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06

財富或收入更多對人生的幫助有其極限

孟格在2014的年會上說,巴菲特比他還要節省。巴菲特則說,生活不會因為消費更多就更快樂,財富或收入更多對人生的幫助有其極限,一旦超過這個界限,更多的消費將會和快樂成反比。

這讓我聯想到昨天流浪者之歌中的悉達,悉達可以對美女說,只要他設定好目標,靠著思考、等待和齋戒,他一定能達成目標。我邊讀邊想,這是因為悉達出生好,天性聰穎,又是行為端正,長相俊美,當然只要有那三樣能力後,做哪行都能成就。他的故事與感想,真的能讓一般人學習嗎?

巴菲特的情況也很像,他是世界屈指可數的富翁,他當然能自己體會到,更多的消費將會和快樂成反比,因為財富讓他犯錯的容忍度很大。一般人恐怕難以體會這樣的描述。有錢人要邁向快樂,還是比不有錢人要容易一些。

巴菲特描述得這個極限,Daniel Kahneman有用統計來描述過所得與幸福感的相關性。巴菲特比較特別的是指出消費多寡的效果,這也許是未來可以增加的研究方向,同樣高所得的人中,消費高的人比節儉的人快樂還是不快樂。

最近在讀的Aurelius The Meditations奧古斯都沉思錄中,有一節說到人生箴言,第一、外在的和無法移動的東西無法影響內在的靈魂,我們的不快樂多是來自內在的自我評論。第二、任何眼睛所見的莫不是在不斷改變,轉瞬間,灰飛煙滅,要深刻記住你所親眼看過的這些變化。宇宙就是不斷的改變;人生該追尋的就是自我評價(The universe is transformation; life is opinion)。

同樣地,Marcus Aurelius可以說外在的的東西無法影響內在的靈魂,因為他是古羅馬皇帝,位高權重,擁有當代人羨慕想要的外在的、不變的物品(土地、黃金),他可以說這些並不會讓靈魂快樂滿足。但一般人真能體會這樣的描述,接受他的感想嗎?

沒有留言:

關於作者:認證理財顧問黃柏仁,致力於上班族之理財規劃服務,按這裡到上班族投資理財部落格閱讀更多文章
網路轉載規定 任何實體出版轉載需事先取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