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門,一齣有名的歌劇,西班牙音樂耳熟能詳,幾乎每個看過這首舞的人都能哼上幾句,感覺好像應該很熟悉,不過如果仔細回想,我還真的不太記得它的情節,如果不是在曾野綾子的《晚年的美學中》讀到她描訴的故事,大概還以為自己算是認識卡門的,其實完全稱不上知道。
2010/10/31
2010/10/30
美國CFP理財規劃業案例Financial Finesse
Financial Finesse這間理財規劃公司,位於美國加州,是由一位避險基金經理人於1999年成立,雇用約20位員工,創業者以持有美國CFP認證為他主要雇用員工的標準,因為他認為這個證照的嚴格標準,讓他可以很有信心,員工能提供給客戶最客觀與最優良的理財規劃建議。
2010/10/29
讀《反退休運動》
《反退休運動》的作者認為,對目前即將進入退休年齡的嬰兒潮世代而言,退休這個概年應該被退休了。他認為延長的平均餘命,增加的不是老年,增加的時間其實應該是有用的中年,不但不該提早在55歲退休,你應該考慮從55歲到85歲,這三十年的第二或第三職涯。
標籤:
退休
2010/10/28
台灣有錢人的基本門檻
多有錢才算有錢人?可以不必擔心錢的問題?算擁有財務上的自由?這原本是很個人化的問題,和你的需求與欲望很有關係,不過,人總是不愛仔細思考自己的狀況,而愛用別人的看法來當作指標,也因此,容易感覺痛苦,因為別人的看法,比自己的看法,還更模糊難以捉摸。
標籤:
理財觀
2010/10/27
讀《嬰幼兒大腦與認知發展的奧秘》
這本小書收了兩篇研究文章。第一篇洪蘭寫大腦的可塑性,主要的論點在於人腦有數兆個神經元與連結,大腦的適應性,比基因的複雜度還高,基因只決定的人腦的結構,而神經元與連結的粗細,是由人與環境的互動刺激所造成。同時發出訊息的神經會連結在一起變粗,而這個變粗的連結,會讓將來的訊息容易通過,也就是人腦記憶力的基礎。人腦的可塑性不止嬰幼兒期,而是一直到老,都有可塑性。
標籤:
快樂育兒
2010/10/26
健康長壽的退休
如果退休後身體不健康,那麼長壽可能就沒有那麼有趣了。即使有充足的醫療保險與準備金,不擔憂長久的醫療費用,維持健康的身體,還是最優先的目標,一旦失去健康,有再多的錢,也很難換回健康的身體。老化是ㄧ種持續的變化,你不是65歲才突然變老的。生理機能是會用進廢退的,不是用年齡決定的。
標籤:
退休
2010/10/25
金錢以外的退休準備
退休,有時候不見得是好事。被強迫退休的人,可能沒有足夠的退休準備,生活陷入困境。自願退休的人,有時候沒有心理準備,突然失去工作的舞台,失去工作所帶來的規律生活,突然的無所事事,也會讓退休變成憾事。想退休退得快樂,光是錢存夠了,並不足夠。一般認為你需要有規律的生活、努力的目標和團體的社交。
標籤:
退休
2010/10/24
為老朋友乾一杯
今天在Facebook上讀到高中的老朋友,已經要生第五個小孩了,三男兩女,真是超越進度的厲害,讓另外一位已經生三個小孩的朋友也自嘆弗如,我更是不用說,只有在旁觀望的份。只能遙遠地獻上祝福,特地去樓下買了台灣啤酒和零食,為老朋友乾一杯,真的有你的。
標籤:
快樂育兒
2010/10/23
上班族退休期提領策略
進入退休後,除了各種社會保險的年金給付,我們開始需要將投資的金融資產提領出來使用,你有幾種方式,最好的策略,可能是分散使用。例如:不動產出租的租金扣除管理成本,或是只提領定存的利息,或只提領股票的股息。若能都不使用本金-不動產、股權或儲蓄本金,可讓提領的期限幾乎為無限長,除非不動產超過使用期限,或企業失去獲利能力。這種類似存本取息的策略,幾乎保證會有資產留給子女、配偶,適合有子女或配偶的家庭。
2010/10/22
給新光投信的一點想法
今天在新聞上看到蘇英孝前輩接任新光投信總經理的消息,自己因為在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上CFP課的關係,經由董事長周吳添的介紹,有過幾次與蘇前輩見面的機會,雖然交淺,但是可以感受他想為投資人服務的理念,他的優秀經歷,當然才是這次他能接任新光投信總經理的原因,如果可以因此讓新光投信成為首屈一指,以投資人利益優先的投信,相信也是ㄧ樁美事。野人獻曝自己一點想法。
2010/10/21
四十歲退休的風險與策略
你有40年以上的日子需要仰靠退休金過日子,沒有穩定的薪資收入。風險是你遇到好幾個網路泡沫與金融風暴,讓你的退休金快速下降,被迫提領,又沒有薪資金可以投入,導致在人生最後幾年提前破產的悲劇。如果,你有可能四十歲退休,你真的也想四十歲退休,該要怎樣做,來避免以上的風險呢?
