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31

股票交易日誌範本EXCEL

以EXCEL做成的一份股票交易日誌範本。

我將「如何紀錄投資交易日誌」與「投資策略(Investment Policy)」兩篇文章裡所提到的一些股票交易日誌規則,整理成一個EXCEL的檔案格式,希望可以提醒自己要將股票交易日誌記得更清楚一些。雖然這不會是最佳版本,也不會是最後一個版本,如果你拿去使用後,發覺有更好的調整方式,也希望大家能夠分享出去,或留言,或者是寄給我一份,我會在這裡貼上連結。讓它變得更好。

股票交易日誌範本EXCEL (trade_log.xls)

2008/10/30

投資謹守安全邊際行為之重要

繼2000年(民國89年)在台股受網際網路泡沫破滅的滑鐵盧,在2008年這一次的次貸風暴中台股的虧損,我學到了什麼教訓,上一次,我用了剛開始工作三、四年所累積的資金繳了一大筆學費,學到的教訓是,不要追逐可能泡沫化的熱門股,當時受傷最慘的股票都是沒有良好獲利記錄,但是充滿成長夢想的網路科技股。這一次,我手上沒有這樣的熱門股,每支個股都有相當良好的歷史平均股東權益報酬率,可是,我還是在2008年次貸風暴中,虧損這幾年積累的大半資產,學到了什麼呢?


為什麼別人就可以躲過這場風暴,而我卻辦不到呢?是上天對我不公平嗎?還是要抱怨老師教的都沒用?或抱怨書上寫得太不清楚?與其抱怨,應該思考從虧損中學到了什麼教訓,是判斷不夠明快,還是沒有停損,還是條件參數選擇的不夠,還是順利的氣氛讓人鬆弛了戒心,過去這十二個月,重新來過,還是會一樣的結局嗎?調整甚麼決策流程,或是調整甚麼選股標準,或是調整買進賣出執行方式,怎樣才會讓下一個未知的事件來臨的時候,能夠做得更好。

結果我們無法控制,比別人好或比別人差,我們沒有掌握權,因為別人有別人的能力與判斷方式,甚至他的靈感。我們能做的是重新檢驗自己的流程,改善自己的決策模式。這次的流程中,什麼造成了目前最後悔的感覺呢?現在最後悔的感覺是,怎麼股票變得這麼便宜,可是手上卻沒有現金可以買進,到處跳樓大拍賣,卻沒錢可大採購的懊惱。氣自己,沒有忍耐。

要隨時謹守安全邊際的原則,是這次所學到最大的教訓,仔細看滿江紅的股票,如果真的按照葛拉漢的安全邊際原則,市值必須是內在價值的2/3才可以買進,也就是要有33.3%的價差(安全邊際)才能買進,這一年來跌了50%以上的市值,不看ETF與基金,手上台股持股卻只有44%(7/17)是落到安全邊際以下,其餘10檔目前下跌了這麼多幅度之後,價格都還沒有33.3%的安全邊際,可見當初我投資他們時,是多麼的樂觀,過分重視短期的盈餘成長趨勢,也誤以為市場評價的水準不會巨幅改變,事實上,這段時間裏,台股的市場本益比從14降到10。下一個十年,我希望自己不要再重複這兩個巨大的錯誤,投資熱門股(還沒開始獲利的夢幻般創新事業),沒有謹守安全邊際的投資原則。

2008/10/29

如何給人免費的建議

我常觀察到一種現象,當我給別人免費的建議,例如去學校裡演講,或在與同事朋友聚餐的餐桌上,或網路上的文章分享,一個很遺憾的現象,當我給人免費的建議時,這些朋友接受建議的比例,似乎比給收費的建議時少很多,如果真的希望給人免費的建議,又能有真的效果,要如何做呢?


為何人不太容易接受免費的建議呢?當我給他免費的建議時,我的話就會被他認為是他所收到眾多的免費的建議之ㄧ而已,現代社會裡有太多免費的資訊,每天電視、雜誌裡,都有許多的專家、學者、記者、資深媒體人、名嘴,在對當前的財經現象批評與分析,當我說出免費建議時,我在他眼裡就和這些同樣免費說給他聽的人,沒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他不信媒體名嘴,可能就不會相信我的建議。

我可以想得到的方式,就是不要太常給,太頻繁出現的訊息,有可能效果逐次降低。不要太容易給,不要太直接、太簡短的回復,過度簡化是電視媒體的壞習慣,多和個人溝通幾次再給,或是另外約會出來,或是另外闢桌來談。建議還是要盡量個人化,免費的建議可能無法像收費的理財規畫建議,按照完整的理財規劃步驟來做,但是,還是要盡量收集對方投資經驗、家庭狀況、資產負債與收入支出狀況,否則我以為在回答對方的問題時,很可能我只是直覺地在回答如果是我自己的狀況,我會怎麼辦,問題是對方不是我,給我自己的建議,對方聽不進去,也合理。做不到這些,就不要講太多吧。或調整一下自己的期待,講了就講了,反正自己覺得適合,別人聽不進去,沒有產生效果,對效果期待低一點,就不會太失望。

試試付費看沒有廣告版的【上班族投資理財】
可以讓你對文章的信任度改變

2008/10/28

如何找到退休時報酬率4%到6%的投資工具

如果以兩萬元做為一個普通人的生活費標準,如果退休基金可以提供每個月兩萬元,一年共二十四萬元的利息,則這樣的退休基金可以說滿足了基本需求,對一個知足的人而言,已經足夠,如果以報酬率5%來計算,要提供一年二十四萬元的利息,需要四百八十萬的本金。如果有了這筆錢,要如何找到退休時報酬率4%到6%的投資工具呢?


近年來台幣的定存利率約在2%附近,如果希望提高報酬率,勢必要接受每年的報酬率可能波動的風險,才有可能獲得4%到6%的報酬率。最近的股票市場半年內跌超過50%,雖然歷史上股市報酬率長期而言還是會優於定存利率,而且多數退休的人距離死亡也還有超過25年的光陰,但是還是有些錢是必須每月拿來花用,退休基金不能全部投資於股票市場中。

如果你有足夠的錢,能夠靠2%的定存就有每年24萬的利息,也就是1200萬的本金,又願意只過每個月兩萬元消費的生活,那當然沒問題,你可以隨意享受人生。如果希望提高到4%到6%的報酬率,則可以考慮最近出現的這個機會,台灣前兩三年發行了八檔不動產投資信託(REIT)受益證券,而由於次貸風暴以來的恐懼,全部都已跌破淨值,目前算術平均的報酬率已經來到6.14%,也就是每一種REITS你都買相同的一個單位數,這八支分散的不動產投資信託組合,總共要花52800元,依據去年(96年)的配息金額,將配發3240元(6.14%)。即使很不幸有25%的兩檔不配息,也還有4.44%的報酬率,發生這樣不配息事件的機率應該頗低。而且一般不動產租金隨通貨膨脹,而增加調漲,也是十分常見正常的現象,應該可以自然避免一些通貨膨脹侵蝕購買力的風險。

歷史上,股票長期還是會有高於不動產投資信託(REIT)受益證券的報酬率,但是不動產投資信託可以提供長期較為穩定的每年配息,幾乎沒有退休金提領失敗風險。不會因為退休股債投資組合中提領率太高(大於4%),遇上股票連續大幅下跌時,易發生在死亡前沒錢可提領的失敗結局。對願意犧牲一點報酬率,以換取穩定配息的投資人而言,不動產投資信託受益證券(REIT)在市價有適當的折價時,讓報酬率較高時(6%以上),的確是一種值得考慮的選擇,而八檔不動產投資信託(REIT)受益證券已經代表了約二十多棟不同的建築物,也算相當分散。
From Blog


2008/10/27

如何紀錄投資交易日誌

這篇如何紀錄投資交易日誌的方式,是摘錄自「投資人的大腦革命Inside the Investor’s Brain – The Power of Mind Over Money」一書,作者理察彼得森(Richard Perterson)參考了許多腦神經學的研究、財務行為學與認知心理學的研究報告,讓人類在投資時的不理性行為,有了許多生物學上的解釋,例如他舉了很多實驗利用MRI核磁共振攝影技術,補捉到人類在做許多直覺與情緒決策時,大腦內部的活動狀況,證實,人和原始猿猴類相較,人類雖然較為複雜,不過也有類似的大腦決策方式。我們從猴子祖先的基因中,遺傳到了許多反應的模式,而這些模式,在很多時候還是掌握了我們的直覺。


理察自己設立了一間市場心理顧問公司(marketpsych.com),發展了一系列心理測驗的方式,用來協助金融從業人員了解自己與改善績效。研發利用財務行為學來做資產管理的方式與輔助軟體。並計畫推出以利用人類神經天性來套利的計量心理避險基金。他在最後一篇中提到優秀投資人用來克制自己心理偏誤,例如後見之明、代表性捷思、損失趨避等等,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有紀律的撰寫決策日記,也就是每天記錄投資交易日誌,避免很多人類因為情感而造成的選擇性記憶偏誤。

他建議的投資交易日誌紀錄十分詳細,所臚列的問題,很具有參考價值,強迫自己每次買賣都回答這些問題,應該可以降低情緒衝動之影響力。交易決策前,應問自己並紀錄:買進(賣出)的理由?這個投資給我的感覺是?對這個決策我多有信心?我的優勢是什麼?別人為何沒發現這個機會?哪些客觀條件改變會讓我改變決定?賣出(買回)的特定標準?交易決策後,但尚未有結果時,應紀錄,我對這個決定有任何懷疑或其他感覺嗎?交易結果出來後(一買一賣後),應紀錄,這是正確的決定嗎?判斷與決策過程中有瑕疵嗎?這次的決策和過去的決策有共同的型態嗎?我是否偏離的自己的投資理念?這次決策最成功的地方是什麼?計量統計應該記錄預期與實際損益,獲利與虧損次數,持有虧損部位與獲利部位的時間,交易前,預期風險和報酬的機率。

2008/10/26

這輩子,你想做什麼?(What Should I Do With My Life?)

