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10

智者不博,博者不智

「有智慧的人不作預測,作預測的人是沒有智慧的。」-老子「Those who have knowledge, don’t predict. Those who predict don’t have knowledge.」沒想到James Montier會引用老子的話,來支持他認為基金經理人在財務行為學上的七大原罪的第一罪「預測」,明知無法預測,還是不斷預測,而且將預測放在整個投資過程中最核心的部份。解決的方式是採用不需要預測的投資策略,例如分析過去盈餘的價值投資方式,和分析過去價格的動能投資方式。停止預測太盤指數這種無聊且無意義的工作。投資以外,金融業常作的外匯交易賺取買賣價差或是手續費,也是一樣這種不需要依靠預測的收入。


投資分析師、經理人與顧問有五種方式自我防禦(藉口),一是如果某事發生,那麼他的預測就會正確。二是如果不是某事發生,例如政府不要介入,那麼他的預測就會正確。三是我幾乎對了,預測的事件幾乎成功,雖然最後失敗。四是它只是還沒發生,最後總有一天它會發生。五是這只是一次單一的預測失敗事件,不表示我預測的架構有問題,架構還是對的。

氣象預報員是最不受過度自信影響的族群,醫生則是最受過度自信影響的專業族群,一個實驗顯示,當醫生看完一份報告後的診斷,當醫生有60%~90%的自信是正確診斷時,實際上,只有10%~20%的正確率,研究學者認為是因為醫生常常看不到診斷後的結果(因為被錯誤診斷的病人不會再回來),所以無法調整自己的錯誤自信;相反的氣象預報員每天都可以看到預測的正確與否,畢竟天氣預測錯誤與否,只要打開窗戶看就知道,讓氣象預報員比較不會過度自信。當然醫學的大量知識和醫生辛苦學習的過程,都讓醫生較容易有知識的錯覺。越是專業投資人,越偏向受過度自信影響的族群。

證券分析的重點應該要回到它的名稱,分析師的功課在於分析過去與現在發生了甚麼事,而不在於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事。過去五年盈餘成長最大的會被分析師預估未來五年成長也最大,但是實際成長可能和過去五年盈餘成長最小的一群,差不多。動能投資的一篇論文顯示,應該選擇同時是過去短期(3~12個月)的贏家和長期(3~5年)的輸家,因為會有回歸平均趨勢,但是多數分析師選擇同時是過去短期的贏家和長期的贏家,剛好和論文結論相反。

註:老子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智者不博,博者不智。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註:有沒有人能提供方便的免費工具來作這個動能策略的標的挑選?

1 則留言:

hcc 提到...

http://www.algostars.com/

這個網站,不曉得是不是你所需要的

關於作者:認證理財顧問黃柏仁,致力於上班族之理財規劃服務,按這裡到上班族投資理財部落格閱讀更多文章
網路轉載規定 任何實體出版轉載需事先取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