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巴菲特解釋了每股盈餘的成長,並不是好指標,因為每股股東權益(淨值),因為保留盈餘,也在成長,即使每股盈餘的成長看似37%,很棒,但是如果期初的股東權益增加了24%,則原本37%得eps成長,就沒有想像中得好了。
一般我們台灣的年報財務分析中的股東權益報酬率,其實分母是用年初與年底股東權益的平均值,並非使用前一期的期末股東權益。這個數字如果是在股東權益上升的狀況下,會略為低估ROE,反之當股東權益下降時,會略為高估ROE。多數情況,保留盈餘會讓股東權益趨於上升。
巴菲特會用買進的成本和股權%,來估算持股%,所代表的營業淨利是否夠好。如果投入成本的報酬率夠好,就會持有,並且如果價格還是一樣低,則繼續買進。他以波克夏1955年淨值55百萬,到1964年淨值剩22百萬,十年營收595百萬,卻虧損10百萬,來說明。1948年合併成立波克夏海瑟威時,盈餘18百萬,IBM盈餘28百萬,1977年IBM盈餘27億,波克夏紡織部份還在虧損。短期的盈餘與淨值是不好的指標,必需要思考長期的展望。
股息與債息和已實現資本利得,會被計入當年保險的營業利潤,未實現的資本利得則不是太重要,因為如果營運良好,就會長期持有。我想這裏,他是用持股%所代表的營業淨利除以買進成本,來計算營運是否良好,做為投資決策的計分卡。
買進公開上市股權的分析方式,和研究買下整間公司控制權的方式相同。只有在部分股權價格比全部買下還便宜,且不去管理,比介入管理還要合理時,才買進公開上市股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