年紀輕的時候,常想到的問題,多半是,未來我會變成什麼樣的人,我會做什麼樣的事,有什麼樣的成就,就像那首有名好聽的老歌的歌詞(What Will be Will be),年紀輕的我們問的是我會變成怎樣。年紀漸長之後,逐漸發現自己是個獨立的人,我們變成問自己,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Want To Do),想知道自己想做什麼。這本書「這輩子,你想做什麼?(What Should I Do With My Life?)」作者Po Bronson想要討論的其實是,你應該做什麼(What Should I Do With My Life?)。

從Will Be,到Want To Do,到Sould Do,意味著人對自己的了解增加後,心境的轉變。從空想,到想要掌握自己的方向,到知道自己的天命。孔子說,吾十又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說明了他心境的變化,所問的問題也自然不同,由此來看古人與現代人所遇到的人生問題與自我成長的問題,其實都是相同的。作者Po Bronson選擇用採訪的方式,從幾十位實際發生人生或職涯巨大轉變的個案,從採訪與描述事實中,想讓讀者自己去歸納出自己的結論,作者沒有清楚地提出幾點他的解決方案,而是詳細描述別人轉變突破的實況,讓讀者從故事中自己去做類比與比較,想想自己到底該做什麼?

Po認為這本書的架構是用許多故事來顯示人的各種錯誤觀念和恐懼,以及主角們如何免對這些恐懼與錯誤觀念,進而克服它們的過程。這些偏誤與恐懼例如:認為人生意義的問題只是少數高知識分子創造出來的問題,多數人其實覺得這個問題一點都不重要,Po認為這是錯誤的觀念,多數人都認為人生意義的問題很重要。我們恐懼去追求人生會窮途潦倒。恐懼會無法回頭,路越走越窄,人類有個心理學家證實過的偏誤,就是喜歡保持選項,恐懼可選擇的選項消失。恐懼偏離了通俗的熟悉的路途之後,會走上未知終點的路途。恐懼如果追求自己的人生意義,家人、配偶、夥伴與朋友會與我們分離。錯誤地以為除非找到人生真正的答案,否則人生都還不算開始,事實上,嘗試的旅程也是十分重要,他幫助我們知道尋找答案的重要性。

Po說以前他以為某些工作比其他的工作更令人興奮,所以能激起人的熱情,現在他發現熱情其實來自深刻的體驗,何地方都可能產生熱情。以前以為人生是一長串的菜單項目讓你選擇,現在發覺人生只能選擇是否要真誠的面對自己與別人,比較像是剝開外皮,發現自己以為自己沒有的天賦。

2008/10/25

民進黨遊行挺扁?

真的不知道,為什麼還有人支持陳水扁與吳淑珍,即使支持陳水扁所代表的台獨精神,也沒有一定要不斷支持一個道德上絕對有缺陷的領導人(法律還沒被判有罪),台獨建國也可支持彭明敏啊,幹麻死抱著陳水扁一個人呢?沒有陳水扁,台獨建國精神也還是可以延續,何以只要陳水扁一出現,就一堆人喊著阿扁加油呢?也許這是一種不願意認錯停損的「損失趨避」行為。


太多人已經把台獨建國精神和陳水扁的形象連結在一起,事實上,陳水扁以不斷營造自己與台獨建國的關連性,例如把匯往海外的資金冠上作為台獨建國使用的名義,並且提到孫中山建國資金也是放在海外來連接比喻,卻忘了建國資金應該是大家都知道的才是真的要用來建國的資金,而不是事前沒有半個人知道的資金,被人凍結了,才跑出來說這錢是建國的資金,你有看到哪個建國的團體,出來說明他們早就知道有這筆建國資金嗎?革命黨同志應該要知道有錢在哪裡吧,否則萬一怎樣,誰能哪這筆錢繼續革命呢?

支持者不願意承認自己過去多年跟隨與支持「陳水扁」的記憶是錯誤的,不願意認錯,情感上,認為只要繼續撐下去,不要賣出,不要放棄對「陳水扁」的支持,也許還有希望會反彈,也許還會恢復以前的榮景,「陳水扁」可能還會當選下任總統,這麼多年的支持,讓人難以接受這些年都是錯誤被騙的虧損心態,寧可繼續,過去投入情緒越多的人越不容易理性觀察到「陳水扁」的改變,一次又一次原諒接受他的轉變,甚麼時候送600萬禮金給總統兒子婚禮,成了台獨建國者可以接受的道德標準了呢?

以目前的台灣的社會氣氛,對執政黨不滿也是合理,不過保持對中國開放的經濟政策,才是幫助台灣經濟回復的好方法,這個時候,如果把中國當敵人,執行經濟保護主義的政策,台灣可能陷入愚昧的鎖國政策,再次落後亞洲各國的復甦速度,經濟上,我們還是必須與外界貿易交流,如果要改善經濟,敵視中國,提高貿易障礙,絕對是不智之舉。讓「陳水扁」奮力掙扎的政治活動,影響到我們目前改善經濟的努力,將是很可惜的結果。維持和平與自由貿易,才是資本主義股票市場要成長最重要的基調。

2008/10/24

然後呢?(Then What?)

From Blog

從五月馬英九就任日開始的台股下跌,九月中雷曼破產後的急速下跌,十月份更多全球國家出現破產還不出美元外債的可怕狀況,然後呢?(Then What?)除了少數宣稱自己有預測能力的人,例如算命的人,他們很可能也是過度自信而已,多數人沒有預測能力,當我們被問到對未來一段時間的預測時,我們其實沒有能力回答。


但是,為了面子,或是就是不願意不回答別人的問題,不像孔子敎我們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們不自覺地改變了問題,被人問到「對未來一段時間股市的預測時」我們其實直覺地回答的是「我對最近股市的感覺」,從五月台灣股市已經跌了五個月以上,從去年九月看,則已經十三的月,現在你問絕大多數的人這個難以預測的問題,人人都會跟你說股市會繼續下跌,底部不知道在哪裡,沒人知道何時才會停止下跌,但是人人卻都預測會繼續維持目前的趨勢。

這就像「順勢操作」的邏輯,人總是被最近的事情與情緒影響最大,而這些情緒會影響我們的投資決策,恐懼會讓我們傾向「損失趨避」。我們無法預測股市未來漲跌,我們沒辦法預測谷底,但是,恐懼或貪婪都會讓我們偏離了理性,兩者都可能危害財務的健全,而目前我們比較應該擔心的是過度恐懼,因為最近的趨勢都是傾向讓人恐懼增加。

巴菲特買進比狄亞,以及在美國報紙上鼓勵大家買進,顯示「中國」與「美國」應該已經出現令人投資紀律嚴謹的巴菲特喜歡的價格,這表示這兩個地方的氣氛應該已經是足夠恐懼了,價格調整也很足夠了。台灣由於原本就較小跌幅限制,和減半跌幅兩週,可能會讓價格調整速度較慢,十月中公佈的九月底股票共同基金定期定額扣款人數,也顯示扣款人數下跌的幅度很小,顯示價格調整不夠快,還沒有讓「恐懼」傳遞到共同基金定期定額者心裏。但是市場本益比則是進入個位數,學巴菲特說的,現在投資股市,十年後一定會收到很好的報酬率。

2008/10/23

向王永慶與巴菲特學習支援親人的方式

王永慶與巴菲特都是很有錢的人,有錢的人總是會遇到一個困擾,就是很多人會來找他幫忙,很多時候,拒絕這些人不是很容易的事,特別是來求救的人是你的至親好友的時候,即使你以為贈與金錢,並不是幫助這個人很好的方式,如果你真心為你的親人好,給他巨額金錢,或是無償無條件幫他還清巨額債務,都不是好點子。我們來看看王永慶與巴菲特怎麼做?


賣公司給兒子,而不直接將公司給兒子

王永慶有個小兒子王文祥,王文祥在美國工作,王永慶對他的協助,與其將美國的台塑公司股份贈與給王文祥,王永慶選擇另外一種外人不太能理解的方式,甚至可能讓小兒子覺得老爸是不是不愛我的方式,他將一間台塑的關係企業以合理市價賣給了王文祥,雖然王文祥顯然沒有足夠的錢來買這間公司,可能也沒有付出很高的控制權溢價,王永慶顯然希望間接的幫助他,而不是直接地幫助,因為在兒子的眼裡,如果父親直接給他一間公司,這只是像老天給的一個禮物,反之,當他得要自己負債來買,再逐年還清,感覺就完全不同了,王永慶知道這樣孩子才會懂得珍惜,王永慶深知這種心理效應,就像人會對中獎的1000元和存下來的1000元有不同的心理帳戶,而有不同的花錢心態。所以王永慶找銀行借錢給王文祥買公司,並且擔任保證人,而不是直接贈送公司給王文祥。

不直接幫姊姊還債,而是找家族遺產受託人借錢給姊姊去還債

巴菲特在雪球裡也有一個類似的故事,他的姐姐曾經有一次因為在股票市場投機而背負很大的債務,他的姐姐來找世界首富的巴菲特協助,卻沒有想到巴菲特拒絕了她,這可能讓至親認為自己是個無情的吝嗇鬼的行為,巴菲特則是說服了父親資產的信託受託人,借錢給他的姐姐來還清債務,可以想像巴菲特說服這個人借錢給他的姐姐時,可能也是做了某些保證。巴菲特也是同樣利用間接的方式來協助姐姐,因為親人間的協助,常常是屬於社會規範。這社會規範就像是岳母煮一頓飯給女婿吃不會跟他收錢,你應該感謝,記住一個恩情,下次有岳母需要的時候盡力幫忙以回饋,報恩。巴菲特如果幫姐姐還清債務,姐姐只會感謝,也許會下次當巴菲特有難時盡力幫忙以回饋這份恩情。但是,如果找個第三人來借錢給姐姐,巴菲特再當保證,則姐姐才會知道這個債務是屬於一種金錢規範的事情,才真的能學會金錢世界的邏輯,以及從這場股票投機失敗中學得一場教訓。如果你真心希望一個人變好,變得懂得投機不好的道理,這是不同層次的愛吧。

兩人的方式都很類似,找個第三人當中間者,來借錢給你的親人,雖然其實是你在背地裡保證,也可以讓你的親人感到不同的金錢效應,而不會將你給錢這件事當作理所當然的行為。

延伸閱讀(另一面的想法):台灣若無王永慶

2008/10/22

如何改善損失趨避的心理偏誤(Conquer Your Loss Aversion)

