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使用價值比率來篩選股票,或是利用高殖利率來篩選股票,很容易掉入價值陷阱,數字看起來最漂亮的股票,往往是盈餘即將衰退的標的,因為景氣循環而出現偏高的盈餘和配息而被篩選出來,幾乎注定接下來就會遇到營收下滑。
James Montier指出葛拉漢所提的獲利能力概念(Earning Power),用五年、七年或十年的盈餘數字來平均,計算葛拉漢陶德本益比,雖然是很簡單的想法,但確實有效。直接平均雖然會低估成長的影響,但是這些成長往往本來就很不保險,少估一點,以也沒有什麼不好。
James的研究顯示(1985~2008),從一到十年,用越多年的盈餘數字平均,該價值股所得到的報酬率越高。他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1985~2007),將股票依本益比分為五等分,價值股最後的盈餘成長率能排在最高組的最少,成長股最後的盈餘成長率能排在最高組的最多,但是價值股又高成長的報酬率高於市場平均8%,價值股但低成長的報酬率和市場平均相似。而成長股名符其實高成長的報酬率和市場平均相似,但成長股卻低成長的報酬率就低於市場平均9%。
葛拉漢則建議,葛拉漢陶德本益比超過16,以獲利能力計算的盈餘報酬率低於6%,實在很難相信會提供優良的投資報酬率。James用葛拉漢1、3、6條件,盈餘報酬率高於兩倍優質公司債殖利率,現金配息殖利率高於三分之二優質公司債殖利率,負債低於有形淨值三分之二,且葛拉漢陶德本益比低於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