012/10/21
讀《一課經濟學Economics in one lesson》真正的財富
這本Henry Hazlitt的《一課經濟學》暢銷了50年,但是作者其實並非經濟學者,而是一位新聞評論者,但是他流暢的文筆和說故事的能力,讓這本書得到傅利曼(Milton Friedman)稱讚,它讓人對價格體系的描述一目瞭然。
2012/10/20
2012/10/19
讀《Bobo族-新社會菁英的崛起》
作者David Brooks以他自己的觀察和閱讀其他人的觀察,創造出一個新的名詞「Bobo族」來標籤當代的社會菁英, Bobo代表布爾喬亞(Bourgeois)和波西米亞(Bohemian),布爾喬亞時代的代表是像富蘭克林這種出身中產階級的成功人士,波西米亞時代的代表是1960年代的嬉皮精神,而當代的社會菁英是來自擁有高學歷的成功人士,他們融合了追求事業成就的野心和追求創意與不願背叛自我。
2012/10/18
內政部不動產交易實價查詢服務網之查詢嘗試
今天重新開站的內政部不動產交易實價查詢服務網(http://lvr.land.moi.gov.tw/)已經可以成功查詢,我最感興趣的是自己所住區域的房價,我想其他人應該也會有類似的想法,雖然過去其他仲介網站上也有成交價,不過說實在,不是太信任他們會放上真實數字,最想拿他們的價格與內政部的數字比較看看。
2012/10/17
摩根台灣投資人信心調查
摩根台灣投資人信心調查是另外一個值得參考的市場情緒指標,不過可惜調查頻率較低,每季才公佈一次。也許綜合摩根台灣投資人信心調查、國泰國民經濟信心調查與中央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是比較中庸的策略。基本上,觀察市場情緒的目的是揣摩市場估價的高低,情緒樂觀給價會偏高,情緒悲觀給價會偏低,給價偏高時應該考慮賣出,給價偏低時應該積極買進。
2012/10/16
讀《Superfreakonomics》利他、颱風與暖化
依據作者Steven Levitt & Stephen Dubner的後記描述,本書希望讀者除了常聽到總體經濟學的高論,也能體認到個體經濟學談論個人選擇和取捨的奧妙之處。回想這本書,有三件是我感到特別有趣,分別是利他、颱風與暖化的故事。
2012/10/15
2012年諾貝爾獎頒給如何設計市場交易解決方案
2012年諾貝爾獎之經濟學獎項頒給Alvin Roth和Lloyd Shapley,依據新聞的資訊,他們的主要貢獻在於「穩定分配理論和市場設計實踐」,在網路上我追蹤的經濟部落格,看到這篇Roth的論文,討論反感造成的市場交易限制,剛好,最近讀superfreakonomics中也舉到一個相同的案例,如何解決腎臟器官捐贈數量不足的市場問題?
2012/10/14
2012/10/13
勞保會破產或發不出錢嗎?
如果大家都一次領的話,勞保會很快破產或發不出錢,不過目前領勞保老年年金的比例約超過每年退休人數的60%,其實,政府應該勇於承諾,不要造成恐慌,否則一次領人數增加,反而會破產更快。年金化對ㄧ般人是較為有利,年金的勞保總精算成本也高於一次領。
2012/10/12
「無友不如己者」是說做人要謙虛嗎?
我並不特別推崇論語,雖然這是ㄧ本經典,代表中國文字與文化的共同傳承,就像我們讀西方人的聖經時,只需將它當作經典,而不需當做教條。那個時代的文字,多半都很類似訓話,提出一個指示,最多有些故事促進記憶,但是都談不上很有說服力,缺乏有信度的實驗,讓人相信他的建議或意見,除了以前要考試,可以得功名,意見本身是否真得對人生有幫助,值得人去遵循,就很難說。
2012/10/11
讀《Overtreated – Why Too Much Medicine Is Making Us Sicker And Poorer》
讀這本書時,不免會思考台灣的健保是否也有類似的現象,美國人雖然自豪有最佳的醫療,但是高昂的費用,沒有全民健保,讓少數人無法接受現代醫療。曾經聽過美國人推崇台灣全民健保經驗的聲音。自然兩國情況不同,美國的醫生團體能阻擋全民健保,除了美國的立國精神崇尚自由,對共產主義的社會制度深惡痛絕,也顯示醫生協會團體的政治力量十分龐大。
2012/10/10
2012/10/09
成為一流音樂家值得嗎?