在投資時保持平衡的心理狀態,會讓你減少很多錯誤的投資決定,近年來,財務行為學的研究已經反覆證明人類有損失趨避的心理偏誤,也就是說市場上多數人都會受損失趨避的心理影響,能夠保持平衡的心理狀態,可以讓你和多數人的行為不同,讓你有機會在市場上獲得超越一般人(平均)的報酬率。所以,應該怎樣來改善自己損失趨避的心理偏誤呢?(Conquer Your Loss Aversion)


第一,當然是要對損失趨避的情況有徹底的認識,能夠辨識出自己是否是在受到損失趨避的影響下,而作出決定。一般損失趨避的實驗,大概是像這樣,給一群人兩個選項,第一次給的二選一的選項是,A項100%的機會賺85元,B項85%的機會賺100元,25%的機率沒賺錢,多數人會選A。第二次給的兩選一選項是,A項100%的機會賠85元,B項85%的機會賠100元25%不賠錢,這次多數人會選B。這兩次A都是沒有波動風險,B是有波動風險,A與B的期望值都相同。理性的情況下估算波動風險與期望值,兩次都應該選A,但是當問題以虧損的方式展現時,人們比較不願意接受無波動風險的虧損,所以稱這種現象為「損失趨避」。理性情況下,承擔波動風險,應該要求較高的要求報酬率,否則相同期望值時,應該避免波動風險,也就是第一次多數人都會選A的原因,問題是多數人,第二次卻沒有選A,偏好承擔沒有意義(額外期望報酬率)的波動風險,只因為描述的方式不同,就做出不同決定,這是不理性的決策行為。

第二個我可以想到的方式是引進邏輯思考,當我們做一個二選一的決定,或是一個買進或賣出的決定,我們常常倚賴直覺,讓感覺做決定,就像損失趨避實驗裡多數人都回答的很快,很少人會拿起筆來計算期望值與波動度,簡單的引進數字以及一些計算,就可以讓大腦少受情緒與感覺的影響,而我們對損失的痛苦感覺,與對獲利的快樂的感覺程度不同,這是損失趨避發生的原因,財務行為學家認為人類對這兩者的感覺程度,損失時的痛苦是獲利時快樂的2倍。在你的投資決策前,引進一個固定的流程,例如各個投資方案間,內部報酬率的計算比較。重點在持續改善自己投資決策的流程,越多理性思考的時間,就越少會衝動地做出損失趨避的決策。一般人在投資上的直覺通常都是錯誤的,因為傑出的直覺來自很多經驗與持續地正確回饋,而股票市場的泡沫與蕭條景氣循環時間很長(科斯托蘭尼雞蛋),一般人都沒有經過幾次景氣大循環的長期投資經驗,也沒有足夠的投資回饋經驗,足以來形成傑出的直覺。

第三是增加自己對投資風險的知識,從研究股市歷史,從投資學、經濟學課程中,從有經驗的成功投資人身上,去了解認識投資的風險,如果能對歷史上,國家經濟發展、長期股市報酬率與股市漲跌循環,增加一些了解,就比較可能了解,你不應該趨避某些經過計算的風險,不應該在經濟蕭條的時候,完全趨避長期股票投資。

第四是笑一下,注意一些快樂的事,「損失趨避」是由恐懼(FEAR)所主導,恐懼與歡樂的情緒都會造成一些潛意識的肌肉動作,恐懼讓人的額頭肌肉不自主收縮,歡樂讓你的嘴角肌肉自然上揚,這些潛意識的肌肉動作與情緒,都是大腦內神經元的影響,生物心理學家研究顯示情緒會明顯地影響人的決策,先看到恐懼的臉,會讓人做較為「損失趨避」的決策,先看到笑臉,會讓人做較為「勇於承擔風險」的決策。所以每天給自己一個笑臉,可以改善一些損失趨避的心理偏誤。

第五是有個長期的理財規劃計畫,你要有一個預設的目標,以及預定如何達成目標的行程表,為了提高達成目標的機會,你要研究承擔某些風險的投資行為,發展與執行一個承擔某些風險的理財計畫,保持注意力在你的計畫目標上,並且預期路途上可能會遇上某些阻礙與挫折,萬一你失敗了,你也知道一時的失敗與挫折是人生難免的事,你要將失敗當作一個學習的經驗,從中學習改進。每個成功的人物,在其一生中都是曾經承擔某些風險而成功的。我們必須承擔風險,因為不願承擔一絲風險,將讓人一生悲慘結局。在阻礙與挫折(例如股市崩跌)發生之前,如果就能理性設計好一個理財規劃計畫,有計畫的人比較可能撐過眾人恐懼的時期,避免「損失趨避」的決策。

找我幫你開始第一次理財規劃

2008/10/21

何時可以買威力彩?

之前寫過一篇「什麼時候可以買6/49大樂透」,當時估算的結果,是要等到前期累積獎金超過6.6億的時候,才值得購買大樂透,而且網友補充,如果當期買氣太高,高於1.25倍的前期累積獎金時,就又會讓期望值變為負。最近威力彩累積超過三十多期沒有開出頭獎,似乎也應該來算一下,何時可以買威力彩?以及現在是不是應該買威力彩。

威力彩的選法為第一區38選六,第二區8選一,合計的可選擇組合為22,085,448種,每張彩券售價100元,總獎金為50%的銷售金額,而頭獎為總獎金之60%,相乘可以得到威力彩的頭獎為銷售金額的30%加上累積獎金,還又扣除20%的分離課稅。全部包牌的成本為22億,可得的獎金為30%*22億加上累積獎金,再乘以0.8,所以累積獎金需要超過21億時,所獲得的頭獎獎金才會超越全部包牌的成本。(22億*0.3+Y累積獎金)*0.8>22,Y>20.9億。而且當總銷售金額需要小於1.05倍的累積獎金,(0.3X+Y)*0.8>X,1.05Y>X,一旦購買的人太多,X太大又會讓所有買威力彩的人總體的期望值變為負值。原則上就是要累積獎金超過21億時,比較是買威力彩的好時機。

2008/10/20

十倍速時代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

偏執(Paranoid)這個字會給人負面的感覺,好像覺得老闆一定要是個會逼人發瘋的偏執狂,才有可能在科技快速變化的時代讓公司生存下去,如果你以為這本書是在說這樣工作狂的事情,那麼你就跟我一樣犯了個大錯,光用書名來判斷書籍可能的內容,如果不是查理孟格在他的「可憐的查理年鑑」書尾最後,推薦閱讀這本書,我大概不會在去找出這本當年十分轟動的書「十倍速時代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
。我想查理是想說明工程訓練與企業管理結合的綜效。


原來,Andrew Grove以一位工程師出身的管理者,用他所受的科學訓練,在實際的商場上做出精確的觀察,以及觀念的概括化,一位從沒受過正式商學院教育的管理者,後來卻能在商學院教授商學院課程,顯示工程學與商學院的相通之處。所謂偏執狂管理者才能生存,是指管理者需要偏執於「凡可能的都將成為事實」「越成功越是危機四伏」「對現實清楚掌握才是致勝基礎」「中階經理人才是組織最大資產,變革最大動力」。

他認為很多企業都可能遇到關鍵時刻(Crisis Point/Strategic Inflection Point),特別是企業環境的六力(競爭者、供應商、客戶、潛在競爭者、產品、協力廠商)中出現了十倍速的變革力量時,企業的商業模式將會發生巨變,企業必須改變以配合新的模式,老的公司往往沒有新公司迎向趨勢的快速,而容易失去先機。就像有聲電影出現時,卓別林還是堅持默劇才是王道,過了很久才接受時代的改變。

Andrew以早年英代爾(INTEL)是以記憶體起家的例子,來說明,後來遇到日本廠商在DRAM的猛烈攻擊,他們持續多年的虧損,卻沒看到記憶體產業的改變,應該斷然放棄自己早年成功的關鍵記憶體,卻遲遲延後轉向到自己比較有競爭優勢的微處理器市場。以及他所觀察到電腦產業,由垂直整合的模式,轉向水平分工的模式的過程,IBM、迪吉多、王安電腦等垂直整合的公司,都沒有在第一時間認出這個巨變,拖延必要的改變,讓迪吉多與王安倒閉。

從發現到日本廠商以快速地方式研發記憶體,再加上日本廠商一貫的高品質,以及日本廠商持續以低於英特爾10%的報價方式掠奪市場,英代爾不斷投入資源企圖超前日本廠商的研發,企圖以更大的規模來降低成本,無視持續的虧損,寄望於於未來。卻幾乎忘了自己還有一個微處理器的金雞母。拖了三年,才做出放棄記憶體的決定,原以為客戶會生氣,沒想到客戶早就預期英代爾終究是要屈服於日本廠商的壓力退出記憶體市場,早已自行轉單,還很體諒地說,你們一定花了很多時間才做出這個決定。

從RISC與CISC的內部競爭,以及競爭對手在發展X光射線製作電晶體的技術,Andrew也學到必須分辨信號與噪音雜訊,有些事情是轉折點的重要訊號,有些則不是,例如你的業務經理認為主要敵人換人了,或是你的協力廠商要改變了,或是你手下過去的一流戰將,最近老是有點走樣,他可能是受到成功的惰性所影響,這都是產業結構改變的訊號。Andrew認為在混亂的時期,應該要放鬆慣有的管制,讓實驗去決定出路,決定在新的產業結構中要如何改變。不過當你想釐清你的公司應該是怎樣時,你也要釐清你的公司不應該做哪些事。就像杜拉克說,所謂企業家就是將資源從低產能與低產量的地方,轉移到高產能與高產量的領域的人。面對關鍵轉折點,管理者需要趕緊行動。

2008/10/19

STEVE JOBS賈伯斯在史丹福畢業典禮的演講

美國的許多大學十分崇尚企業家精神,會邀請產業重要的企業家在大學的畢業典禮上演講,企業家對即將畢業的優秀大學生所說的話,往往發人深省,2005年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在史丹福大學畢業典禮的演講,短短十五分鐘,賈伯斯只講了三個故事,卻足以讓人思考良久。

