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城國斌指出一般人投資理財的兩難,一端是現金,保證會因通膨而失去購買力,另一端是資產,購買資產期待價格上漲獲取價差,這是ㄧ齣不斷演出的資產泡沫劇,只要預測錯誤,你的資產(身價)隨時可能大幅縮水。而他建議的是專注於資本,資本代表的是事業的帶來盈餘能力。
他將常見的投資工具放在一條軸上,最左邊為現金,最右邊為衍生性金融商品,依序為活存、定存、儲蓄險、抗通膨債券、債券、外匯、ETF、REITs、房地產、基金、股票、避險基金、連動債。頗為有趣的排序。往左越會被通膨侵蝕購買力,往右有越高的大幅度損失風險和預期報酬率。我覺得往右看時要注意到,投資人的預期報酬率越大,並不表示報酬率的期望值越大。
分析事業的盈餘能力時,他最重視的是ROIC,投入資本報酬率,以稅後營業利益除以債務成本加股東投入成本(股東權益),他認為ROIC要到15%以上才算好。計算時除了最近一年,也注意五年的平均值。而股東投入成本對一般後期投資人,就是股票的買價,每一元買進成本得到相當多少元的投入資本(股權加債權),讓每一元買到的投入資本(投入資本/成本),再乘以ROIC就是資本力(稅後營業利益/成本),要達到資本力>15%,並不容易。
當企業保留盈餘沒有配發時,他建議可以再維持資本的狀況下,自己賣出部分的股票來維持相同的投入資本。以10%得ROIC來說, 若全部盈餘都保留,可以賣出1-(1/1.1) = 9.09%。舉例來看,若買進成本10元,買到的投入資本為20元,盈餘在ROIC=10%下為2元,次年投入資本為22元,若希望維持原有資本,則要賣出的部分就是 (2/22) = 9.09%。
我想此書對一般人最主要的提醒,在於陌生化了資本這個詞,希望大家重新思考股權其實應該是事業的一部分,而不是股票而已,投資更不是追逐股價的漲跌而已,而是應該成為事業的合夥人,專注於事業的盈餘能力,以及買進的成本,是買到了多少投入的資本,而這投入的資本能帶給股東多少實際的盈餘,而不是股東身價的漲跌。
3 則留言:
冒昧請問柏仁兄
網站右邊 台北股市 本益比 P/B
那個數字是每日更新的嗎
請問有什麼方式可以查詢某個國家的大盤本益比?
是我每月從台灣證交所的統計資料複製過來。
一般證券交易所網站都會有此統計數字。
非常感謝~:)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