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25

讀《經濟學的新視野》

以下摘錄我閱讀此書的心得:
現代知識經濟的特色,是在於傳統產業業中規模報酬遞減的法則被打破,進而成為規模報酬不變的產業,少數有網路效果(network effect)者,靠內鎖現象(lock-in),則成為規模報酬遞增的產業。

關稅協定可以產生貿易創造和貿易轉向的效果,其中貿易創造是有助非零和,轉向則對整體效果沒有影響,但是對個別地區卻可能影響深遠。

觀察政府財政應該看負債餘額存量,而非單看財政收支的流量缺口。減稅救經濟難以證明有效。政府舉債、釋股就是變相的增稅,甚至減稅也是增稅(向未來人民增稅)。

產業政策在於有個願景,引進關鍵性突破,找到關鍵的人,跨出關鍵一步。

成功BOT需要政府與民間合作,各自發揮優點,民間行動快速、彈性、引進新技術,政府優勢在公權力與低融資成本,不以營利為唯一目標。BOT應該由政府擔保貸款,但是監督撥款限制,並貸款低於業者投資支出,避免道德風險。

多元化教材是應然的模式,但是實然面上,家長與社會一元化的升學期望與競爭不變,則衝突不斷。沒有改變一元化的升學期望,考試制度、記分、名額都只是技術末節。

教養是風,見帆動即知風過,判斷一個人有沒有教養,要觀察他對外界的見解、反應。大學教育是要培養公民,而非單純訓練專業。學會如何做人之後,小孩自己會選擇要做台灣人或中國人。

大學不該用民粹選舉校長、決定聘任。評鑑機制僵化,未與國際接軌。應該開放外國大學來台設點競爭。

經濟發展不是教育的目的。政府不該以人力規劃的思維去主導教育政策,人才供需應讓市場調整。

法律經濟學詮釋無主物先佔原則,是整體社會效率(非零和程度)的考量。大學長聘制度(Tenure)是為了讓老教授有聘請比自己優秀的新教授的動機。認罪協商是為了減少檢察官的偵察成本。買貴退差價的大幅廣告是一種威脅行為,可能危害公平交易。可樂維護COKE是品牌而不是通稱的訴訟,是商業競爭的手法,可能危害公平競爭。

很多犯罪者是理性的,需要邊際嚇阻效應,亂世重典般的唯一死刑,可能破壞邊際嚇阻效應。

教授升等不該被類比為工作權,申訴補救應該是少數,應該相信市場補救,有能力的教授自然會在其他學校獲得聘書。

做好公司與國家治理的核心觀念在於資訊不對稱與目標不一致。管理者不能躲在意圖倫理後,而必須承擔責任倫理,即使是善意,只要造成虧損,就該下台。表面證據顯示非常規交易,則管理者必須證明自己沒有違法,這才是責任倫理(責任政治)。

《西方世界的崛起一書》指出,西方社會進步主要的原因在於有效率的私有財產權保障制度。分為使用、收益與處分權。每個玩具指定給哪個小孩,在財產權受到保障之下,讓小孩學習分享的快樂。自私是自尊的開端,私有是珍惜的來源。

證照管制分為登記制、公證制與執照制。證照目的為傳訊。

生命沒有直接在賣,看似沒有標價,但是不同職業,風險特徵不同,因此的特徵定價,其實就隱含生命的價值。人是否感覺幸福,和願望能否實現有關,越多不能實現,越感覺不幸福。有錢人只要能清心寡慾,就能知足常樂,只可惜,這個要求違反不斷追求慾望、實現願望的人性。

貝克(G.S.Becker)教授先後提出理性犯罪、理性生育和人力資本論,是經濟學的莫札特。子女是父母的耐久性消費財。教育與文憑可能是傳訊機制,而非真正提高生產力。

保險的逆選擇(反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就是一種難以傳訊的實例,不是像健保靠政府強制全民投保,就是要靠業務員去強力推銷,光靠自己上門的客人,一定會有嚴重逆選擇。

理性的人自利。表面利他的行為,其實多半也是自利,是為了你自己的快樂,而非受捐款者的快樂。柏瑞圖(Pareto)改善,只要有一人獲利,同時其他人沒有損害,就表示整體利益增進。自願交換機制(行為)可以帶來雙方雙贏,但其問題在於所得分配可能不均、交易雙方資訊不夠充分、某些基本人權不能被自願交換(例如賣身葬父)。盡量協商而不是用多數暴力。

經濟發展的真正意義,在於自由的增進。羅爾斯提出極大化弱勢論,保障弱勢基本人權,讓人在無知之幕(拋棄自己身家背景、財富地位後)後,想像自己重新投胎成為任何一個人,所希望被保護的基本人權,例如健康、自由、尊重、關注等。

沒有留言:

關於作者:認證理財顧問黃柏仁,致力於上班族之理財規劃服務,按這裡到上班族投資理財部落格閱讀更多文章
網路轉載規定 任何實體出版轉載需事先取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