賈伯斯在每年蘋果電腦的產品發表演講都是消費者與愛好者極度注目的盛事,過去台灣還有粉絲會在網路上現場翻譯給其他人看的創舉,台灣的蘋果電腦迷實在相當厲害,賈伯斯的的產品發表演講十分厲害,總是讓人對新產品十分驚艷,不過這場短短的史丹福大學畢業典禮的演講卻是講得十分謹慎,頻頻看稿,也許是被史丹福大學的崇高名聲所影響,十分看重,也很小心。

延伸閱讀:
激勵熱情行動的影片
讀《贏在不可能》與聽講紀錄
中國文化大學財金系理財規劃演講
Nick Murray在1995年的理財規劃顧問年會演講
理財規劃是生活型態的選擇(周行一)
上班族理財魔法演講的講稿大綱
李開復台北演講與詹宏志對談(一)
李開復台北演講與詹宏志對談(二)







第一個故事賈伯斯講到,一點到下一個點兩點之間如何相連起來,他說向前看,從一個點出發時,我們往往不知道怎麼到下一個點,但是回頭思考我們如何到現在這個點時,我們總是可以找到是之前的哪個點的經歷與努力,帶領你到現在這個點。我想他是要鼓舞年輕人,不論你現在做什麼,認真地去做好,勇敢向未知的前方衝去,你永遠不知道未來何時會用到它。賈伯斯說到當年他決定從大學休學之後,不再去選他沒興趣的必修課,而去上了一堂美術字體各課,十多年後,當他在設計蘋果電腦,才創造了美麗的各種真實字型,而由於PC都是抄蘋果電腦,如果他當年沒上這堂課,PC世界將沒有任何好看的字型。

第二個故事賈伯斯講失去與熱愛,他用自己被自己所創辦的公司所趕出去的案例來說明人生中難免的挫折與失敗,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事,他從沒想過自己會被自己所創辦的公司所開除。他一度想放棄了一切,深思最後又創立了Next電腦與Pixar公司,繼續自己熱愛的工作,也在這段時間中認識了生命中的愛情結了婚,回頭來看,如果不是那次失去工作的經驗,他的人生將會完全不同。我想他是要鼓舞年輕人,不論你遇到什麼挫折,不要放棄,別被挫折打倒,堅持下去。

第三個故事賈伯斯講面對死亡,年輕時,他聽過一個有趣的說法,覺得很有智慧,如果你將每天都當作是人生的最後一天來活,總有一天你會對了。每天早上對著鏡子盥洗的時候,他都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我人生的最後一天,我會用這天去做我今天要去做的事情嗎?他說如果連續幾天他都回答自己不是時,他就知道自己應該做個改變了。我想他是要鼓舞年輕人,不要受到外在評分的影響,尋找自己心裡的聲音,不要去當別人想要你變成的人,而是追求自己內心的熱情,如果你很年輕就找的自己的熱情所在,那你很幸運,如果你還沒有找到,請你繼續尋找,不要輕易妥協,得過且過,這是你的人生。

2008/10/18

勤勞樸實王永慶

這幾天因為王永慶的過世,有線電視新聞網與報紙都是不斷播出王永慶先生的消息,也節選出許多王永慶先生的嘉言錄,分析王永慶先生第二代、第三代的現況,政治人物、企業家與專業經理人,都對我們這個時代裏台灣的代表性企業家王永慶,致上最高的敬意,台灣偉大的企業家,台灣的光榮,好的資本家,王永慶不只是有錢而已,他確實得到社會的尊敬,以他為榜樣,我們台灣的資本主義可以發展的更值得人民尊敬。



資本主義大國美國的歷史上也不乏同類型,受後人尊敬的資本家,從班哲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洛克斐勒、卡內基、史丹福,到近代的巴菲特、查理孟格、比爾蓋茲,都是將一生賺得的金錢財富,成立基金會從事社會公益活動,建醫院、學校、圖書館,資本主義裏,最好的精神應該就是像王永慶先生所說的,財富只是社會暫時交給我們保管的錢,一定要好好使用。

王永慶說,節省一塊錢,就是淨賺一塊錢,他的座右銘是「勤勞樸實」,王永慶能賺得這麼多財富,就是表示「勤勞樸實」勝過了「懶惰虛榮」。92歲的他辭世,固然令他的家人悲痛,感到十分意外,但是直到最後一天老先生也還在勤奮的工作,或者我們該說,他還在快樂地工作。巴菲特,同樣高齡的企業家,最近金融海嘯,他也還在積極地參與波克夏的投資決策,他也同樣說過,他每天去工作都感到無比的快樂,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他永遠沒有退休的一天,我想巴菲特可能也會和王永慶一樣,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天吧!這應該是一種幸福。

王永慶有個瘦鵝的故事,當時台灣經濟不好,很多農民自己都吃不飽,更沒有辦法給鵝餵足夠的飼料,導致農民養的鵝都很瘦,在市場上賣不到好價格,於是,王永慶想到可以用田裡採收過青菜留下的菜根,以及碾米廠碾米後殘餘的米糠碎屑作為飼料,他就向農民買進便宜的瘦鵝,用他所想到的飼養的方法,果然將瘦鵝快速養肥,賣出去賺了一筆錢。這其實和巴菲特在股市投資的名言很像,別人貪婪時你要恐懼,別人恐懼時你要貪婪。瘦鵝的故事表示,只要你有創意,有方法,你有可能在人人只能養出瘦鵝的市場裡,找到養肥瘦鵝的便宜方法,搭配買進瘦鵝的低成本,你就有獲得超越別人利潤的機會。古代的范蠡(陶朱公)也有一句類似的話,他說:「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

延伸閱讀:
經營之神是怎麼煉成的?!

2008/10/17

1976巴黎品酒會(加州VS法國葡萄酒世紀對決)

這本「1976巴黎品酒會」不但是本介紹葡萄酒歷史事件的書籍,我覺得還是一本描述葡萄酒產業全球化歷史的書,1976年在巴黎發生的加州VS法國葡萄酒的品酒會,加州酒在法國人評審的盲目測試評比中勝過法國葡萄酒,敲響了加州葡萄酒勝利的響鐘,讓美國人開始重視自己國土內生產的加州葡萄酒,參與這次評比的法國人評審幾乎都被國內輿論所撻伐。


在這場「1976巴黎品酒會」之前,舊世界(來自歐洲大陸)的葡萄酒是唯一高品質葡萄酒的保證,這樣的歷史十分悠久,特別是法國葡萄酒由於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烈酒混當法國葡萄酒的事件,而建立了AOC品質規定,由於AOC的嚴格規定,讓法國葡萄酒的品質管理穩定而可靠,成為紅酒買家購買紅酒時最好的挑選標準,讓法國葡萄酒成為最佳葡萄酒的代名詞。法國的酒莊歷史悠久,使用傳統的釀酒方式,用經驗決定哪塊地應該種哪個品種的葡萄。

來自加州的葡萄酒,則是由一群對葡萄酒有狂熱的新人所經營,沒有祖父代代相傳的釀酒技術,他們向別人學習,去別人的酒莊當學徒,他們去大學裡學農業技術,學如何分析土壤,學如何用最新的不鏽鋼桶發酵葡萄酒,他們嘗試沒有人嘗試過的組合,發明新的控制低溫發酵與二次發酵方式,簡單說,他們用科技與創新打敗了悠久的經驗與傳統。傳統是這個樣子的,好的方式與好的經驗會痛過歷史考驗而留下來,但是很多時候壞的習慣也會一齊留下來(成功的惰性)。某種程度上,「1976巴黎品酒會」代表的是科技與知識的勝利。

而加州納帕山谷的農民們之所以後來可以成功打敗法國傳統酒莊,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互助的群聚,也有人稱之為「知識的外溢」,台灣在許多電子零件產業的發展,也有很多來自這個效應,他們成立納帕谷酒商聯盟,每月聚餐一次,每次持續三到四小時,頂尖釀酒人在席間交換資訊心得,精益求精,在外是競爭對手,在家鄉卻是盟友,交換釀酒經驗,彼此伸出援手,分享遇到的問題與新實驗的結果。大家都了解,整個山谷越成功,我們每個人越受惠。

這其實也是我過去半年參與CFP®認證理財顧問台北三三讀書會給我的感覺與心得。這一期人數大增,下一期的書目有:【世界又熱又平又擠
誰說人是理性的
台北金融物語:內線國度
國際觀的第一本書——看世界的方法

2008/10/16

避免拖延,開創幸福人生

就像多數大學生會拖延開始準備學期報告的時間,多數人也會拖延開始為自己退休儲蓄基金的行為,避免拖延你應該做的行為,你的作業應該會寫的好一點,你的退休一定也會有較多的錢可以使用。容易相信理財顧問的人是有福氣的,當理財顧問說你應該提高儲蓄率到多少百分比,幾歲之前要存到多少錢。他就會按時間去儲蓄與準備,而不是總是在質疑理財顧問的話,為什麼要分四個階段目標,而不是兩個階段,覺得晚一點再開始準備退休金也沒關係,目前每天要喝一杯星巴克咖啡,或是現在每年去一趟歐洲旅遊還是比較重要。


一個教授如果希望幫助他的學生做出品質較好的學期報告,最不民主的方式,由教授很獨裁的預定每份研究報告的繳交期限,並且讓期限之間有足夠的距離,讓學生盡早開始準備他的報告,報告品質會比教授很民主地說只要學期末之前全部交出來就可以好很多,因為一般學生多半會拖延開始寫作業的時間,導致最後沒有足夠的時間做好每一份報告。另一種自由程度中等的方式,報告品質也介於兩者中間,就是教授不指定每份研究報告的繳交期限,但是在期初的時候要學生自己訂下繳作業的期限,由於學生自己做了研究報告的繳交期限規畫與承諾,較多的學生會知道自己有拖延的可能,而會在報告期限間安排較為平均的間隔期間,讓他們的報告品質較接近第一種教授獨裁決定的狀況,但是還是有不知道自己拖延傾向有多嚴重的學生,導致效果還是不及第一種。(備註)

