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7

再讀富蘭克林自傳

再次閱讀富蘭克林自傳,似乎又注意到一些不一樣的東西。他一生知識主要靠自學,印刷技術來自哥哥的教導,一位勤奮、愛讀書、能寫文章發表議論的年輕印刷廠老闆,這樣特別的組合,讓多數也愛讀書的上流階層,特別關照他的生意。

其中,他特別拿年輕時練習寫散文的故事來說,他會讀到一篇好文章,先寫下摘要,放下這篇文章,過幾天之後,再用自己的句子去重新展開摘要,然後和原文比較,看能否寫得和原作一樣好;同時,寫摘要也會讓人把原作者論理的邏輯看得更清楚;有時候,他也會將散文改寫成詩,然後再將詩改寫回散文,因為他認為寫詩會使人去聯想與記憶更多豐富的詞彙。

他在討論自己辦報紙的故事時,寫到有些時候有人會想投稿來攻擊別人,他總是拒絕,他認為辦報紙時與訂戶所簽的契約,應該是只提供有用的或有趣味的文字,不該充滿吵架般的文字。

他的道德計劃,讓我聯想到最近讀過的書,很像KIPP對小孩的品格教育。富蘭克林所提的十三項道德,都是像KIPP所提倡的行為類型的道德,有明確可操作定義的行為表現,而不是灌輸善惡判斷那一種道德教育。也因此,這些道德計劃與品格教育是可以檢驗的,富蘭克林則是用鉛筆畫在表格上來自我檢驗。

他說了一句很妙的話,當理性的動物是很方便的,無論你想做什麼,你都可以找到一個合理的原因去作。我想這裏所說理性的動物,應該是相對於只依賴直覺反射的動物,人類大腦的反思能力,讓我們總是能為直覺上想做的事,編造出一個理由。要改善自己的行為,需要每日的檢查,稍有疏忽,壞習慣就會乘機而入,人很容易用這是我唯一的嗜好來當墮落理由。

“So convenient a thing it is to be a reasonable creature, since it enables one to find or make a reason for everything one has a mind to do.” -Benjamin Franklin

沒有留言:

關於作者:認證理財顧問黃柏仁,致力於上班族之理財規劃服務,按這裡到上班族投資理財部落格閱讀更多文章
網路轉載規定 任何實體出版轉載需事先取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