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30

讀《Thinking, Fast and Slow》機率與損益

當參考點提高後,我們需要更大的獎勵才有相同的效果。相同的給薪,不同對象由於原本薪資不同,而會感受不同。如果你只會獲利,你傾向獲利了結減少不確定風險,反之,你會想承擔風險去試試,避免立即虧損。在極端的虧損趨避(loss aversion),讓他拒絕相當好的機會。相對已有的大量財富,對小量盈虧的心理反應很不合理。一般人重視虧損兩倍於獲利。

2012/09/29

讀《Thinking, Fast and Slow》資本主義的引擎

系統一造成後見之明,並讓我們過度注意故事的合理性(narrative fallacy),並過度重視結果而非過程(outcome bias),讓我們對無法預測的事有確認的幻覺,協調(conherence)的故事讓我們感覺良好,對打敗市場的有投資技巧的幻覺,用一套理論解釋世界,誤以為自己已經了解一切,問題不是在專家有沒有受過專業訓練,有沒有道德倫理守則,而是這個世界到底是不是可預測的。

2012/09/28

讀《Thinking, Fast and Slow》因果蓋過統計

基率(base rate)的統計機率容易被系統一忽略,但是如果該機率有因果關係的聯結,則系統一就會注意到它。一個城市的計程車如果85%是綠色15%藍色,則目擊者說是藍色計程車肇事,但目擊者的準確性只有80%,則真的是藍色的機率只有41%(15%*80%/(15%*80%+85%*20%))。但是如果說綠色計程車造成85%的車禍,藍色計程車造成15%的車禍時,系統一會感覺到此因果關係,比較不會以為真的是藍色的機率是80%。

2012/09/27

預測的說服力與準確可能性相反-讀《Thinking, Fast and Slow》

要預測或評估機率的事件,會有一個基本的機率(base rate基率),如果情節的描述讓你感覺某一種劇情發展較合理,會讓你以為該預測的可能性也會較大,但是,邏輯上越多條件限制的事件發生機率ㄧ定少與較少條件的事。合理的描述會讓人忽略基本的(母體的)機率(base rate)。

2012/09/26

恩愛夫妻的秘訣-僅記〈易得偏誤Availabiliy Bias〉

讀《Thinking, Fast and Slow》,講到易取得偏誤Availabiliy Bias最有名的研究,認為了解你自己的易取得偏誤,有助於夫妻之間減少爭執,也有助於團隊合作的專案。因為不公平的感覺,是夫妻與團隊發生爭執很大的原因。而不公平的感覺很大是來自易取得性的偏誤。我們總是記得自己的貢獻多於別人的貢獻。

2012/09/25

讀《Thinking, Fast and Slow》小數法則

如果沒有注意到「小數法則」的影響,那麼你就是還沒有真的搞懂「大數法則」。獨立的事件發生次數越多之後,結果的分布會越接近事先計算出的機率。小數法則就是針對大數法則的反向思考,當取樣太小的時候,抽樣的比例分布,會和總體應有的比例分布差距越大。因此抽樣量小的時候,比例會越極端,會出現遠高於平均,或是遠低於平均的結果。教學品質最好的學校常是規模小的學校,但教學品質最差的也常是規模小的學校,只是因為規模小,品質變動就會大。

2012/09/24

讀《Thinking, Fast and Slow》Halo Effect

系統一會有Halo Effect,為了一致性,喜歡一個人,會喜歡他的所有,即使是你還不了解的部分。給系統一印象的順序很重要,一個好印象會持續影響,先聰明再固執再忌妒,比先忌妒再固執再聰明,給人的印象好。因此,作者說當他改申論題考卷的時候,他會先將第一題全改完,不讓自己看到第一題分數,再將所有第二題改完,這樣可以減少第一題答案的好壞造成對第二題的評分的Halo Effect。

2012/09/23

令人擔憂的教育品質-現代女性主義的副作用

讀到一個國中女老師的「7月跪晚輩折壽」新聞,實在令人擔憂我們的國民教育品質,尤其又要開始一個大改變的十二年國教,如果老師平均的品質不夠,或是存在不少不適任的教師,等於讓孩子面臨更艱難的挑戰,真是難以抉擇。

2012/09/22

讀《Thinking, Fast and Slow思考,快和慢》Daniel Kahneman

作者Kahneman在簡介中談到,最初他與Amos Tversky的研究是與統計上的直覺判斷有關,和可預測的直覺錯誤,總結在Judge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然後,是Prospect Theory: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成為行為財務學的基礎。這本書則是嘗試綜合描寫近代對心智是如何運作這個問題的研究結果。