所以就讓我來當個云云網路上班族獨裁的理財顧問,以下是我為你設定的人生儲蓄目標,對一位薪資三萬元的單身上班族,你在25歲的時候應該達到財務獨立的水準,財務獨立表示不依賴家庭或其他的金錢協助,可以自給自足。你35歲時應該讓自己淨值比財務獨立時增加200萬元台幣,淨值表示你所擁有的存款、投資資產與房屋市價價值,扣除所有欠款餘額後的金額。你45歲時應該讓自己淨值比財務獨立時增加400萬元台幣。你55歲時應該讓自己淨值比財務獨立時增加600萬元台幣。你65歲時應該讓自己淨值比財務獨立時增加800萬元台幣。65歲退休時,你可以用400萬做為未來20年的退休費用,每年可用20萬元,餘400萬支付自己的住宅,85歲前過世還可留給子女一棟房屋作為遺產,若活超過85歲則將住宅貸款,或賣掉住宅換租屋、養老院或醫院。如果你和一位配偶共同生活,則所有財務目標要乘以二。

25歲單身上班族 財務獨立
35歲單身上班族 淨值200萬
45歲單身上班族 淨值400萬
55歲單身上班族 淨值600萬
65歲單身上班族 淨值800萬

25歲已婚上班族 財務獨立
35歲已婚上班族 淨值400萬
45歲已婚上班族 淨值800萬
55歲已婚上班族 淨值1200萬
65歲已婚上班族 淨值1600萬

備註:這個實驗來自「誰說人是理性的」一書。

2008/10/15

如何提高儲蓄率(Save More Tomorrow Plan)

儲蓄是一切致富方法的開端,是財富的基礎,沒有人是持續支出高於收入而能夠累積財富的,如果希望自己有錢可以達成重大的夢想,現在就要開始儲蓄,並且持續提高自己的儲蓄率,是一定要養成的習慣,但是就像人人知道減肥要少吃多運動,多數人光是知道還是做不到,因為一般人缺乏自我控制的紀律,所以要如何才能提高儲蓄率呢?某些美國企業有一種稱為「明日多儲蓄」(Save More Tomorrow Plan)的退休計畫頗值得參考。


「明日多儲蓄計畫」(Save More Tomorrow Plan)的內容是這樣,雇主在員工進入公司時會問員工是否願意加入「為明日儲蓄計畫」(Save More Tomorrow Plan)為退休做準備,當員工加入計劃時,他可以自己選擇一個未來的1%~3%明日儲蓄率,當未來他被加薪的時候,薪資就會按照預設的儲蓄率投入退休帳戶中。舉例來說,一個剛畢業的上班族,如果第一年起薪3萬元,他簽署參與3%的明日多儲蓄計畫,如果第二年他被加薪6%,薪資增加了1800元,而其中3%也就是900元會被投入退休帳戶,而第二年他實際拿回家的薪資不是31800,而是30900元,儲蓄了900元。員工隨時都可以重新調整他所設定明日儲蓄率。

這就是一種利用人類心理偏誤來幫助人的方式,這個「明日多儲蓄計畫」(Save More Tomorrow Plan)利用了一點人類行為心理,來幫助人提高儲蓄率。第一是它不會馬上扣錢,因為你第一次只是簽訂一個意願書,不會馬上減少當月拿回家的薪資,不會有虧損的感覺,所以一般人都能理解這是為自己好的計畫,多半願意加入「為明日儲蓄計畫」,等於承諾下一次加薪時會提高儲蓄率。第二是當薪資增幅夠大時,雖然有部分加薪提撥到儲蓄中,但是拿回家的錢還是增加的,所以也不會有虧損的感覺,讓人還是能為加薪感到高興,也沒那麼困難。第三是人都有不願意違背自己承諾的傾向,不願意和去年的自己不一致,一旦自己一年前簽了一個意願書,一年後人們多半不會輕易毀棄承諾,即使他們隨時有權利退出或調低明日儲蓄率。

以台灣剛工作的上班族來說,上班族勞工應該逐步增加自己在勞工退休金的自提部分,至少應該設定「明日多儲蓄計畫」(Save More Tomorrow Plan)的明日多儲蓄率為1%,這樣經過六次的調薪之後,就可以將自己的自提勞工退休金提撥率提高到最高的6%,這將是一般上班族勞工退休金中最堅定的基礎,這筆退休金帳戶不但不會像雷曼破產,還會有由國家保障的2年期定存利率的報酬率。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想為自己退休安全做好準備的台灣上班族,現在就在本頁留言吧!留言承諾你會在下次加薪時,提高你的勞工退休金自提提撥率X%。

2008/10/14

壹百元可以買什麼?

剛剛看了這段YOUTUBE上「誰說人是理性的」Dan Ariely的影片,他提到一個避免框架效應的方法,就是對金錢的意義用想要的事物來取代,例如買車時,銷售員鼓勵你多花十萬元升級配備,你應該思考這十萬元對你的絕對值意義是什麼?而不要以為只是多花一點錢讓百萬名車更好一點而已。


他說這個方法在金額小的時候比較難以使用,因為你必須思考很多例如一百元能作的事,才能分辨菜單上一道399元的套餐與499元的套餐對你而言的絕對值差異為何。在酒單上的紅酒從1000元與900元,對你到底有何差異。銷售者十分了解框架效應,如何決定要展示出來的項目,以及展示選項的順序,都會影響購買者的決定,人總是用可得的選項(機會成本)來作決定,但是,選項通常都是被賣家所控制的,買者如果不增加自己對選項的了解,就只能依靠相同金額能作的事來比較,以便作出較理性的決定。

所以我決定來列出一些「壹百元可以買」的物品或服務,可以幫助自己將來在做任何相差100元的決定,可以作為比較的基準,例如,壹百元可以買一杯中杯的星巴克熱拿鐵,現在少花100元的購買決定,表示未來可以多喝一杯,來比較多花100元所得的快樂是否值得少喝一杯中杯的星巴克熱拿鐵。

壹百元可以買什麼物品或服務:
中杯的星巴克熱拿鐵
吉野家一碗牛肉飯
四罐便利超商的可口可樂
一本中文版商業週刊
一次北投溫泉浴室泡湯
兩張大樂透
五條箭牌口香糖
兩碗古早味豆花
坐捷運從台北車站到淡水站來回一次
參觀台北市立美術館三次
百視達租一片最新的DVD影片
三瓶統一瑞穗鮮乳
一球COLD STONE自製冰淇淋
五分埔批發童裝一件
五瓶礦泉水
快炒店熱炒一盤
兩碗甜不辣
士林二輪電影院看一場電影
三支杜老爺曠世奇派雪糕
十二粒周胖子水餃

Authors@Google: Dan Ariely

2008/10/13

中山堂堡壘咖啡廳

雙十國慶假期的下午,來到中山堂堡壘咖啡廳,雖然沒有什麼慶祝活動,中山堂還是個令人懷念的地方,高中的時候,我們高中班聯會曾經在中山堂放映電影,高中生們自己挑選了藝術電影,雖然已經不記得在這裡看了什麼電影,倒是很懷念記憶裡的青澀時光。我們租了中山堂,並發出票券給同學,有些同學不來看,就會有一些多出來的電影票,讓大家有個理由可以邀請其他學校的女同學出來看電影,而中山堂就成了我們那時候許多高中生第一次約會的地點。
From Hokkaido


現在的中山堂還是有許多藝術表演,有趣的是它的二樓成了一間咖啡廳,名叫「堡壘咖啡廳」,不用看表演,你也可以來這裡用餐或是飲料,除了室內典雅的佈置,還有位於二樓室外的露天咖啡座,在這裡,你可以俯瞰中山堂的廣場,就像是當年的蔣中正與蔣宋美齡似的。在室內的牆上有許多中山堂(臺北公會堂)的歷史照片,你可看到許多蔣中正與蔣經國在這個地點接受萬民擁戴,與發表演說的歷史照片,會讓你覺得在露天咖啡座喝杯咖啡,吃個法式烤布蕾,就好像活在歷史之中,同一地點,時間不同,卻有如此不同的場景,發人深省,我們自己的人生,會留下什麼讓後人緬懷,同一個部落格,時間不同,會有什麼樣不同的觀點呢?時間的巨輪,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將留下輾過的痕跡。

2008/10/12

為何我沒看出台灣股市反轉

這文章試著回顧去年2007年7月到11月的文章,來看思考為什麼我沒看出台灣股市反轉。網路上無名的總幹事黃國華與玩股網的楚狂人是當初公開看出台灣股市反轉,由多轉空的人。BILLYPAN也貼出原來他在2007年7月,也看出了台灣股市反轉跡象,可是沒有公開貼出,他稱這是一篇價值十億的文章。讓我想到應該來檢討反省一下自己的失誤。


總幹事黃國華與BILLYPAN的預測成功,雖然不因此保證他們未來也有同樣準確的預測能力,也可能只是運氣。不過即使是巴菲特這麼有錢的今天,也有學術界人士還是認為巴菲特的投資致富只是運氣,何況是台灣網路部落客的一次預測正確而已呢?從這段期間實際的記錄回顧,我不得不承認自己沒有預測能力,不過我希望自己能有一個好的投資策略,而能度過我不能預測的未來。就像我們知道每個人的人生前景不可預測,但是我們至少還是知道,遵循一些人生的道理是可以讓我們避免人生悲慘。(請參考孟格的「確保人生悲慘的七大秘訣」)

2007/7/13 寫「總幹事黃國華的三萬點前出場條件說」,同意黃國華對FED降利率可能意味股市下跌的趨勢,但是認為只要不是泡沫,長期投資人應堅守股市,而不是企圖擇時操作。認為當時既非泡沫也非谷底,投資人應依據自己的投資期限決策。

2007/7/25 寫「傾聽股票市場的耳語」,沒有想得很清楚,暗示券商看盤區市場十分熱鬧,而同時台化內部人正在持續申讓股票,可能是景氣反轉點。但是,寫得不清楚,可能是當時自己心理也還拿不定主意看空。

2007/7/28我寫了「台北股市下跌404.14點」當時我因為一筆收購套利的交易而避開一次小小400點的下跌而興奮。股市下跌,但是我認為有極長期(25年)的投資目標,以及現金流量無虞,認為即使再盤整機年,由於當時價位稱不上泡沫,網路泡沫才剛過七年,持續投資股市才是合理的選擇,認為公司競爭優勢不變下,價格下跌反而是更好的買點。

2007/8/1寫「如何能保持多頭樂觀?」認為市場氣氛已有改變,但是新資金為了預防通貨膨脹,還是應該投入股市。

2007/8/8寫「失敗的台指選擇權嘗試」記錄自己想搶短反彈的失敗經驗,像個賭博初學者,感覺自己對它毫無預測的能力。當時還是多頭心理,認為台股還在上升趨勢中,才會買進指數買權。

