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30

讀《Thinking, Fast and Slow》機率與損益

當參考點提高後,我們需要更大的獎勵才有相同的效果。相同的給薪,不同對象由於原本薪資不同,而會感受不同。如果你只會獲利,你傾向獲利了結減少不確定風險,反之,你會想承擔風險去試試,避免立即虧損。在極端的虧損趨避(loss aversion),讓他拒絕相當好的機會。相對已有的大量財富,對小量盈虧的心理反應很不合理。一般人重視虧損兩倍於獲利。

擁有效應(endowment effect)讓我們高估已有的狀況。談判失敗常因讓步的部分比獲利的部分產生更大的效應。調高價錢,造成需求減少。一般人都不願意將房子低於買進價賣出。吝嗇鬼是把每一分錢的消費都當成損失的人。

改革很難成功因為受損的人抗議的力道會高於受益的人爭取的力道。每個人都認為別人的損失比較容易接受,這是不對稱損失效應(asymmetry of losses)。如果在談判時將餅擴大,讓人感覺我們是在分配獲利而非分配損失,會較易成功。房客常認為即使市場價格提高,自己的合約卻 不該漲。

低機率的巨大損失,讓我們容易接受不佳的條件合解條件。高機率的大獲利,讓我們容易接受不佳的合解條件,只為了確定性。只要有一絲低機率打平,讓我們對高機率的大損失,容易拒絕很好的和解條件,投資不願意認賠(cut losses)。低機率的大獲利(possibility effect)讓我們買樂透,即使汽油站爆炸機率很低,但是人會希望去除此風險以保心安。

海嘯機率很低,但是鮮明的畫面讓遊客難忘,高估其機率。泡沫後的循環,先是誇張風險再次出現的機率,然後是忽略風險再次出現的機率。不要單估一個情境,估算各種可能,然後要求加總的機率為100%。想要人多注意風險,就說每千人有一人死亡,而不說0.1%死亡率,這是忽略分母的效應(denominator effect)。

風險策略應該要像交易員一樣思考,有時贏有時輸。不要每天看股票價格的波動,可以改成每季看一次,減少風險趨避造成理性的決策。不要購買延長保固。若每位經理都是風險趨避,加起來整間組織就會承擔太少的風險。

沒有留言:

關於作者:認證理財顧問黃柏仁,致力於上班族之理財規劃服務,按這裡到上班族投資理財部落格閱讀更多文章
網路轉載規定 任何實體出版轉載需事先取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