2010/10/20
讀《可以有空去釣魚的投資組合The Gone Fishin'Portfolio》
作者Alexander Greenl,原本是位證券界的投資顧問,他從投資業賺到了足夠的錢,在43歲時,財務自由,從證券界退休,轉而成為投資刊物的投資研究專欄首席顧問,不再需要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可以自由自在去釣魚,他認為作家是比投資顧問更適合他自己的工作。
2010/10/19
讀《一生3錢過四關》
我覺得這是ㄧ本很值得推薦的本土作者的理財書,作者宋炎本,也是ㄧ位CFP執照人。他所謂的三錢是指,保命錢(3%~6%)、投資錢(3年30%)、與投機錢(一年30%),四關是指結婚(50萬)、購屋(300萬)、子女高等教育(400萬)與退休(1500萬)所需要準備的資金關口。我認為作者提出的重要創意,是利用心理帳戶的傾向,將資金分成保命錢、投資錢、與投機錢的三個心理帳戶,創造不同於一般學術研究的資產配置框架,也更容易讓客戶與讀者接受。
2010/10/18
讀《Rich Kid Smart Kid》
作者清崎在這本《Rich Kid Smart Kid》中,主要的建議是要教小孩知道,人生除了學校的學科成績單,還有一份成績單是更重要的,就是財務的成績單,因為財務的成績單持續一生,不像學科成績只有在學校有意義,你的銀行貸款經理,只想知道你的財務成績單,一點都不想知道你過去的學科成績。
2010/10/17
最長期的規劃
最長期的規劃,就是對生命最後階段的規劃,一般人因為對死亡的恐懼,多半避免去思考這個問題,不過面對難題,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反向思考,我建議的方式是,從你死亡的那一刻開始,由老到年輕來思考,如果你知道你最後死在哪裡?最好的長壽秘訣就是避免去那個地方。
標籤:
退休
2010/10/16
女兒的第一場演講-Bookstart 閱讀起步走
周六早上來到北投圖書館,參加女兒的第一場演講-Bookstart 閱讀起步走,這是信誼基金會舉辦的活動,現場有許多嬰幼兒的父母,嬰幼兒的哭聲與叫聲,此起彼落,和一般成人演講差距很大,但大家都很能體諒,因為每對父母都有遇過孩子無法掌控的情況。
2010/10/15
孩子的零用錢
一位網友推薦我羅伯特清崎的一本富爸爸窮爸爸青少年版(不過我卻找錯的書Rich Kid Smart Kid見留言)。這本書是關於如何教孩子財務知識,書的最後有一篇附錄,談如何給孩子的零用錢,我認為講解頗為清晰,摘錄他的一些重點,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2010/10/14
讀《年輕創業萬萬歲》
年輕創業最適合,因為年輕人有熱情,勇往直前,不畏艱難,不會因為思考太多,擔憂太多而沒有行動,一方面年輕人有膽量,一方面即使失敗,年輕人也還有許多時間東山再起,因為重回原點並不可怕,一直待在沒有前景的工作,對想創業當老闆的年輕人,更為可怕。
標籤:
讀書
2010/10/13
2010/10/12
建立新生活(Build A New Life in the country)
最近家裏增設了數位有線電視,多了不少頻道,以及數位預約錄影的功能。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節目,它是在人物傳記頻道(The Biography Channel)播出,是個英國人的節目,名稱叫做建立新生活(Build A New Life in the country)。
2010/10/11
退休支出知多少?