2007/9/13寫「回頭來看這一個多月來的股市震盪」,以為市場已經算是從7月之前的過度樂觀,轉為過分悲觀,已經開始降低預備金投入股市,其實是自己過於樂觀,以為次貸危機很快就會平息。

2007/9/19寫「美國聯準會降息兩碼」,認同股市將會失去動能,懷疑2005/12月的殖利率反轉是否延後造成2007/7的次貸風暴,巨大經濟衰退即將來臨。可惜的,還是打上問號,我猜,我自己都不完全相信自己寫出來的句子,所以才打上問號。也沒有實際出場的動作,短期而言,真是虧大。如果相信自己寫的建議,反而會更好,真是弔詭。

2007/11/12寫「下跌中的心情」持續買進下跌中的股票,但是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是陷入厭惡虧損的投資人心理中。

總結來看,我其實有機會看出台灣股市反轉,並且據之採取行動,但是我沒有做出堅定的判斷,用了一堆問號,掩飾自己的預測能力不足。現在讀來都是事後諸葛。

2008/10/11

雙十國慶那天去看2008台北雙年展,閒談反全球化

由於雙十國慶(Double Ten Day)放假,剛好可以讓自己從幾週來的全球股市恐慌氣氛中脫離一下,既不用看盤,也不需要一直看國際破產新聞,我決定去看臺北市立美術館的「2008臺北雙年展」(門票30元),剛好下午有個研究賞析會,於是我坐在市立美術館的演講廳裡,和其他300位觀眾一起聽台上六位藝術策展人、藝術家、藝術系教授他表他們對「2008臺北雙年展」的看法。


有趣的是,他們說過去十年來臺北雙年展都環繞在一個主軸,也就是「反全球化」,過去雙年展每屆有約十五萬人次參觀,這和聯合報版舉辦米勒田園之美展覽的67萬人次相比,可能真的是相差太遠,所謂當代藝術也許真的能感動藝術家,但是距離他們希望感動全民,或是藝術民主化,藝術草民化,到底是不是越行越遠了?當代藝術和一般人對藝術的印象相差太遠,它們大多數時候並不美,它們通常希望與觀賞者對話,它們很多都像個記錄片,而我們幾乎很少認為電視媒體播出的節目是藝術,它讓我們分不清楚什麼是藝術,什麼是事件評論,我們已經在名嘴佔據的媒體中每天接收很多評論了,難道這些名嘴也是藝術社會工作者?

「台北未來還是一個湖?」講的是全球暖化海平面上昇,未來有一天,台北這個地方是否可能又回到遠古時代的樣子,全部被水湮滅,又成了一個台北湖。很有想像力的推演,希望能讓市民從自己家做起開始種植農作物,又能增加綠色改善環境,又能有農產品自己食用。密克.蓋瑞岑(Mieke Gerritzen)的「美麗世界」錄像,要我思考全球化下的藝術世界是什麼?「反全球化」是否其實只是「恐全球化」,而我們對「全球化」的恐懼是否只是一種害怕變貧窮的恐懼,因為在全球化的環境中,自由貿易意味著市場競爭,每個人都必須戰戰兢兢地,因為遠在幾萬公里外的人可能正以你十分之ㄧ的時薪來生產與你競爭出口的類似產品,即使是藝術家也是同樣有全球化的競爭。令我比較失望的是,密克.蓋瑞岑(Mieke Gerritzen)在設計世界上各地的著名建築物時,他居然沒有畫進去台灣的101大樓,台灣的101大樓是代表我們台灣人民對自己經濟能力的巨大象徵,而密克.蓋瑞岑(Mieke Gerritzen)卻在2008台北雙年展忽略了它,令人失望。

藝術家談「全球化」或「反全球化」,也許可以用它們的觀察與想像,觸動人心,促使人去行動,但是畢竟論理還是薄弱,也許他們應該好好親身紀錄這回的美國次級房貸風暴,想個方式紀念一下歷史上的泡沫事件,不過從他們的對話中猜想,應該沒有人有投資股票吧。這次的美國次貸風暴引起全球股市恐慌,正是一個「全球化」的結果,不過解決「全球化經濟恐慌危機」的方式,可能是更好、更緊密的「全球化」,而不是「反全球化」,危機正是轉機,也許經過這次處理「全球化經濟恐慌危機」的過程,我們離世界一同的境界反而更近了,各國政府更了解無法獨善其身,必須要合作互助,度過信心危機。

2008/10/10

央行臨時理監事會降息一碼

昨天台灣央行召開臨時理監事會降息一碼,雖然我國在國際上並沒有與其他央行聯繫的紀錄,不過這似乎表示台灣央行願意與其他國際社會一致行動的宣示,在美國、歐洲與中國聯手降息之後,立即跟進降息,沒有自外於國際社會,主動表示合作的意願。冀望國際合作能度過本次金融風暴。


90年(2001年)是最近一次台灣經濟出現負成長的年份,當時出現的是網際網路的泡沫化,而台灣經濟主要以電腦電子產品的生產銷售為主,受到網際網路泡沫化直接影響,出口衰退,GDP國內生產毛額負成長。這次國際金融風暴,雖然有全球經濟衰退的趨勢,但是可能會是較為平均的衰退,主要問題在房地產與金融商品,雖然也會降低消費意願,讓出口衰退(2008/9月出口負成長),但是明年應該不至於進入類似民國90年(2001年)的全年衰退,只是經濟成長率減緩(SLOW DOWN)似乎無法避免。

央行於97/9/26即降息半碼,表示金融風險增加,而通貨膨漲風險大幅下降,宣示要以促進經濟為主軸,並且以提供保險公司、証券公司附買回的機制,提供這些公司短期資金,降低流動性風險。昨天(2008/10/9)的動作主要應該是配合國際貨幣基金的要求,營造全球央行合作共度難關的具體行動,目標是讓全球投資人重拾信心。現在的問題是有錢人都只願意買美國政府公債,存款由小銀行流向公股銀行,導致金融業間拆款不易,恐懼的全球化的投資人從新興市場撤離,外匯流失導致許多新興市場即使沒有買到雷曼或其他次貸的商品,也被全球性的撤資洪流所殃及。

本質上美元是目前主要的國際貨幣,國際間的債務援助與石油貿易主要以美元計價,所以美國政府的債務,其實是不可能倒帳的,除非美國政府刻意不願意印鈔票,這美國政府已經通過願意拿出7000億美元,而美國政府印出來的鈔票只要能解決眼前的流動性風險,就能讓短期的恐慌結束,讓各國目前因為高槓桿而受難的金融機構能在比較有秩序的情況下賣出資產,避免破產跳樓大拍賣。合理的改善方向就是限制投資銀行與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槓桿比率,要求金融業必須符合更嚴格的風險管控。美國大印鈔票會讓前些年裡賺到大量美元的國家一齊承擔所持有的美元貶值的後果。現在的趨勢就是政府提高財務槓桿,以便讓過去高槓桿的金融業有機會平緩地降低槓桿。

2008/10/09

中國文化大學財金系理財規劃演講

按照我自己內在的評分表(INNER SCORECARD),我今天去中國文化大學財金系所做的理財規劃演講,應該會得到不錯的分數,雖然也許不會得到多少外界注目的眼神,這是台灣理財顧問認證協會在北部大學的推廣活動,自九月展開,已經在康寧醫護暨管理專科學校中華大學舉辦多場,今天我是擔任本會本次活動在中國文化大學的第二場演講,不過似乎外在的評分表對台灣理財顧問認證協會的努力並不太賞光,真希望理財規劃的流程與觀念能更受媒體重視,能讓一般民眾多多了解,雖然這可能真的沒什麼新聞性,比不過其他的頭條新聞啦!


主題是「理財黃金羅盤二部曲」,內容包含理財規劃的六個步驟,理財規劃的工具,以及理財規劃的運用。教材由協會統一製作,每位講師都經過一次的講師培訓,以維持內容的一致性。我認為這種演講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將理財規劃的觀念在財金系大學生的心中播下一顆種子,讓他們知道如果想幫助身邊週遭遇到財務問題或有財務疑問的朋友,最好的方式就是採用理財規劃的六個步驟,才能真正改變他們的理財行為。

有人說過,新的理論從來不是說服了舊理論的支持者,而是因為舊理論的支持者終究要老去,當權威大老凋零了,新一代的學者與管理者,因為從小就接觸新的理論,能在新舊理論之間公平地比較,才會逐漸讓新理論取代了舊理論。如果理財規劃服務是一種新的觀念,即使它的商業模式比過去經營財富管理部門的方式要好,他還是無法在舊習慣中的財富管理部門生存,唯有當有一天,財富管理部門世代交替,新的主管,從大學時代就知道理財規劃才是與客戶建立長久信賴關係的最好方式,才是財富管理服務的最高價值,才會取代了以銷售金融商品為主的營業模式,讓理財規劃變成理專的標準作業程序。

課後我很高興還有一位大學生沒有馬上衝出教室,還趨前來問我問題,讓我感覺十分溫馨,真的有人在聽,也許是我還不夠唱做俱佳,也許是大家上了一整天的課,到了下午最後兩堂,真的不是很容易維持清醒。由於和教材內容不太吻合,這次演講我沒有提到「生活之道」這本書,對大學生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養成良好的習慣,專心做好手邊的工作,不要去憂慮不可追的過去,與不可及的將來。對財金系的大學生而言,試著去旁聽或是自學一些心理學的課程,將會對未來的理財規劃服務很有幫助。很高興這位大學生說,他會把取得CFP®證照作為他未來最高的目標。

理財規劃宣導講座:
理財黃金羅盤三部曲

2008/10/08

理財顧問的價值是預防你糊裡糊塗地做出重要財務決定

理財規劃顧問能滿足客戶什麼需求呢?我認為,理財顧問的價值是預防客戶糊裡糊塗地做出重要財務決定。多數理財顧問的客戶都不是金融與經濟的專家,他們有賺錢的專業能力,也許是工程師、醫師或是中小學老師,有穩定的所得,但是也遭受許多心理偏誤的影響,而在生活中遭遇許多挫折,不得不從自己的經驗中學習調整財務行為。而僱用一位自己的理財規劃顧問,可以讓你不再只能從錯中學,也能從理財規劃顧問的專業與經驗中獲得協助,不再孤單地面對財務決定。


