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利用對經濟循環之觀察來做出擇時進出市場,當然不是不可能的事,對一般人而言尤其困難,但是各國都有人長期擇時進出市場獲利,而且投資規模龐大,你猜這個能從擇時進出市場獲利的人是誰呢?謎底揭曉,就是各國的央行,中央銀行多半是採自給自足的設計,不仰賴立法院審核通過的預算,而是從公開市場操作中獲得央行營運所需資金,甚至,多數央行都能有獲利繳回國庫,想擇時進出,最好的老師,就是中央銀行。
而實質利率與貨幣供給額成長率,就是中央銀行最重要的行為指標,實質利率表示市場短期名目利率與通貨膨脹率之差額,實質利率偏低時,會鼓勵企業進行投資,因為借款成本低,只要實質投資報酬率高於實質利率,就可以開始投資,但是偏低的實質利率,也容易浮濫投資,在累積一段時間後,造成通貨膨脹。反之,高實質利率會抑制浮濫的投資,高資金成本也可能讓企業開始裁員以度過寒冬。銀行業的問題通常是高資金成本與不良的放款結構造成,中央銀行通常會降低短期利率,讓銀行的成本降低,希望能幫銀行度過難關。作者認為中性的實質利率為1.4%,低於他就會引發通膨。
貨幣供給額成長率則和金融市場息息相關,沒有資金,金融市場必然會很沉悶蕭條。一旦資金淹腳目,勢必會讓金融市場欣欣向榮,即使實質經濟還沒有回復繁榮。所以金融市場是實質經濟的領先指標,實質利率則是實質經濟的落後指標,都是當實質經濟變差時,央行才會降低利率,試圖重新點燃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所以當實質利率落底之後,下一個循環才會啟動,金融市場將再度開始上揚。
經濟循環最重要的原則如上,但是實際上,則是千變萬化,央行要注意的子項目十分之多,例如原物料的價格,國家貨幣的匯率強弱,通貨膨脹的趨勢,物價指數中各組成份子的趨勢,失業率、建築業開工率、銷售存貨比等的變化,彼此牽連的狀況也不會每次都相同,即使研究多次的經濟循環,也沒辦法每次都準確判斷,從各種指標的上下波動既不是筆直的線,也不是平滑的曲線,就知道其中有許多不確定與擾動,沒有簡單的預測方式,但是依據模糊的景氣循環模型,還是有機會發展出類似葛拉翰的防禦型市場擇時策略。
以台灣經濟來看,很可能98年3月~5月就會是第十二次給循環的谷底了,股市則是領先指標,已經在97年11月~98年2月落底,若有30個月的擴張期,台股應該會漲到
讀:透析經濟聰明投資
中央銀行理監事聯席會議決議
主計處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
中央銀行季刊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景氣指標查詢系統
台灣景氣循環基準日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