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02

PPP購買力平價造成的幸福感差異問題

這次台灣的國民幸福指數6.64分,造成許多迴響,多數人的感受比實際分數要低一些。也許是因為風俗習慣,人總是向上比,而不是向下比。比較讓人吃驚的,當然是說我們的幸福分數比日本高,甚至連所得這一項的分數都高於日本,自然讓人吃驚。

主計處公佈了一份回應說明稿,顯示他們也很清楚,這幾個所得與財富的項目評分之所以很高,是因為PPP購買力平價造成的。由於我們不是OECD會員國家,OECD計算會員國幸福指數的過程自然不會幫我們台灣計算PPP數字。

從新聞稿可知,這次使用的是國際貨幣基金(IMF)及世界銀行發布之資料,再由主計處自行估算,估計2010年美元一元的消費相當於台灣消費PPP是19.234元,所以我們原本平均24323美元(769644/31.642)的所得,就變成用40015美元(769644/19.234)來計算幸福指數,這顯然與外界觀感不同。

首先,主計處設法去計算出PPP,是不得不然的作法,畢竟政策要編國民幸福指數,但是我們又不是OECD國家,國際上幸福指數又以OECD所編的較為知名。但是不免讓人好奇,這計算過程是否和OECD的類似,各國所依據的原始資料是否相同,畢竟國際貨幣基金(IMF)及世界銀行,和OECD還是不同的單位。最後的數字是否還可以放在一起比較?

其次,PPP購買力平價本身的理論與實際也有差距,尤其台灣所使用的新台幣,在特殊的國際地位下,近年長期購買力都是在這個範圍,不像平價理論預測台灣匯率會往19.234去升值。我們和大國貨幣之間,不太可能出現類似理論的均衡現象,難以想像台幣匯率在十年間能升到一美元兌20元臺幣。因此使用PPP來比較,實在不如使用名目購買力。或換成工時來比較,一籃子貨物需要多少工時來換取。

很多東西能反應台灣物價並不低,尤其這些現代人認為必需的3C商品,更讓PPP難以說服人,因為很可能PPP的統計項目中不會包含這些項目。例如智慧型手機,台灣的蘋果手機並不是美國售價的60%,即便是台灣自己生產的HTC手機,台灣售價也不是美國售價的60%。例如汽車,同樣一台TOYOTA轎車,台灣售價當然也不是美國售價的60%,甚至更貴。這樣巨大的差異,當然沒辦法讓外界認同採用PPP調整後來比較所得財富是個好方法。

沒有留言:

關於作者:認證理財顧問黃柏仁,致力於上班族之理財規劃服務,按這裡到上班族投資理財部落格閱讀更多文章
網路轉載規定 任何實體出版轉載需事先取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