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是兩個劇組「暗戀」與「桃花源」的戲中戲,兩組人搶著在劇場排演,「暗戀」講一對因為隨國民政府撤退來台而分散的上海情侶,「桃花源」則改編陶淵明的故事,講老陶因妻子春花偷人而離家,意外發現桃花源的故事。「暗戀」在戲中被認為是悲劇,「桃花源」在戲中被認為是喜劇,其實觀眾應該感受到「桃花源」是讓你發笑的悲劇,「暗戀」則有會讓人落淚的幸福結尾。我認為,還有一條小線索是那位一直說和男朋友約好,在劇場要談個清楚的年輕陌生女子,她似乎象徵當代女性始終等待不到一個交代的情緒,演出一種前途未卜的焦慮。
三條線都在講人對某件情感的執著,堅持要從「桃花源」回去武陵看看的老陶,是因為他始終忘不了春花,卻發現春花已經和別人生了小孩。堅持要在病危死前刊登尋人啟事的男人江濱柳,是因為始終記得當年說好要彼此等待的戀人,最後發現錯過五十年後,雲之凡也都已經當奶奶了。在兩個戲中戲中,不斷被以為是在對方劇團中的陌生女子,則是從頭到尾一直在尋找和她約好在劇場把事情談清楚的負心漢劉子驥。
古代老陶有個偷人的老婆讓他牽掛,上一代的老榮民則是有抗戰大時代裡的戀情讓他牽掛,當代的女子則是遇上一個欺騙感情,約好日期地點卻又避不見的負心漢讓她牽掛。看完這部戲,讓我聯想到不久前讀的「快樂為什麼不幸福」裡所提到人類想像力的問題,人類想像力常常有問題會犯錯,這些讓他們掛念的事,其實都沒有他們想像中的快樂,但是因為人類想像力的錯誤,讓他們以為回去看看已經偷人的老婆,或是登尋人啟事找到五十年前失聯的戀人,或是真的和負心漢談判,會有很快樂的結局,我們不知道他們想像中是怎樣的快樂,但是,如果不是以為會很快樂,為什麼要堅持離開桃花源回到武陵呢?
老陶離開桃花源時,心裡預期什麼?老江刊登尋人啟事時,心裡預期什麼?陌生女子逢人就找人要人,心裡又預期什麼?難道不是以為當一切如他所願的時候,遇見老婆,遇見舊情人,遇見男人,事情也會順利發展,然後有個快樂的結局嗎?錯誤的預期,與錯誤的想像力,讓人做出錯誤的選擇,老陶為了某個虛渺不可及的執著,一定要和春花在一起,犧牲了當時在桃花源中可得的快樂。其實,每個人的生活都可以找到類似之處,別為了想像中的允諾,放棄了現實中已經身在其中的桃花源,要小心,我們預期未來的想像力十分容易犯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