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24

投資行為學之展望理論

朱學恆所發起的開放學習課程中發現了一堂MIT行為經濟學與金融課程,打算來按順序讀讀看,這是近幾年最為風行的理論,也是和理財規劃顧問所要面對的個別客戶差異中,我認為最有相關的投資行為學術理論。

第一堂課介紹的是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 , 也有人譯預期理論/前景理論 ),這是要講投資人真實的行為,往往並不理性,理性計算 機率 所得的期望值,和投資人用以決定投資決策的判斷方式,並不相同,展望理論加入了一個比重調整函數(Weighting Function),用來調整解釋多數投資人眼中的可能機率,作為判斷的標準,該函式以事件發生的機率為參數,而且該比重調整函數不是一條直線。

假如一個投資策略正確的機率p介於0與1之間,則當機率p越接近0時,比重調整函數的值越大,表示在投資人眼中,往往低機率的事沒有那麼低機率。他的舉例是樂透與保險,唯有當投資人眼中,中樂透的展望,遠高於理性計算的機率時,才能解釋為何這麼多人會去買樂透,而且越是教育程度低的人,其比重調整函數可能就越大,也就是對低機率的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過度樂觀,越會去買樂透。

相對於上面的例子,當機率p越接近1時,比重調整函數的值就會越小,表示在投資人眼中,往往高機率的事沒有那麼高機率,投資人反而認為機率高的事情有可能會出錯。對這個現象我剛剛有一些發現,例如前幾天所寫的ETF套利,這是個操作成功機率很高的方式,可是實際上,操作的人很少,因為多數人總是認為沒這麼好康的事,他們認為出錯失敗的機率遠高於實際,所以不會去做。

再舉個例子,如股票公開收購的套利交易,他的成功機率往往高於90%,除非出價太低,或是大股東與經營團隊不配合,或是政府與公平交易委員會否決,否則公開收購不能成功的機率頗低。但是多數投資人即使知道公開收購訊息,也懂得如何算出可能的獲利,還是會過份擔心不會成功,或是認為獲利太低,而沒有仔細理性判斷慎思明辨,所承擔的風險和可以期望獲得的獲利之間,是否合理?

華倫巴菲特曾經說過他早期的套利運動,都是選擇成功機率高於90%的已宣布個案,他不做可能性的猜測,如果還是消息傳聞,某公司可能會被收購,他都不會去介入。只有當公司已經公開訊息之後,巴菲特才會去計算可能的報酬率,甚至會舉債來做套利運動,以便提高投資報酬率。當你有一件90%成功的獲利機會,你還不做槓桿去獲利,難道要等祇有10%的獲利機率時,才去運用財務槓桿嗎?假如人生就是需要冒險才會成功,你會選哪個時候來冒險呢?想辦法克服自己的展望曲線,理性地判斷投資風險,選擇達成機率高的策略來執行,我想才是投資成功的秘訣。

推薦:台股公開收購網

沒有留言:

關於作者:認證理財顧問黃柏仁,致力於上班族之理財規劃服務,按這裡到上班族投資理財部落格閱讀更多文章
網路轉載規定 任何實體出版轉載需事先取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