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25

投資行為的偏誤

投資行為的偏誤,來自於用不適合金融市場的街頭思維來投資,在一般的環境中,一個人對自己與自己的決定充滿自信,老王賣瓜自賣自誇,在人際關係上比較積極強勢,這也許有一些好處,但是將這種過度自信,放在金融決定上,就是一種行為偏誤。因為金融投資行為,需要的是理性的決策架構。

常見的投資行為偏誤,除了剛剛說的過度自信。還有我們對低機率事件的高估,和對高機率事件的低估。對虧損與獲利的不對稱感受。對已擁有的東西的高估。不願意後悔。不願意改變,保留現狀的趨勢。在容易取得的資訊和真正重要的資訊間,過度注意容易取得。容易注意符合自己看法的訊息,選擇性忽略反證。好事歸功自己,壞事怪運氣不好。受當時環境狀況與描述方式影響決定。常有後見之明。等等。

每個人原本的偏誤程度可能不同,不過,很少人完全沒有這些偏誤。

就像管理情緒的第一步是感受情緒,理財的第一步是算清楚自己的財務現況,管理投資的第一步是了解自己的投資行為偏誤。

過度自信,讓我我們容易在主動與被動的投資之間,因為自信,而選擇了主動投資。你是否認為自己的投資能力,在全市場的人投資人中,排名在中間以上呢?如果你是這樣認為,那是什麼證據讓你這麼相信呢?過度自信的現象就是頻繁地交易。

對低機率事件的高估,則最常出現在買樂透的行為中,每個買彩券的人,都認為好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高估自己中獎的機率。同樣投資在轉機股,IPO初次公開上市股,股條這類高風險標的上的投資人,也是受到這個偏誤的影響。

不願意賣出虧損的部位,卻很快賣出獲利部位,這就是受到虧損與獲利不對稱感受的影響,通常實現獲利的意願約是實現虧損的1.7倍。研究顯示此比例越低的基金經理人,通常報酬績效會越好。如果報酬率的漲跌幅度是對稱的,如果總是很快獲利了結,虧損卻總是拖久,報酬率低於長期持有是必然的。假如,一期獲利20%,次期虧損10%,每次獲利那期,都提早在10%就獲利了結,每次虧損都撐到10%,結果報酬率1.2*0.9=0.99。虧1%,就會比長期持有的1.2*0.9=1.08的賺8%還差。

剛被新聞提到的公司,通常次日就會出現買盤,這就可能是受到容易取得的偏誤影響。

沒有留言:

關於作者:認證理財顧問黃柏仁,致力於上班族之理財規劃服務,按這裡到上班族投資理財部落格閱讀更多文章
網路轉載規定 任何實體出版轉載需事先取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