理財規劃顧問可以告訴你,你的行為是否和你心裡想的優先順序相符。理財規劃顧問可以幫你分析財務選擇是否和你的理財計劃一致。理財規劃顧問還可以在你恐懼的時候,與你分享他的經驗,並且鼓勵你繼續執行你的理財計劃。尋找協助並不是脆弱的象徵,伸出求援的手,你將獲得顯著的協助,重新掌握你的財務未來的方向。

和從網路上GOOGLE搜尋或在雅虎奇摩知識詢問比較,僱用理財規劃顧問可以讓你得到個人化的服務,針對你的財務目標,針對你目前的問題,得到理財規劃顧問盡力的回覆,不像很多人在網路上的分享和雅虎奇摩知識的解答,可能對象不是和你的狀況類似,也可能說明的還不夠簡單,你可以和僱用的理財規劃顧問通電話問清楚,也可以面對面問清楚,而不是像無頭蒼蠅似地在資訊爆炸的網路上查詢,卻還是不確定網路上的內容是否適合你。

現在就開始你的第一次理財規劃

2008/10/07

平靜工作(CALM AT WORK)

工作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份,想要求得生活的滿足,你必須要能在工作中平靜,一種自信且冷靜的感覺,上班族常常在工作壓力種感到不安,或是為了財務狀況不佳而感到恐慌,這本書【平靜工作CALM AT WORK】敎我們一些實用的觀念,以及可行的步驟,讓你可以做到平靜工作。
From Hokkaido



你需要在早期工作的時候,盡量地縮衣節食,以累積第一筆資金,一旦儲蓄了安全的資金,你將感受到獨立與自由,因為你有足夠的資金,不需要忍受不合理的公司要求,知道自己對工作是有選擇的,是你選擇了工作,而不是工作選擇了你,這會讓你獲得平靜工作的第一個心理基礎。

接下來你需要認清自己的目標,在你的人生中,事業、賺錢、權力、親情、人際關係中,哪些才是你最重視的目標,明確的優先順序,是心情穩定的另一項重要基礎,而且由於事先做好規劃,並且與人分享你的人生優先順序,你可以解放自己的心情,專注在自己的優先項目上,而不是被其他人的評價或說法所影響。

讓自己平靜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深呼吸,緩慢地呼吸,採用腹式呼吸法,吸氣時腹部脹大下沉,吐氣時腹部收縮橫隔膜上升,注意吸入與呼出的空氣,目標是一分鐘呼吸6到10次。呼吸是我們唯一能夠以意志控制的非自主性動作,控制呼吸就控制了非自主性動作。

第二重要的讓自己平靜工作的秘訣,就是積極地工作,專注在當下,不要為過去的事後悔,也不要為未來的事憂慮,積極地態度,相信自己可以成功。使用積極的字眼取代負面的句型。總是尋找事物的優點。絕不為小事失眠,大事化小,小事化無。瞭解自己的目標,正面說出你需要的事與你的意見,然後知道何時該停止保持沉默。你不能控制每個人與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但是你可以的是,改變你對這些人與事的態度。

永遠保持微笑,尋找讓自己發笑的事,也可以帶給大家歡笑,可以用食指按摩臉頰肌肉,舌頂上顎放鬆下巴,按摩臉部與眼部附近,拉直腰桿,抬高小腿,泡澡等,都是利用實際身體的感覺來放鬆,讓自己平靜。最後,六大保持平靜的方法就是:決心、冥想、飲食、運動、無私忘我與態度。

2008/10/06

北投星乃湯

上個月去北海道旅遊時,前面兩晚住的都是有露天風呂的溫泉旅館,溫泉飯店裡很多都是日本人國民旅遊,外國客人不常見,大概都是台灣團,他們日本人都習慣在睡覺前去泡溫泉,也就是約十一點多的時間,會在男湯裡遇到最多日本客人,早上七點鐘吃早餐前,也是另外一個熱門泡湯時段。想說,難得我自己住在台北的溫泉鄉北投,應該也來試試這個臨睡前泡湯的儀式。


這晚我去的是溫泉路與幽雅路上的北投星乃湯,又稱為逸村,它是北投三大歷史溫泉泡湯地點之ㄧ,三大歷史悠久的溫泉是「瀧乃湯」「星乃湯」與「吟松閣」,瀧乃湯是因為他的門口的溪邊有一個小瀑布,日文稱「瀧」而得名,「星乃湯」則是以他的溫泉水質而聞名,略帶白色的溫泉水,好像水中含有星星狀的白點,像是星空而聞名。

這兩間我都去過了,溫泉池都不算大,池水約2坪大小,都是室內的溫泉浴室,「瀧乃湯」有兩池溫泉都是方形,「星乃湯」則是一個半圓形,比較特別是一面有石頭造景,及高達兩公尺以上木質窗戶,可以看到屋外的綠色植栽,它的溫泉出水口在石頭造景下方,有個獅頭造型的出水口,十分古樸,很有歷史的感覺,因為整個獅頭上方與出水口都有白色的礦物結晶,就像是鐘乳石上面的結晶的樣子,可見時間的痕跡,這溫泉真的含有很高的礦物質,牆上寫著PH值約5.6。

8點45分開車到達北投星乃湯的門口,付了三百元的浴資,提供一條毛巾,也有洗髮精、沐浴乳與吹風機,比較可惜的是,我覺得像盥洗用的陶瓷臉盆與水管,似乎可以適當地更新,畢竟即使要保持歷史建物,也不需要連水管都不換吧。似乎晚上的來賓不多,我一直泡到約9點25分,都沒有遇到別人,等於一個人獨占大眾男湯區。泡完湯出來,門口是一片日式迴廊,迴廊都是鑲上玻璃的木框拉門,拉門外是個天井,中央是日式庭園造景,有池塘小橋與樹木,可惜並沒有以燈光照亮庭園,不易看清楚,否則坐在窗台邊乘涼看看月亮,應該會是十分愜意的景色。

延伸:北投文物館
大板根溫泉度假村
爵士夜在台北北投溫泉博物館
瀧乃湯旁的蜻蜓
亞爵北投溫泉會館
地熱谷旁的溫泉會館三二行館


2008/10/05

休閒與財富

當你持續地執行理財計劃,儲蓄了更多金錢,可以開始提高自己與家人的生活品質,能夠開始享有更多休閒。如果休閒是我們累積財富的目標之ㄧ,你應該思考一下何謂休閒,以及享受休閒需要什麼條件。


休閒最常被提到的應該就是旅行,多數人的退休計畫中,或是有錢之後,都希望增加自己休閒旅行的次數與預算。旅行可以欣賞大自然的美景,也可以去緬懷文化歷史的遺址,接觸不同的人文風俗習慣,嘗試不同地理環境所發展出的各種美食。休閒旅行和商業旅行的不同在於沒有商業的目標,休閒旅行從離開家開始,商業旅行則是直到生意簽完時,心情放鬆之後,才真的能算開始旅行。

第二個常被提到的休閒是運動,過去比較常提到的就是高爾夫球,最近台灣十分熱門的就是公路自行車,歷史上,最有名的應該就是皇帝的秋獵,西方的婦人也十分喜歡休閒打獵,鐵人三項、泳渡日月潭、攀登百岳都常出現在富人的運動休閒目標中。散步、郊遊、爬山也是一般人都常做的休閒運動。近年來台北市新設的多間運動中心都是人潮洶湧,提供各式舞蹈、瑜珈、有氧運動、重量訓練、飛輪課程。人都需要活動,當活動是為了賺錢,有生產力的活動,我們稱之為勞動,當我們沒有賺錢的動機時,我們才稱之為休閒運動,所以其實你只要放棄賺錢的動機,外人看起來是勞動的事,你的心裏也能當作是休閒運動。

還有比較靜態的休閒活動,例如讀書、聽音樂、欣賞戲劇、看電影、唱KTV等,當你有很功利的目標在讀書的時候,就像你為了通過考試而讀書,這樣的讀書很多人都覺得十分痛苦,可是同樣的書本,如果另一個人在沒有功利目的的狀況下去閱讀,就是一個很好的休閒活動。從這些個例子中,你應該會發現,一件事對你而言算不算是休閒,往往和你對它的看法與感受而定,一個人的臭豆腐可能是另外一個人的蜜糖。

理財規劃宣導講座:
理財黃金羅盤三部曲
預告演講時間地點:
文化大學講座時間、地點以及講師名單:
10/8 (三)15:00~17:00 講師:黃柏仁 對象:財金系二年級學生 地點:大恩館 604教室
10/24(五)13:00~15:00 講師:張金順 對象:財金系四年級學生 地點:大恩館 104教室
11/17(一)15:00~18:00 講師:黃朝輝 對象:財金系三年級學生 地點:大恩館 704教室
11/18(二)15:00~18:00 講師:景肇梅 對象:財金系三年級學生 地點:大恩館 705教室
11/19(三)15:00~17:00 講師:李安昇 對象:財金系二年級學生 地點:大恩館 604教室

巴菲特暗示現在是入場的好時機

2008/10/04

終結貧窮The End of Poverty閱讀心得筆記

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Sachs)的這一本書,「終結貧窮The End of Poverty」記錄了他對發展經濟學的見解,他實際參與多個貧窮國家經濟發展計畫的心得,他對臨床經濟學的想法,他參與國際經濟組織援助計畫的感想,以及他希望我們這一代可以選擇在2025年以前終結貧窮的願景。How we can make it happen in our lifetime.


