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21

讀《基本面指數投資策略The Fundamental Index – A better way to invest》

作者Robert Arnott, Jason Hsu許仲翔與John West的說明十分有說服力,能得到Harry Markowitz的寫序推薦,這本書的論點十分有意義。事實上,前幾年台灣證交所曾放出風聲,可能引進RAFI的基本面指數,可惜只聞樓梯響。

基本論點很容易理解,市值權重的指數報酬率,只要針對其缺點,很容易用一點改良來擊敗它。市值加權指數的缺點就是它是市值加權的,一間公司的評價誤差越大,市值加權給它的配置,相對於公平價值(內在價值)就會誤差越大,只要能避免按市值配置權重,幾乎每種方式都能獲得優於市值權重指數的報酬率。由於人性,或者說行為財務學的發現,評價誤差幾乎是一定會存在的,而錯誤的評價事後也一定會被更正回來。

因此,依據經濟基本面所配置的權重,則會對高評價倍數的個股,給予相對於市值權重較低的比重,相反的,在低評價倍數的個股給予較市值權重高的比重。這等於是一種動態的調節,當市場熱愛成長股時,基本面指數會越偏向價值股,反之, 基本面指數的價值股偏向會縮小。在類股與規模上,也有類似的反向動態的調節。因此,可以得到高於市值加權指數約1~2%的超額報酬。只有在成長股極度高評價且持續很久時,會出現基本面指數表現較差的狀況,例如1998和1999年,但是隨後的泡沫破裂,馬上就拉開差距。這樣的動態調整,類似定期定值法相對定期定額法的動態調整,邏輯上,應該是會贏的機率很高。

作者選擇的參數是銷貨、現金流量、現金股利與淨值,並且採用前五年的數字來平滑化,降低交易周轉率,約可控制在年10%以下,相較S&P500的6%,並不算太高的周轉率。最簡單的改良方式則是等權配置(Equal Weight Index),這個方式可能會造成較高周轉率,缺點是小公司與較沒有整合的產業會配置偏高。另外一個簡單的方式是將S&P500的市值前十大個股剔除,由於造成績效最大不良影響的誤差被剔出,績效就會變好。

如果以價值投資角度來選基本面因子,我可能會選稅後盈餘,配發現金股息,與淨值。感覺上比較直覺,作者認為盈餘會受經理人會計作弊影響較大,所以選擇現金流量。銷貨量,我感覺較不重要,對投資人而言,應該是獲利比較重要,雖然銷貨量大,意味著只要稍有改善,盈餘的增加可能很大,作者應該認為銷貨量大是一種經濟上較大的規模,讓指數較有代表性,類似P/S比的因子,也是有些道理。

沒有留言:

關於作者:認證理財顧問黃柏仁,致力於上班族之理財規劃服務,按這裡到上班族投資理財部落格閱讀更多文章
網路轉載規定 任何實體出版轉載需事先取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