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01

快樂是活出精彩的副產品

人有追求快樂的自由,但是什麼才是追求快樂的有效方法呢?最大的迷思是誤以為有錢就等於有快樂,以為一旦你能像偶像一樣有錢的時候,你就會很快樂,不論你的偶像是誰,最後你都很可能會失望,沒辦法成為那麼有錢,或成為那麼有錢後也沒有想像中的快樂。


Lyubomirsky, Sheldon, Schkade的這篇論文Pursuing Happiness,告訴我們一般人的快樂水準是天生的,一半以上的快樂水準是和基因相關,你的父母越快樂,你通常就越快樂,他們沒有仔細檢驗是基因還是父母提供的後天教養環境,但是基本上的意思是說多數人很快就會回到一個固定的快樂水準,一般的改變很少改變一個人一生的快樂水準。

事實上,我以為這是因為人很少真的大幅度改變,也因此快樂程度很少大幅度增加。一旦我們學會一套生活觀,我們越老,越少會改變生活觀與態度。知道我們改變快樂的限制之後,他們告訴我們可以改變的方向,分為兩大類,一是環境與物質的改變,二是屬於活動的改變。

基因、態度決定50%,環境決定10%,活動決定40%的快樂水準。主要因為我們很容易適應環境與實物,因為這些實物都有一個特質,它們不太會改變,第一天穿上新買的西裝,一定很快樂覺得很體面,一個禮拜後,你就開始覺得我本來就該穿這樣,你很快就適應它,不再以持有它為快樂,回到你一般的快樂水準。所以這類型的不變的環境與實物,不是不能帶來快樂,只是消逝的快,沒辦法持續性提高快樂。

剛搬到信義區的豪宅可能讓你高興一會兒,幾週後,你可能開始懷念舊房子的鄰居,本來很期盼的新環境,很快你就會適應,失去新鮮,開始挑剔新環境,快樂水準很可能再度回到之前的範圍。

什麼改變可以較為持久的快樂程度提昇呢?態度改變與活動改變可以。態度改變意味著你變成一個比較知足、感恩的人生觀,我知道這個改變很難,絕不是一下子想改就能改得成,可以嘗試的方式就是之前提過的「計算你的祝福(數算恩典)法」,這篇論文建議最合適的間隔是約一週一次。

活動改變也可以提高幸福,這類活動其實就是一種「自我實踐」,找一件你有興致的事情,做一個週期的計劃,然後實際去執行與完成它,在執行的過程中,重視活動的變化性,避免你因為適應重覆活動而失去新鮮感,不斷地改變或動內涵,就能獲得較為持久的快樂。

例如你喜歡踢踏舞,就可以自己決定要去哪一家舞蹈教室,找哪位老師來學,為自己定下學習的計劃和目標,然後去執行,在課程的過程中,由於每次的內容老師都會變化,你也可以改變每次練習的重點,於是你不會太快適應,而持續感覺新鮮以及還有改進的空間,就可以維持這種活動帶來的快樂提昇。

你也可以用慢跑、游泳、騎腳踏車等等不同的活動來提昇快樂,只要你略微改變跑步的地方,游泳的方式,騎腳踏車的路線,就能夠重複做決定去作活動,而享受將一件需要技巧事情做完做更好產生的快樂。

快樂的重點不在於你擁有什麼名牌的衣服、鞋子,而是你穿了哪件名牌的衣服、鞋子去做了哪些活動,真正能帶給人較持久快樂是活動,而不是所擁有的事物,就算你擁有了全世界,沒有人在那個世界中活動,快樂還是不能產生。快樂是活(Activity)出精彩的副產品,擁有(possession)不能帶給你持久的快樂。

理財規劃就是一種可以帶來快樂的活動,你必須決定要開始為自己設定個人化的財務目標,尋找顧問來協助,閱讀書籍來學習,持續注意自己的資產負債,持續調整管理收之的狀況,關心投資的變化,預防各種意外的發生,而由於財務問題與經濟狀況的變化萬千,這些變化讓理財規劃不會是重複無聊的事,而每個人設定一個自己可以達成的財務目標,然後逐步去做到它,就是一件十分符合能帶給你持久快樂的活動(Intentional Activity)。

沒有留言:

關於作者:認證理財顧問黃柏仁,致力於上班族之理財規劃服務,按這裡到上班族投資理財部落格閱讀更多文章
網路轉載規定 任何實體出版轉載需事先取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