退休的時候會有多少支出呢?要回答這個問題,你要先知道你現在支出多少?因為很少人可以大幅度降低生活支出的日子,而不感覺挫敗。雖然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你終究會習慣那樣的日子。但是在評估回憶中,你不容易感覺快樂,容易對自己不滿意。如果你希望以目前70%的支出水準過日子,哪你在退休前幾年,應該就要試試看以70%的預算生活看看。
標籤:
退休
2010/10/10
豪景飯店國慶99煙火秀
有了小孩之後,好像特別希望能為她留下一點特殊的回憶。今天是Esther的第一個國慶日,也是他第一次看煙火,前一天下午突然想到,也許在豪景飯店租個房間,是不錯的點子,雖然這個突發的點子原先不太被接受,我只是試著撥撥看豪景的電話,沒想到真的還有房間,價格雖然以一間七坪的房間來說,不便宜,但是能讓我們有與小小孩一通看著國慶煙火的經驗,似乎也沒有那麼不可及。
標籤:
快樂育兒
2010/10/09
讀《論老年Cato Maior de Senectute》
有人說,你的老年生活之所以還能忍受,是因為你有充足的資源、財富、政治與社會地位。西塞羅引用了柏拉圖的例子,我來模仿他們,造個新例子。如果我們對巴菲特說,巴菲特你之所以能成為世界首富,是因為你生在美國。睿智的巴菲特應該會這樣回答,你說得不全然正確啊!我若不生在美國固然就不會成為世界首富,但如果你是生在美國,你也不會成為世界首富。
2010/10/08
讀《資本力The Power of Capital》
作者城國斌指出一般人投資理財的兩難,一端是現金,保證會因通膨而失去購買力,另一端是資產,購買資產期待價格上漲獲取價差,這是ㄧ齣不斷演出的資產泡沫劇,只要預測錯誤,你的資產(身價)隨時可能大幅縮水。而他建議的是專注於資本,資本代表的是事業的帶來盈餘能力。
2010/10/07
失而復得的回憶
重新看到了五年前去法國旅行的照片,真是高興。幾個月前,個人電腦發生故障,不但無法取得去年的財務資料,讓年度理財回顧幾乎沒辦法寫。那時候最痛心的其實是,找遍了五、六個可能的硬碟,始終找不到2005那年去法國旅行的照片,以為再也沒有機會仔細回想那段旅程了。
思考很久才想起來,當年的數位相機記憶卡很小,無法容納許多天的拍攝,我記得我們特別帶了筆記型電腦出門,每天照完的相片,到飯店,都馬上用傳輸線上傳到筆電上,這樣隔天才能有空間照新的影像,所以,除了少數有傳回PC上的照片,絕大多數得原版照片應該都在那台筆電上,無奈當時該筆電借給朋友,一直沒有機會取回,無法確認,讓人十分擔憂。
人腦與電腦在記憶上差距很大,電腦的磁碟基本上只要寫入,每一個位元每一個細節都是同等的重要,幾乎都能將所有細節完整紀錄,人腦最大的不同則是,人腦需要將記憶很多次的重複思考,才能將乍現的思緒變成短期記憶,再經過更多反覆以及特殊化,我們才能將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而且還要靠一點機運,不是每見你希望記得的事,都能記得。
能形成長期記憶的事情,通常是因為它異於平常,反直覺,陌生化的熟悉,可能是特別紅的花朵,特別綠的草地,極端對稱的建築,反地心引力,很特殊的故事,神話、寓言、童話,對比、快慢、輕重、高低、強調,出乎意料的聯想等等。照片、影像、文字則是提醒我們自己的好工具,如果沒有文字,我們很難記得每句曾經有過的思考,更別說想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裏,要先廣讀已有的文獻,還想要寫出有創意的句子。
也許除了拍照,整理照片,編輯與多方備份,每次有新的儲存媒體格式都多轉錄一份。更經常地欣賞照片,將重要的部分回憶,更深刻,反覆多次地在腦中演練,才是讓我們的回憶永遠不要再消逝的好方法。