薩克斯的觀點是以國家為改善目標,希望全球赤貧人口能夠大幅度的下降,甚至完全消除,薩克斯定義的赤貧人口,是指平均一天所得低於1美元的人口,目前全球主要的赤貧人口在非洲南部。薩克斯認為聯合國的成員,特別是富國的成員,應該信守他們在聯合國的承諾,拿出每年GDP國民生產毛額0.7%的金額來協助陷入貧窮陷阱的國家,就像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後,記取一次世界大戰的教訓,以每年GDP國民生產毛額1%的金額支持馬歇爾計畫,重建歐洲的經濟,才有了較為長期的和平,並恢復健康的歐洲經濟體。

薩克斯描述的國家的貧窮陷阱,和台灣過去幾年卡債風暴時,許多上班族陷入高利率債務陷阱的態樣其實很類似。所以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主要思考的方向,都在於他對國家的建議,是否能夠讓我改寫成,對卡債族或是台灣的赤貧族的建議?他認為應該給予貧窮陷阱中的國家債務的免除,並且給予足夠的金錢援助,讓一方面改善人民健康,減少大規模傳染疾病,以科技方法協助提升糧食產量改善飢荒狀況,給與普及的教育,交通、運輸、通信的基礎建設,讓偏遠地區的人不是移居到都市,至少也獲得與市場交易或取得科技方法改善產量的機會。

如果一個人的債務,如果已經高到他的所得扣除還款金額與生活必需支出之後,完全沒有可能儲蓄,那麼他就可以說是陷入了貧窮陷阱,因為沒有辦法儲蓄之下,資本無法累積,生產力隨著工具使用後耗損,人力年紀漸長後體能衰退,或者通貨膨脹讓資本耗損,讓未來的狀況只會越來越糟,永無翻身的機會,而這種不得不的悲觀的預期心理,更進一步會讓人失去努力的動機,因為不論如何勤奮所得都無法改善自己的狀況,讓所得降低,落入惡性循環。

終結貧窮的努力要分為兩個方面,在公家的方面,政府應該負擔關於電力、水源、港口、道路、大眾運輸、教育、衛生、醫療、生態保護、司法、警力、基礎研究等的任務,確保即使是赤貧的人也能夠接受到這些基本設施,因為這些事情(學校、道路、港口、診所)經濟上有自然獨占、殊價財(Merit Goods)或是公共財(Non-Rival完全非敵對性/共享)的性質,太過依賴市場與私人資本,強調使用者付費的時候,會造成赤貧人口無力負擔,需要政府以國家稅收來編列公共預算支付,才能讓赤貧人口獲得基本的致富機會。在私人方面,赤貧者需要儲蓄,累積資本,才能再利用資本來提高自己的生產力與所得。改善自己的體力、健康、節育與公共衛生知識。還要接受教育,學習識字與外來的技術,進而研究發明適合自己使用的知識與技術。

以台灣常見的貧窮族群,農人、漁民與獵人而言,這些人居住在偏遠地區,必須靠著日漸貧乏的地力、漁場與山林,以為自己沒有其他的選擇,只能繼續經營祖先傳下來的行業,繼續靠天吃飯。如果他們能接受足夠的知識訓練,能懂得文字撰寫與基本的電腦技術,現在的網際網路,完全不需要依賴地力、漁場與山林,只要買台便宜的EEE PC,使用政府提供的一些公眾網路(例如圖書館、學校),就能夠在網路上利用許多免費的出版工具,以及販賣廣告的方式,賺取例如GOOGLE ADSENSE的收入,這些還只是我的一點想像而已,可能還有很多可以遠距離服務的項目等著貧窮族群去思考創新,在網路時代終結貧窮,也許不是不可能。

2008/10/03

自助餐還是義大利麵套餐

對一個上班族而言,在外用餐的選擇,是每天都要面對的理財決定,是巷口自助餐?還是餐廳內的義大利麵套餐?或者攜帶自製便當與三明治?民以食為天,讓自己吃的營養與健康,避免長期處於飢餓的狀況,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但是除了滿足最基本的需求,其實我們困難的選擇,往往落在超過基本需求之後的慾望中,如何在食慾與預算間選擇。


國軍的主副食費標準中,每月2540元,大概可以估計維持台灣最基本的食物需求的費用,平均每天約85元,如果說都市的費用為全國一般平均的一倍應該不為過,則每天三餐的基本食物需求應該在170元左右,平均每餐約56元應該就是都市上班族一餐外食的基本需求,在公司附近的巷口型自助餐,應該可以買得到這個價位的一餐。而高於這個價位的食物都應該是屬於想要的範籌,應該在能力範圍內來選擇,不該視為必需的支出,對赤貧的人而言,超過56元一餐都算是奢侈的支出。一個月伙食支出以5080元為都市人最基本的食物開銷。

一間裝潢良好氣氛佳的餐廳內的義大利麵套餐,很容易就超過280元一頓,你應該衡量這相當於五個基本餐的費用,這是否是你可以負擔得起的欲望,一個人如果希望富有起來,除了受教育與訓練提升自己的勞力價值,很重要的是開始累計資本,也就是要從儲蓄開始,而且越想要富有的人,越應該給自己更高的標準,50%的儲蓄率是個不錯的開始,一個領最低工資一萬七千二八零的上班族,應該要每月儲蓄8640元,如果以5080為食物支出,只剩3560支付住宿與交通費,顯示靠基本薪資要維持財務獨立,並且脫離貧困,並不容易,最好要住得離工廠/公司近一點,走路上班節省交通費,或是住宿舍,除了保持身體溫暖,幾乎不能有額外服飾與娛樂支出。

對薪資高一點的上班族而言,如果月收入三萬元,則50%的儲蓄率表示有15000元的支出預算,台北市一般雅房房租最低約要5000元,再扣5000元食物支出,還有5000元可以用在交通費、娛樂或是提高用餐費用的標準,如果用餐預算提高2500元,則每餐預算約83元。儲蓄是富有的開始,花的比賺得多,永遠也不會富有。你的午餐應該是自助餐還是義大利麵套餐,應該要看你的儲蓄率來決定,56元是基本需求,83元是讓你滿足一點點的食慾,超過這個水準,則要好好看看你的預算,不要為了眼前的享受,降低了儲蓄率,延緩了你的財富計劃。

2008/10/02

巴菲特談內在評分卡(INNER SCORECARD)

在SNOWBALL中,第二章,作者從巴菲特每年都去參加SUNNY VALLEY富豪度假開始描寫,讓我們知道巴菲特其實是個希望得到別人喜愛的人,他總是參加各種活動,試圖讓更多人喜愛他,他也有一種好為人師(URGE TO PREACH)的衝動,1999年七月的SUNNY VALLEY富豪度假週,巴菲特擔任了最後的演講者。


就在這個SUNNY VALLEY演講中,巴菲特舉出美國道瓊曾經經歷的17年指數沒有成長的歷史(1964/12/31 DJ874~1981/12/31 DJ875),來說明當時(1999)偏低的利率才是造成股市不理性榮景的主要原因,人們因為利率太低,所以為了未來不確定的報酬,願意投入高額的現金在股市中。

巴菲特再進一步說明,美國歷史上科技的大躍進,雖然造福了美國與世界人民,但是對這些新科技的投資人卻是十分殘酷。巴菲特舉例從汽車業到航空公司,汽車對運輸的改變,及航空公司對旅行的改變,比較起當時(1999)的INTERNET都是同樣地令人神往,如果你在汽車業剛被發明的時代,你難道不會也想說我該在這個行業中,這是未來的希望。結果是,當時全美有數千家的汽車公司設立,多少年後,最後只剩下3間,絕大多數的投資人都沒在新科技的股權投資中賺到錢。

三十年沒有公開預測市場的巴菲特,在這場針對他的富豪朋友的演說裡預測網際網路的榮景已經過熱,將要大幅修正。當年的科技金童與在1999年賺大錢的富翁與其妻子們,議論紛紛地說巴菲特應該是落伍了,他應該是因為錯過了這班致富列車,才會說出這麼忌妒的話。幾個月後的BARRON雜誌還用封面來嘲弄巴菲特的預言,認為巴菲特搞錯了。

當時的巴菲特對這些嘲弄十分介意,很想要出面反駁,但是最後他忍下來了,他說這都是因為他有一個內在評分卡(INNER SCORECARD)的關係。巴菲特說他的父親教他的人生準則就是重視你自己的內在評分卡(INNER SCORECARD)高於別人給你的外在評分卡(OUTTER SCORECARD)。巴菲特這麼描述,如果你的投資結果不需要揭露,你是希望被別人認為是全世界最棒的投資人,可是實際上你是投資報酬率很差的投資人;或者希望,你是被別人認為是全世界最爛的投資人,可是實際上你是投資報酬率很棒的投資人呢?

「你應該重視內在評分卡(INNER SCORECARD),而非別人給你的外在評分卡(OUTTER SCORECARD)」

延伸:Buffett - The Ultimate Financial Zen Master
Zen Way

2008/10/01

財富滾雪球

有關巴菲特的新書-雪球效應出版,巴菲特將他一生從白手起家到成為世界首富的過程,用雪球效應來比喻與象徵,足見巴菲特深刻了解人們需要簡單易懂的比喻與故事,事情沒有哪麼簡單,但是如果不用淺顯易懂的譬喻,沒有人會記得,以下是我一點從這個名稱所得的聯想。


第一個小雪球,必須落在合適的斜坡上,斜坡要夠長。收入大於支出,開始累積第一個財富是關鍵因素,就像雪球必須由小而大,現有一個核心,才有開始的基礎。就像雪球核心必須是個容易滾動的圓形或球形,必須投資自己讓自己成為有財富智慧的人,懂得財富累積的道理,也有財富累積的的能力。然後你要觀察環境,選擇一個離你最近,看起來最長也最沒有阻礙的斜坡,來開始你財富滾雪球的旅程。

景氣好時,滾動很快,則要避免雪球崩解,不要過度舉債,不要過度多元化,景氣好時容易過度自信,很多時候不是你真的很厲害,而是因為景氣太好,怎麼做看起來都不會太糟,這會令人驕傲到覺得在大的上坡你也可以滾過去。

當自己經營企業或所投資的企業遇上獲利衰退,你應該分辨這到底是景氣爛,還是商業模式在改變,當汽車業興起的時候,馬車業不是景氣爛,而是商業模式已經改變,馬車行業勢必將要沒落,從財富滾雪球的角度來看,就像是遇到不可能跨過的一堵牆,只有轉向一途,否則就只會一頭撞上。如果只是爛景氣,應當持續改進自己的方式,讓雪球維持住滾動,等待下一個景氣回春的加速。
關於作者:認證理財顧問黃柏仁,致力於上班族之理財規劃服務,按這裡到上班族投資理財部落格閱讀更多文章
網路轉載規定 任何實體出版轉載需事先取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