2012/09/21

討論《不虧損的基金投資》讀書會

參加了一個讀書會討論這本《不虧損的基金投資》,藉著領讀者的簡報,嘗試理解與討論這本書所提供的不虧損的基金投資策略。

2012/09/20

台電與民營電廠之談判僵局:獻策

最近常看到台電與民營電廠之談判陷入僵局,明知條件對民營電廠有利,但是民營電廠不願意釋出善意協調,其實解法我看並不難,只要立法院願意配合。野人獻策一下。

2012/09/19

釣魚台與貿易保護主義

釣魚台領土爭議,最近在中國與日本間鬧的很兇,我們政府雖然宣示,但是還算自制,民間也沒有太激烈動作,最擔心的大概是中國的抗議擦槍走火,掀起一場貿易戰,日本或中國設立貿易障礙,企圖用經濟影響政治軍事。

2012/09/18

讀《Investors and Market-Portfolio Choices, Asset Prices, and Investment Advice》

作者William Sharpe說目前的美國大學,如果你進入商管碩士班研究財務,你會學到CAPM,這套基於平均數變異數(mean/variance)的方法,同一所大學,如果你進入博士班,你就會學到依據State/Preference方式發展的方法。這本書的內容,嘗試使用Kenneth Arrow所發展的State/Preference方式,加上模擬的程式,嘗試說明投資組合、價格與該建議一般人如何投資。

2012/09/17

國泰金國民經濟信心調查

最吸引我注意的是股市樂觀指數這一點,所用的問題是「預期未來半年台股表現如何?」答案有四個,上漲、不變、下跌與不知道,指數由上漲減下跌得到。新聞顯示2012年9月為-20.1,仍是悲觀,是9/1到9/7日針對國泰世華客戶約9000份的調查統計,調查樣本數量似乎大於中央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標

2012/09/16

給即將有新生兒的家庭的分享

稱不上是建議,畢竟只是我與一個小孩的經驗分享,我也不是育兒專業人士,單純分享一些自己的體驗,希望有緣人讀到的時候,抱持一個尚需檢驗的態度,用你做為一位父母的直覺,為你自己做出選擇。如同前些天讀到的大腦決策,像育兒這麼複雜的決策,最好相信自己的直覺,而不是有太多的理性分析,因為太多參數,理性腦無力運作。

2012/09/15

出乎意料的快樂

出乎意料快樂的一天。一方面,台北股市在QE3的氣氛下大漲了百點,美國聯準會為了改善就業率,決定繼續維持貨幣與抵押債券市場的低利率,希望低利率能減少企業資本投資與創造就業的阻力。研究美國大蕭條,就會認同當時提高利率,和經濟緊縮頗為相關,眼前通膨很低,選擇繼續維持低利率,是比較安全的主張。而且也要選舉了,一動不如一靜,維持寬鬆比較不會被指責。出乎意料的是它造成台股的樂觀氣氛,跟著開心一下。

2012/09/14

如何做出更佳的決策-讀《大腦決策手冊》

大腦的決策工具主要分為理性腦與情緒腦,能在不同問題使用適當的工具,可以做出更佳的決策,知道情緒腦的偏誤,可以用理性腦多反思一下,來糾正偏誤。

2012/09/13

清大學生又出名

看到清大學生又出名了,「清大畢業生為何淪為澳洲屠夫」,只是好像沒有寫出名字,也許因為報導的方向不太像是稱讚,故被保留了名字。他很清楚地自稱台勞,但是這名稱可能讓許多現在的青年人難過,台灣奮鬥這麼多年,好像還沒能擺脫勞力為主的賺錢模式,是一件很丟臉的事,好像這都是別人的錯,尤其是政府的錯,父母的錯。

2012/09/12

讀《大腦決策手冊How We Decide》-人腦之機率模式

人腦不是很會處理機率統計的問題,即使是統計學家,也常常對統計問題沒有直覺的答案,而必需經過仔細的推敲計算。也許是人腦之機率模式,第六感直覺的本質就是不適合複雜的機率問題。某些事情,就是不適合靠直覺,例如:投資。

