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公司股票真存在一個「內在價值」,它的判斷方式可能會和棒球主審裁判在判好壞球的情況類似,如果你問三個典型的棒球主審裁判,第一位可能會跟你說:「我看到是好球,我才判好球」,第二位可能會跟你說:「他們是好球時,我才判好球」,第三位可能會跟你說:「只有我判好球時,它才是好球,我還沒判之前,它什麼球都不是」。有看棒球的人都知道,主審裁判也是球賽的一部份,好壞球幾乎就是他一個人的主觀決定,當然也有一些客觀的基礎,「內在價值」如果存在,也是類似這種模式。
三個典型的估算公司股票「內在價值」的方式,一位分析師可能參考會計師的資產負債表,計算出公司資產減掉負債的清算價值。另一位分析師可能使用公司未來可賺得的自由現金流量,加上折現率折現計算出所有未來獲利的現值。另一位分析師可能使用其他公司可能併購這間公司時的出價,來作為這間公司股票的「內在價值」。理論上,價格與價值在自由市場的兢爭機制下,價格應該會長期趨近理論價值,但是現實上,有太多心理機制可能造成價格長期和理論價值有一段差距。對學術界而言,假設理論價值真的存在,學者認為對它最好的估計其實就是目前的市價。臆測不可能得到超額利潤。
註:此棒球裁判好球的比喻來自「名人投資學」,此書詳細整理近代投資學,學術界的投資理論發展源流的許多故事,讀來脈絡十分清晰,值得作為大學「投資學」課程的課後參考讀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