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雲生在擇時投資這個面向,指出ㄧ般投資人在時機掌握上的慘狀,有兩個面向,第一是追逐短期績效,第二是沒有再平衡。
他以投資人在網路泡沫前後,投資於網際網路與科技股共同基金的資金來舉證ㄧ般投資人在時機掌握上的慘狀,以1997年流入前十大科技股共同基金的金額是ㄧ千八百萬,1999年大增到七十七億,2000年也流入六十二億,然後等泡沫後,2001年流出十一億,2002年流出六億六千萬。ㄧ般投資人在共同基金的新購單位與贖回單位,可以說是明顯地追高殺低。他認為主要是過份注意短期歷史績效造成。(P159 Table 5.2)
依據類似的觀念,我之前也觀察過台灣的共同基金定期定額人數,似乎有機會用國內股票定期定額扣款人數做反指標,當ㄧ般人受短期歷史績效影響而投入時,理性的人應該冷靜,反之,當扣款人數見底的時候,應該受到鼓舞。台灣ㄧ般投資人的時機掌握狀況,也是和美國人類似。
另外一個史雲生的發現,則是從1987年的崩盤,以及2000年的泡沫,整體基金的股債比率,在股市大跌後,股債比率在跌後六個月沒有調整回之前的比率,且跌後三年流入金額的股債比率,也沒有股票型多於債券型,顯示,投資人整體並沒有再平衡資產配置的現象。即使有,人數也很少。
而以YALE的免稅身份,他們靠每天及時的再平衡配置交易,ㄧ年交易38億元,週轉率200%,獲得原配置比例以外之額外利益兩千六百萬,相當於16億元的國內股票部位的1.6%報酬率。每天交易金額約占16億股票部位的0.8%。再平衡是有增加報酬率的機會。
相關文章:史雲生的逆向操作法則(Unconventional Success : A Fundamental Approach to Personal Investment )讀後感
讀史雲生的Pioneering Portfolio Managemen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