2012/09/11

青年人可以怎麼突破困境

媒體很喜歡炒作青年人的困境,也許就是Matt Ridley說的,樂觀的言論讓人看起來像傻子,媒體與學術界都是喜歡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言論。如果今天青年人的平均薪資較幾年前退步,當代的青年人可以怎麼突破困境呢?從Matt的比喻出發,也許有幾條路,但應該不是靠政府從上而下的計畫安排。

2012/09/10

讀《世界沒你想的那麼糟》-創新從哪裡來

作者Matt Ridley認為科技創新不是來自學術界,科學常常只是解釋創新的原理,有促進的效果,但不是突破的關鍵。創新也不是來自資本,大公司往往虛擲研發經費在上層的錯誤計畫,讓員工有20%的自由時間鼓勵創新,往往還是不如向外併購新創的小公司。

2012/09/09

讀《世界沒你想的那麼糟》-能源

石油會耗盡嗎?生質能源根本是個災難。作者Matt Ridley的比喻很生動,他說石油存量當然不是無限的,但是大西洋的水也是有限的,但是不表示我們會耗盡它。作者試圖說明從工業革命開始,人類文明的突飛猛進,主要就是來自使用儲存在煤炭的過去的太陽能,當年英國的有識之士最擔憂的就是煤炭是否會耗盡。

2012/09/08

遊歷史博物館

好些年沒有再來到歷史博物館,信誼親子館很容易客滿,遠道而去,沒能運動,只好找個地方來讓女兒活動一下,青少年時期每天經過的植物園成了我的推薦,不過頂著一個大太陽,我們只走到荷花池,就沒辦法持續走下去,旁邊歷史博物館的冷氣充滿了吸引力。

2012/09/07

有機食物或提高糧食生產效率

在讀《世界沒你想的那麼糟The Rational Optimist – How Prosperity Evolves》時,遇到一個值得再次思考的問題,這個問題是有機食物或健康級食物重要,還是提高糧食的生產效率重要,書中的論點和現代有機樂活的風潮頗為衝突,但是也有其道理,可能要再多讀些反基改的書來進一步了解。

2012/09/06

讀《人性的弱點》

戴爾卡內基在他的商業領導課程初步有些成就後,出版了這本書,某種程度上應該是要促銷他的課程,可以從書中不斷出現課程參與者的成功案例,可以看出他在暗示需要這些改變的人,應該去上他的卡內基課程。

2012/09/05

青年收入倒退其實不代表台灣變糟了

這些天青年收入倒退成了熱門新聞,很容易讓人單從這一現象,做出我們台灣變糟了的錯誤印象,至少以一個理性樂觀的角度來看,過去這十幾年,很難說台灣變糟了,事實上,在很多地方,台灣社會都進步很多了。

2012/09/04

讀《世界沒你想的那麼糟The Rational Optimist – How Prosperity Evolves》

兩書作者都引用達爾文,但和前幾天讀的Darwin Economy剛好強調相反,這本書的作者Matt Ridley比較強調專業分工與市場交易的力量,也就是演化中正面的力量。他似乎也讀了Darwin Economy,在第一章中他也說,敵對競爭的本性,可能讓富人在早過了對快樂有影響的階段,還繼續競爭相對地位,對地球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因此,對消費課稅以鼓勵投資,似乎不一定是壞主意。然而這不表示人卻窮就會越快樂。富有而不快樂,顯然還是優於貧窮且不快樂。

2012/09/03

達爾文經濟學給個人的指引

為了爭取地位所做的努力,能完全解釋為浪費嗎?Robert Frank試著說爭取地位或受環境影嚮的決定,是市場機制會失敗的地方,這種競爭不見得會增加全體利益,他認為這是達爾文演化論的延續,因為達爾文說過個體利益不見得會與群體利益相同。因此我們的政府應該可以糾正這種浪費。

2012/09/02

對有害的事課稅

達爾文經濟學告訴我們,由於個別利益與團體利益不一定一致,團體如果可以形成限制有害團體利益的個別行為,反而可以提高團體中每個人合計的總利益。

2012/09/01

虛實之間

帳面虧損與帳面獲利是虛,實現虧損與實現獲利是實,虛實之間只有和買進、賣出的價格和市場價格有關,這樣的看法,不很精確,容易流於過度注意市場價格,有兩個方式來調整,一是針對個股,一是針對分散的投資組合。
關於作者:認證理財顧問黃柏仁,致力於上班族之理財規劃服務,按這裡到上班族投資理財部落格閱讀更多文章
網路轉載規定 任何實體出版轉載需事先取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