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兩部音樂家的紀錄片,在藝術上成功的名人,卻有類似的感觸,也許可以有兩種效果,一方面,安慰我們這些已經沒有機會成為一流藝術表演家的人,原來他們的日子也有這麼多麻煩。二方面,對我們自己努力追求的目標,不論能否達成,都能有另外一種思考的角度,也許平衡一點的人生,會更好。
一位是男爵士鋼琴演奏家,一位是歌劇女高音演唱家,兩人都是年紀很小就開始在音樂會上演奏,男孩的第一部鋼琴禮物,還是他自己音樂會的酬勞所支付,女孩也是從小就在教會與學校經常表演。兩人不約而同都講到,成名之後,他們都還是十分拼命,都是那種對品質吹毛求疵的性格,經常擔心自己有一天就會被人批評不夠格。
一流的藝術表演家,生活其實很飄浮,常為了排演與表演而四處移動,配偶感情的維繫很困難,也要在母女關係與事業間掙扎。女高音因此而離婚,畢竟願意當個Mr X,當個名女人背後的男人,不是那麼容易接受。男鋼琴家則是娶了女歌迷,女歌迷則成了表演助理,每場表演都在場處理瑣事,欣賞先生的表演。某種程度上,藝術事業對表演者的要求很苛,沒有一流表演者是真的一派輕鬆地在享受,看起來輕鬆自如的演出,表演前彩排演練時的焦慮崩潰,已是常態。
成為一流音樂家,或是完成任何極端的成就,一定會讓人回憶起來感覺這一生活得十分精采,
有完成所有上帝賦予的使命,發揮天份。然而,第一名就只有一位,可以被認可為一流的表演者的人數,不可能多,這麼多人想要去競爭相同的目標,自然產生無比的軍備競賽,而對表演者有極高的要求,多到讓人的生活難以平衡,真贏到了第一名,為了維持第一名,維護工作並不會變輕鬆,歲月也會無情地加重負擔。如果能稍稍欺騙一下回憶的自我,讓體驗的自我犧牲少一些,還是有相當的成就,但不至於將生活牽扯得失去平衡,會是人生回憶中次佳的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