最近看了兩部音樂家的紀錄片,在藝術上成功的名人,卻有類似的感觸,也許可以有兩種效果,一方面,安慰我們這些已經沒有機會成為一流藝術表演家的人,原來他們的日子也有這麼多麻煩。二方面,對我們自己努力追求的目標,不論能否達成,都能有另外一種思考的角度,也許平衡一點的人生,會更好。
2012/10/08
婚禮
婚禮上見到許久不見的長輩,回憶裏,我還是那位小朋友,他們還是身手矯健、聲音宏亮的大人,經過二、三十年,命運和個人的選擇,他們的人生有了許多不同的局面,那位在我剛考上大學時,受父親之託,教我人生之道的大哥,和我談了最久,再次了提醒我,人生苦短,感恩,希望自己沒有讓人感到遺憾。
2012/10/07
讀《經濟自然學The Economic Natualist》
讀了作者Robert Frank的Nudge,才去找他前一本《經濟自然學The Economic Natualist》,這本書裏也講到Nudge中所提到的軍備競賽造成看不見的手失效,為私利的競爭沒有總是能創造眾人的利益,偶爾,個人利益會與種族利益衝突。
2012/10/06
外匯存底4000億這樣算高嗎?
也許是因為剛讀完《民國100年大泡沫》,所以讀到這篇新聞說,外匯存底挑戰4000億美元時,特別會去注意,因為在書中,好像沒有讀到相關的資訊,讓人想重新思考,外匯存底這樣算高嗎?
2012/10/05
讀《Thinking, Fast and Slow》回憶自我與體驗自我
當我們思考離婚時,是回憶的自我(remembering self)在運作,就像尾聲出錯的演奏會,一個失誤的結尾,不代表整個婚姻都是壞的。回憶的自我(remembering self)運作時容易受到忽略長短效應(duration neglect)的影響,即使好的時間多於壞的時間十倍以上,你也可能感覺好壞參半。
2012/10/04
讀《民國100年大泡沫》
這本書在剛出版的時候十分暢銷,甚至引起央行總裁重視。當時因為太熱門,我有些排斥,刻意不想讀它,事過境遷,民國100年也過了,2012年再來讀這本書,似乎正是時候。當然,第一個檢驗自然是,預測民國100年大泡沫,有嗎?這本書還值得重讀嗎?這位作者王伯達還值得追蹤嗎?整體來說,我想還是值得一讀的。
2012/10/03
台灣的戰後嬰兒潮即將進入65歲
美國人的baby boomer一般認為是1946到1964年,不過如果觀察我們自己所在的台灣,我認為比較合理的台灣的戰後嬰兒潮,應該是1951到1971,或是1951到1984,第一段每年新出生人口都沒有低於37萬,第二段則是每年新出生人口都沒有低於36萬。最近的出生數則已降到19萬,不論哪一種,1951年,也就是民國40年出生的38萬人,都將是台灣戰後嬰兒潮的第一波。
2012/10/02
上市總規模增減對市場指數相對評價高低之影響
前些天談到基金規模增減的影響,讓我在聽到有些人認為,台股指數到八千點,就認為是偏高時,聯想到上市總規模增減對市場指數相對評價高低之影響,似乎,總市值的增加很可能代表相同指數點數的相對意義變貴了。關鍵是上市價格之高低。
2012/10/01
讀《Thinking, Fast and Slow》心理帳戶
心理帳戶會誤以為現金支出與信用卡支出屬於不同帳戶,但是錢就是錢,不應該區別。不願意處分虧損股票的disposition effect。為了避免後悔,一旦發現一道好菜,你總是會在哪間餐廳持續點相同的菜。坐上最高級、最安全的車椅,會讓人無法購買較便宜的機種,是不願將安全性與金錢交換的taboo tradeoff(神聖而不可交換)。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