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14

分類模型與同儕效應模型(Sorting and Peer Effect)

最近開始聽了Model Thinking模型思考這堂線上課程,Scott Page首先介紹了兩個彼此互補,沒有充分的動態資料,就無法分辨是哪一種思考模型比較能解釋現實。分類模型是說當和你同類的人太少時,你會搬走。同儕效應模型是說當一群人中決定戴紫色帽子的夠多時,原本不戴的人也會戴起紫色帽子。當你觀察到現實有群聚的現象,有可能是移動造成,也可能是受同儕影響而改變。

Schelling's Segregation Model是一個基於多主體的模型(agent base model),類似模擬器,模擬的結果讓人驚訝的地方是微觀的規則和宏觀的表現差距頗大。假設一個人能接受所住的社區最少有30%的同種族者,模擬的結果卻會均衡在約70%的分離程度。即便各人相當多元,群體的現象卻會顯得好像呈現大家都是分離主義者。

同儕效應的模型則是假設每個人有一個臨界值,模擬的結果讓人驚訝的地方是,臨界值的分布會比臨界值的平均值,在決定會不會形成風潮更為重要。你會以為平均臨界值低的ㄧ群人容易改變,但是更重要的是最開始的一群人,也就是臨界值低的那ㄧ小群人,夠能形成一個臨界值持續被觸發的連鎖。

在演奏會是否會得到起立鼓掌(standing ovation model)的研究模型中,訊號包含表演的品質和感受的誤差,當訊號高於臨界值則會起立,當起立的人比例夠多,則全場就都會起立鼓掌。這個模型比較有趣的觀察發現是,當表演的品質略低於臨界值,則感受的誤差越大,分布越廣,也就是觀眾成份越多元,表演越複雜,或團體越多,或最前排的人先起立(類似名人),越可能得到起立鼓掌。

沒有留言:

關於作者:認證理財顧問黃柏仁,致力於上班族之理財規劃服務,按這裡到上班族投資理財部落格閱讀更多文章
網路轉載規定 任何實體出版轉載需事先取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