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01

讀《投資決斷力Snap Judgement》

這是ㄧ本討論投資行為學的書籍,作者David E. Adler紀錄他採訪許多教授、投資者的說法與心得,讀來頗為有趣,不過就像一般常見的投資行為學書籍,主題分散,缺乏一致性,這樣也有額外利潤,那樣也很不錯,容易感覺無所適從。

Andrew Lo說,金錢像毒品,在長期繁榮時,每個人都像中了毒的癮君子,集體失去了理性。就像消防法規不能依賴市場,金融監理需要政府介入,設定預防金融風暴。

Terry Odean 發現多數人過度交易,握有少數吸引我們注意力的股票,賣出獲利的股票,死守虧損的股票。Meir Statment稱為處分效應(diposition effect),我們總是有要求付出前後要打平的心理,若能反其道而行,可能帶來到報酬,賣掉有損失的股票,保留有獲利的股票。

歷史上,多數投資股票的報酬,來自股息,而非股價的上漲。Merton Miller認為理論上,公司配息或不配息沒有差別。Jeff Wurgler則認為公司配息常跟隨市場的流行,如果市場流行配息,公司就加入配息的行列,這些公司通常會高估,反其道而行,可以獲利。股息流行時,反向投資不配息的股票。

賣債券的人知道,投資人喜歡用面值購買債券,因為它容易紀錄。法人總是將它不想要的債券,分拆組合後以面值的方式賣給小投資人,它的問題通常藏在可贖回條件(Call Option)中,以面值購買看似穩當簡單,但是其實該債券對利率十分敏感且變動快速。作者沒有好建議。之前史雲生建議,只應該買本國國債。

你喜歡每月可花650元直到死亡。還是每月可花400元直到死亡,如果有剩可以捐出。或每月可花650元直到85歲。或自行決定花多、花少但是不確定何時花完。換一種說法,十萬美元投資於某工具,每月可用650元直到死亡,但是再不能動用這筆十萬。或十萬美元投資於4%報酬率工具,任何時候可以領任意的錢出來,死後剩餘可捐出。這工具就是年金。當注意在花費時,年金顯得合理,當注意在報酬率時,投入年金的錢完全不能動用,顯得十分沒吸引力。

Michael Jenson發明了ALPHA,分析經理人貢獻,ALPHA這個數字觀念受到重用,但他的研究結果卻不被重視,他發現1945~1964年115支基金,沒有人好到超過隨機挑選的投資組合。沒有共同基金有持續力。安得列佛拉齊尼發現人會單方向追逐績效,建議利用別人追逐績效獲利的方式是,持有短期績效最高,很熱門的基金,先於別的追逐績效者買進,但持有絕不超過三個月。

馬柯維茲建議,不同目標,以不同心理帳戶,建構數個投資組合,退休、大學、應急、旅遊等。然後,關掉財經頻道,只看美食、旅遊頻道。

風險容忍度問卷,只能得到客戶心裏覺得合理的答案,不是客戶在壓力下的真實反應。BART吹氣球風險模擬任務,也許可以協助顧問找到客戶的真實容忍度,沒有冒險,無法得到報酬,冒太多險卻可能一無所得。

Kent Womack發現,分析師的改變評等比評等本身重要,升等或降等都約會有三個月的期間逐漸反應。

Bruce Greenwald認為價值投資每年可超越大盤4%,第一因價值投資的獲利慢,一般人喜歡高賠率的樂透,會忽略價值投資,使價格偏低。二因人討厭損失,價值投資通常烏雲罩頂,使價格偏低。三因人類過度自信,對成長型公司期望高,對價值型公司期望低。四因均值回歸,一般人無法理解均值回歸的抽象概念,因此低估均值回歸的可能性。價值投資不像少見黑天鵝,只需找出被當成小鴨的小天鵝,等她變成白天鵝。

Theo Vermaelen發現庫藏股是ㄧ種內部人的訊息,市場分析師看公司短期表現,經理人則看公司長期表現,庫藏股表示經理人看好長期,眼前估值偏高,發行新股,則表示看壞長期,眼前估值過高。只要買進價格低估且正買進庫藏股的公司,長期持有3年,回報率超過50%,年化約14.4%。

股價動能約持續6個月到一年,Cliff Asness建議在價值投資的低價者中選擇開始上漲者,在高價者中,賣出趨勢向下者。

友情推薦:
【展翅上騰 職場系列講座】企業領袖餐會「多少才夠」劉凱平

舞工廠聲音創作第二號-異響

沒有留言:

關於作者:認證理財顧問黃柏仁,致力於上班族之理財規劃服務,按這裡到上班族投資理財部落格閱讀更多文章
網路轉載規定 任何實體出版轉載需事先取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