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05

讀《 台灣經濟研究基本論集》

這本《 台灣經濟研究基本論集》作者李勝彥,曾任中央銀行經濟研究處處長,書中所收論文,多篇也登載在中央銀行季刊,如果想了解政府知識管理人員(Knowlege Worker)的看法,和他們思考推理的模型,中央銀行季刊是很重要的來源,這些文章不像新聞有趣,但是卻是由台灣主管貨幣政策的央行研究人員所發表,重要性遠高於一般媒體記者。他們的一段文字,重要性遠勝過十位記者相同的報導。

首先,利率下降1%,實值GNP可以增加4.8億,第十年都還能增加2.8億元,次年物價上漲0.8%。其次,對企業放款增加10億,GNP可增加7.3億,次年物價上漲1.15%。放款比利率有效,但物價波動也較大。貨幣供給額增加一單位,則導致GNP下降2.4億,物價上漲1.26%,對生產無益的貨幣供給額增加,只會物價上漲,經濟衰退,必需很小心。台幣貶5%,可增GNP 0.7 億,但也讓輸入增加0.2億,第二年0.97億,顯示對外依賴大,貶值不會讓輸入減少,反讓物價上升,長期不宜用貶值來改善貿易。政府支出增加10億,GNP增加12.5億,對物價上漲也影響較大。

日本1990年代的泡沫,背景是日本長期順差,被美國要求貨幣升值,為減緩升值,對外匯市場干預放出日圓,對內又採取寬鬆貨幣政策,希望擴大內需,游資過剩,湧向股票與不動產。錢多、利率低,造成資產價格上升,偏離實際經濟狀況,產生存量的通貨膨脹,和一般成本上升、物價上漲的通膨不同。一旦開始緊縮貨幣政策,日圓升值已造成出口產業外移空洞化,資產下跌後,負債沒有減少,造成進一步無法籌資與銀行惜貸,資產縮水,儲蓄率提高,消費停滯。

中央銀行曾於1989/2/28,為避免土地投機泡沫,步上日本後塵,訂定"對金融機構辦理購地、土地擔保等放款以及對投資公司授信之規定",經此管制,不動產與股票市場皆一蹶不振,可見不動產信用緊縮效果顯著。該辦法,直到1991/9/1日才停止適用。1994/10/29年央行再次暫停土地開發融資,到2004/7/30才恢復辦理建築貸款辦法,從2004年央行建築融資餘額最低15億,到2006年為98億。可見台灣央行在利率與貸款餘額上,都有充分的工具可以調控市場。

沒有留言:

關於作者:認證理財顧問黃柏仁,致力於上班族之理財規劃服務,按這裡到上班族投資理財部落格閱讀更多文章
網路轉載規定 任何實體出版轉載需事先取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