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04

巴菲特也難以回答的問題

在《巴菲特主義》讀到一個作者Jeff Matthews認為巴菲特沒有正面回答的問題。這是2008年年會上一位來自德國股東的提問。為何在德國買不到喜思巧克力,但同樣原本是一間小公司的瑞士蓮巧克力,已經成為行銷全球的大公司。

作者認為很可能是巴菲特的節儉所造成。被波克夏收購的企業,往往第二天就會失去對現金的掌控權,所有資金除了必要的營運資金,都會收回由巴菲特來投資,子公司不再自己與銀行往來,波克夏就是子公司的銀行。而對巴菲特而言,取出最多的盈餘供他再投資,可能是比讓子公司投資於擴展業務更合適。

我想,這個關鍵是哪些擴展會成功,哪些會失敗,並不容易預測,而巴菲特若想維持低度管理的方式,則更不容易掌控哪些擴展是合理的,高報酬率的,哪些又是不好的。因此,維持更嚴格的擴展條件,盡量將資金抽回,才是維持高效率,又不需要高度管理的方案。而且,輕易答應一家的擴展資金需求,就得答應許多下一家,在旗下公司的本業擴張上過度節儉,可能經歷某些失敗後,才得出的的選擇。

Jeff 也提到1956年,26歲的巴菲特,募集的有限合夥投資事業,條件是不收手續費與薪資,但只要名目年報酬超過6%,他就能獲得利潤的四分之一。13年後合夥資金累積到1億美金,巴菲特則擁有2500萬美金。

沒有留言:

關於作者:認證理財顧問黃柏仁,致力於上班族之理財規劃服務,按這裡到上班族投資理財部落格閱讀更多文章
網路轉載規定 任何實體出版轉載需事先取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