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09

1979年的波克夏年報

觀察經理人的年度管理績效最好的數字是,營業淨利,不含資本利得與損失,除以當期開始時的股東權益,這是假設債務淨值比不高,且淨值的成分沒有特別奇怪的記帳方式時。這裏的淨值中如果含有有市場價格的證券,應該以成本計算。

反之,觀察長期的績效時,則已實現的資本利得與損失,和未實現的資本利得與損失,都應該計算進去,等於以市價方式來計算市值。1964年到1979年,每股淨值從19.46到335.85,年化報酬率20.5%。不過當時的通貨膨脹率高達14%,巴菲特還幫股東擔心,在資本利得稅率與通貨膨脹率兩者侵襲下,股東可能什麼事都沒做,就會損失購買力。同期油價與金價都飆漲,每股淨值,在1964年和1979年都只能買到半盎司的黃金。

轉機很少真的轉彎,相同的精力天分,不如投資在公平價格買進的優良企業,而不是投資在以絕佳便宜價格買進的劣質企業。企業商業模式與環境的天性,很少改變,先辨認好型態,只買進天生好賺錢的商業。例如:聯播電視台(Network TV station)就遠比紡織業好。

優良的投資標的,應該要將其保留的盈餘,善加利用,讓每一元保留盈餘,產生超過一元的市場價值增加。而持股的未實現資本利得,就反應了這個市場價值增加。

在劇烈通貨膨脹的時期,越長期的產險契約越不利,同樣地,將收來的保費,投資到三十年的固定利率的債券上,就顯得很奇怪,多數商業長期契約都會保留每年檢視價格或釘住物價指數,債券的世界顯得很怪異。債券市場中,買家就像債務人,賣家就像債權人,債權人卻在這個劇烈通貨膨脹的時期,像睡著了,沒有在契約中註明每年檢視價格或釘住物價指數的權利。(註:那年美國財政部升息到14%以壓制通膨,造成債券虧損)

當時波克夏幾乎不買單純長債,也就是沒有其他獲利可能的債券。多數時候只買可轉換債券。可轉換債的特性讓他的存續期間是持有者有選擇變短的。債券投資的原則是,不要當短期債券的債務人,也不要當長期債券的債權人。(不能借短支長)

1979年波克夏正式列入那斯達克的報價清單。98%股權的股東是與前一年底相同。90%的股東,波克夏是他們資產中,部位最大、最重要的持股。巴菲特認為公司這個法人不是事業的擁有者,股東才是,股東指是藉由公司這個法人來擁有事業。經理人對股東的報告,應該是像經理人對擁有者的態度。企業吸引股東,應該像餐廳吸引客戶一樣,你不能老是變菜單,讓客戶無所適從,有特色的餐廳會吸引到他專屬的老客戶,企業的股東也是一樣。波克夏要的是眼光長遠的老股東。波克夏將財務決定高度集中在總部,管理則徹底授權到子公司的經理人,授權讓波克夏得以吸引和維持極佳的管理人才,因為這讓他們覺得加入波克夏,好像在一人獨秀般自由,不會被人管。

下一年,1980年波克夏年報

沒有留言:

關於作者:認證理財顧問黃柏仁,致力於上班族之理財規劃服務,按這裡到上班族投資理財部落格閱讀更多文章
網路轉載規定 任何實體出版轉載需事先取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