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2

「無友不如己者」是說做人要謙虛嗎?

我並不特別推崇論語,雖然這是ㄧ本經典,代表中國文字與文化的共同傳承,就像我們讀西方人的聖經時,只需將它當作經典,而不需當做教條。那個時代的文字,多半都很類似訓話,提出一個指示,最多有些故事促進記憶,但是都談不上很有說服力,缺乏有信度的實驗,讓人相信他的建議或意見,除了以前要考試,可以得功名,意見本身是否真得對人生有幫助,值得人去遵循,就很難說。

剛好在洪蘭的文章中讀到這句「無友不如己者」,她的想法類似舊解,但她認為孔子不是要我們別交分數比我們低的朋友,而是要我們我們別交品德比我們低的朋友。剛好,最近南懷瑾過世,去找了他的《論語別裁》來看,剛好就有他反駁「無友不如己者」的舊解,南懷瑾認為,應該解為孔子要我們做人要謙虛,每個朋友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比較之下,發現自己有錯就要改正。和前一句,孔子要我們做人要先自重別人才會尊重你,剛好是對仗。(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發現有位網友,也自己解出類似南懷瑾的看法,顯示這段話的舊解,真是困擾不少人,南懷瑾的新解似乎較合現代人的思想。我自己認為的關鍵是,不論怎麼解,這一個指令,應該要經過有信度的科學實驗,否則,光是聖人說就要信嗎?這不豈是跟讀聖經一樣。什麼樣的道德教育或行為教育,才能培養出比較快樂的人或是非零和活動比較高的社會呢?我想這應該需要科學地研究一下。倫理學也應該開始科學化。

沒有留言:

關於作者:認證理財顧問黃柏仁,致力於上班族之理財規劃服務,按這裡到上班族投資理財部落格閱讀更多文章
網路轉載規定 任何實體出版轉載需事先取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