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帶著還沒滿一歲的女兒,去參加天母感恩堂慶祝耶誕節的活動之一,一元布偶劇團的表演,同時段還有領導家管樂與弦樂的音樂演奏,感恩堂周日主日學學員小朋友的聖歌獻唱,很豐富的一個下午。女兒注意鄰座小朋友的時間,比台上表演的音樂、歌唱與戲劇還要多。
一元布偶劇團的表演十分精彩,劇團應該是有三位表演者,很擅長與兒童的互動,她用四句的對話,和全場的小朋友互動,現場掌握得很好,她說:叫、叫、叫,小朋友就問:是誰在 叫,她說:(生氣、快樂、發呆)的鴨子怎麼叫, 小朋友就帶表情的叫呱、呱、呱,然後做出指定的表情。很像教養魔法中,幼教老師訓練全班專心注意聽老師說話的遊戲互動技巧。
一元布偶劇團這一下午演的是醜小鴨的故事,最後還用表演中的細節,例如醜小鴨一開始的顏色和一般小鴨的不同,還有體型的不同,做為問題,給小朋友做有獎徵答,十多位小朋友都回答正確,得到獎品,相信對小朋友的記憶一定十分深刻,可能下次看戲就會更認真了。
我感覺醜小鴨的故事,好像有點怪怪的,雖然重點是要讓小朋友即使發覺自己和別人不同,也不要難過,因為原本的與眾不同的醜小鴨,過了一個冬天,卻變成人人稱羨的美麗天鵝,希望小朋友提高自尊。但是整個故事中,醜小鴨很想與人做朋友,可是後來遇到的野狼與兔子,都用如果你配合我,我就和你做朋友,一起玩。好像在教小朋友用社交意願來換取自己想要的條件。
一開始一般鴨子對醜小鴨的社交歧視,你顏色和我們不一樣,我們就不和你玩,也沒有受到鴨父母的糾正,會不會讓小朋友以為這是沒有錯誤的行為呢?雖然最後,很多動物願意和變成天鵝的醜小鴨交朋友,並沒有指出小鴨們一開始的社交歧視行為是錯誤的行為。小朋友會不會認為自己可以表現得和小鴨們一樣去欺負周遭的醜小鴨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