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26

個人的生產(所得)可能曲線

經濟學談論一個地區的生產時,常用一個可能曲線的模型來觀察,最常見是用兩軸,各表示一種該地區可生產的作物,而兩種作物的不同組合,就形成一條最大生產可能的前緣曲線(Production Possiblility Frontier)。個人也可以借用此觀念。

如果兩軸是一個人的所得來源,也許來自兩份不同的工作,兩種工作可以產生不同所得,例如一份正職工作,搭配一份兼職的業務型工作,兩種不同來源的所得,就可以形成一條最大所得可能的前緣曲線(Income Possiblility Frontier)。

此觀念原本用來在於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生產可能曲線,從相對比較利益,推論出貿易可以改善總產出。但是條件是交易的價格需要在兩方的機會成本之間。否則,如果價格限制,不能自由浮動到機會成本之間,則不能產生非零和(貿易則互利)的結果。

這種市場失靈絕不少見,同樣個人的所得可能曲線,也能用來解釋薪資不該有限制,才能讓個人彼此之間的互相服務能產生非零和(雇用則互利)的結果。失靈的一大原因,是個人可能自我設限,受制於習慣,不願意改變、學習,導致只有單一的所得(工作)能力,每個人至少要兩種以上的可能所得來源,才能產生機會成本的差異,讓彼此之間相互雇用(服務),成為雙贏的局面。

你應該盡量增加自己的所得來源,然後分析不同所得的機會成本,專心在自己有相對優勢的所得,支付費用去雇人為你做其他的事情。了解比較不同收入來源所需要的時間與技術,比較你的邊際效益,了解行情,如果價格比你的機會成本低時,就可以交易工作時間。

沒有留言:

關於作者:認證理財顧問黃柏仁,致力於上班族之理財規劃服務,按這裡到上班族投資理財部落格閱讀更多文章
網路轉載規定 任何實體出版轉載需事先取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