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到一篇新聞,除了一個統計數字(台灣中產階級認為需要2400萬才能好好退休),媒體很聳動地說,儲蓄保單比照公務員年領18%。我想指出此十八趴非彼18%,希望大眾不要因為公務員年領18%的聯想,而賦與儲蓄保單相同的聯想。
因為這個保單的生存給付標準是自60歲到90歲,每年領18%的基本保額,和公務員年領存入金額的18%,實在並不相同。而保單的基本保額,和你所需要先繳出去的保費有很大的差距,你繳的錢除了購買壽險,還有用來支付保單的生存給付,由於混雜兩種現金流,讓壽險費率和生存給付的報酬率,都變得複雜難解,不易與其他產品比較。說得好聽,是同時滿足兩種需求;說得難聽,是用複雜難懂的包裝設計,提高金融產品的獲利能力,降低同業間公平、開放、競爭的程度。
關於那個統計,由於詢問的對象是自認中產階級的人,而2400萬也只是他們的願望,而非目前真實擁有的資產,我想高估金額的可能性頗大,而且很多人可能低估自己是中產階級的人。如果能同時有受訪者的收入、支出資料,會更有參考價值。如何定義中產階級可能是頗難的問題,也許可以用所得是最低工資的倍數來判斷,我想兩倍到五倍也許是適當的,五倍最低工資,應該已經算勝利組了吧!否則也許真的月薪十倍最低工資的人還自認是中產階級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