思考很久才想起來,當年的數位相機記憶卡很小,無法容納許多天的拍攝,我記得我們特別帶了筆記型電腦出門,每天照完的相片,到飯店,都馬上用傳輸線上傳到筆電上,這樣隔天才能有空間照新的影像,所以,除了少數有傳回PC上的照片,絕大多數得原版照片應該都在那台筆電上,無奈當時該筆電借給朋友,一直沒有機會取回,無法確認,讓人十分擔憂。
人腦與電腦在記憶上差距很大,電腦的磁碟基本上只要寫入,每一個位元每一個細節都是同等的重要,幾乎都能將所有細節完整紀錄,人腦最大的不同則是,人腦需要將記憶很多次的重複思考,才能將乍現的思緒變成短期記憶,再經過更多反覆以及特殊化,我們才能將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而且還要靠一點機運,不是每見你希望記得的事,都能記得。
能形成長期記憶的事情,通常是因為它異於平常,反直覺,陌生化的熟悉,可能是特別紅的花朵,特別綠的草地,極端對稱的建築,反地心引力,很特殊的故事,神話、寓言、童話,對比、快慢、輕重、高低、強調,出乎意料的聯想等等。照片、影像、文字則是提醒我們自己的好工具,如果沒有文字,我們很難記得每句曾經有過的思考,更別說想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裏,要先廣讀已有的文獻,還想要寫出有創意的句子。
也許除了拍照,整理照片,編輯與多方備份,每次有新的儲存媒體格式都多轉錄一份。更經常地欣賞照片,將重要的部分回憶,更深刻,反覆多次地在腦中演練,才是讓我們的回憶永遠不要再消逝的好方法。
2010/10/06
對死亡的恐懼來自哪裡?
為何我們會對死亡恐懼呢?為何理財規劃還要思考死亡的問題呢?討論死亡,討論這麼嚴肅、無用的問題,能對理財這麼現實的問題有什麼幫助呢?因為理財規劃的關鍵在於人生目標的設定,而目標設定的關鍵在於釐清什麼是有意義的事?而對死亡恐懼,是釐清人生意義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的一大問題,無可迴避。
2010/10/05
Cui Bono 是誰會得利(To Whose Benefit)
在法官審判與犯罪偵查上,Cui Bono的原則,也就是檢查是誰會得利?是很有效的一個問句與方式。多數時候,犯罪者都是犯罪事件中會得利的人之一。在演化論與文化演化論中,這個原則也常被使用,來檢查為什麼某個昂貴的現象能夠存在,一定是某些個體會在現象中得利,才會讓昂貴的現象能夠在演化的過程中被保存下來。
2010/10/04
遺屬年金的影響
國民年金與勞保年金都設計有遺屬年金,遺屬年金的金額為年金金額一半,其中由於勞保年金有提前領減額年金,或延後領展延年金的設計,值得勞保被保險人思考是否要提前或延後。
2010/10/03
讀《投資決斷力Snap Judgement》二
繼續摘錄一些閱讀本書《投資決斷力Snap Judgement》時,覺得有趣的重點。
2010/10/02
鴻海ECB發行訂價152.75元
昨天讀到庫藏股與發行新股是ㄧ種內部人的訊息,表示內部經理人對股價的長期看法,如果發行股票比直接向銀行借款便宜,方便且成本低,才會選擇發行股票,否則現在游資泛濫,大型企業如果拿土地與廠房融資,甚至發無般保公司債,都可以,沒有道理要發行新股募資。剛好今天讀到鴻海ECB發行訂價152.75元。
標籤:
投資
2010/10/01
讀《投資決斷力Snap Judgement》
這是ㄧ本討論投資行為學的書籍,作者David E. Adler紀錄他採訪許多教授、投資者的說法與心得,讀來頗為有趣,不過就像一般常見的投資行為學書籍,主題分散,缺乏一致性,這樣也有額外利潤,那樣也很不錯,容易感覺無所適從。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