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年五月開始到97年十月連續五個月,每個月都升高0.1%的失業率,97年十一月十二月到98年一月二月都是0.3%的失業率增加,98年三月到四月甚至一度出現失業率下降,失業率作為經濟的同時指標似乎十分吻合。似乎應該在97年五月開始連續三個月失業率每月上升0.1%時,警覺到經濟已經衰退,股市已經做頭,利率將要下滑。應該大幅度從股市轉進債市。下一次的景氣循環,一旦到了高利率的時候,一定要好好注意失業率指標才行。
不過由於混合經濟的循環在一起,96年7月(4.03%)到97年5月(3.84%)經濟都還在成長,失業率其實應該下降,也實際上有些微下降,是否能解釋為由於調高調整最低工資,而使失業率下降幅度沒有想像中的高,而在景氣做頭的97年5月以後,使失業率上揚幅度增加呢?可惜我們沒辦法實驗。
百辯經濟學一書中的說法是這樣,當最低工資提高時,其實反而會讓生產力最低的一群窮人遭受傷害,因為對企業雇主最可能的決定,就是將生產力不及調高後最低工資的工人解雇,也就是原本有些人的生產力只有有15840,但是由於現在政府規定最低要付17280,由於這些人生產力低於最低工資,所以雇主僱用越多這種人,就會虧損越多,自然傾向開除這些員工,造成失業率上升。這些人也失去從低薪工作中學習培養高生產力技術的能力,更陷入一個難以再度就業的困境。
得利的人不是雇主,也不是原本剛好領17280的人。一部分是有17280生產力卻沒有被付給足夠薪資,而又不懂得去尋找較好工作的人。另外一部份是原本生產力與工資都遠高於最低工資的人,例如一位技術純熟薪資34560,是17280兩倍的人,假如他的生產力略高於34560一些,所以雇主願意僱用他,但是在原本沒調高最低工資的狀況下,雇主也可以僱用兩個15840的人,如果他們兩個人合起來的生產力能高於這位技術純熟員工,則雇主會有較高的利潤,但是一旦最低工資調到17280,則兩位最低薪資員工可能就比不上一位技術純熟員工。也就是說調高最低薪資,事實上將降低技術純熟員工被取代的風險,讓高薪員工的工作更有保障,無怪乎即使薪資高於最低薪資的勞工,也知道要支持提高最低工資,因為這實際上有利於己。真正受害者,其實是比較沒有生產力的員工,失去最基本的工作機會,也與用低價和高薪勞工競爭工作機會的可能說再見,讓弱者陷入困境。
推薦:這期的錢雜誌2009年7月,我推薦了幾本不錯的書。
理財顧問黃柏仁:《智慧型股票投資人》教你伺機、待時、勇往直前
百辯經濟學書評BY BLODDYBUGGIO
2 則留言:
我覺得失業率原本就是最低工資(或最低工資)的函數,
所以以壓低工資來降低失業率, 並不代表解決了失業問題.
那只是以另外一種形式: working poor
來呈現;卻有可能讓國家因此模糊焦點逃避問題.
降低失業率,就是要在同樣薪資下比較,才是有實質意義的降低失業率.
更何況,從15840調到17280,恐怕連CPI的漲幅都不到.
另外這個論點裡面, 其實是用價格(工資)vs價值(生產力).
問題是
(1)價值的評斷有那麼容易嗎?
不妨想一下,許多公司都有每年度的員工績效評估, 這種系統裡有多少的主觀因素, 其結果又通常是模糊的且相對的, 很少能直接給出一個對應的金錢價值. 不妨想一下,真的有個企業,裡面對每個員工的生產力折算成薪資都有清楚的定價嗎?
生產力到底怎麼算?
(2)價格是反映價值還是供需,還是比價?
是看一個人生產力多少? 還是看相近生產力的人有沒有比較貴還是便宜?
(1)自由市場是最可能逼近價值的方式,最低工資則是對自由市場的干預。
利潤就是企業決定裁員與否的主因,當然會算,不去計算員工貢獻利潤力的企業應該比較容易倒。
(2)價格短期反應供需、比價,假如真的有價值存在,價格長期而言應會在價值上下波動。
我其實認為自由經濟學家過份理性,多數人沒這麼理性,所以折衷一點的有些對自由的限制,有利於社群的生存競爭與演化。
多數人有移動的惰性,即使隔壁工廠可能多付1000元薪資,也會因為很多不理性的理由而不換工作,其實是可以預期的。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