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重讀葛拉漢的智慧型投資人一書時,看到他花一大段的文字,在討論華爾街如何濫用了投資人(investor)這個詞。把任何有買賣股票的人都稱為投資人(investor),的確是很不準確的說法,多數時候這些沒有經過仔細分析的人,只是連投機者都稱不上的賭徒而已。我還覺得幹麻這麼在乎文字使用的不精確,就算華爾街與媒體都誤用了投資人(investor)這個詞,會有多糟。
才過了幾天,在臉書上看到一位在大陸發展的台灣CFP持證人貼出大陸銀行的產品介紹,才真的要相信葛拉漢的先知遠矚,這樣地錯用文字,根本是一種汙染語言的打爛仗策略,真不該被原諒。產品命名不去解釋事物真實的本質,而是尋找沾得上邊,帶有正面性質的模糊字眼來取代。一段時日過去,投資人還真的已經被用來指稱任何買賣股票的人,而不論他們買進的動機,有沒有經過仔細分析,有沒有充分分散投資,不論他的資金配置,是使用融資,還是放空的方法。只得在投資人前面加上智慧型投資人來區分。
這個讓我錯愕的產品介紹是一份高收益理財的清單,上頭列了許多客戶收益6.5%以上的商品,這些商品的名稱是XXXX幾號理財計劃,前面四個字是華人愛聽的吉祥話,想促發(Priming)一些正面情緒,也就罷了,無端把「理財計劃」放在這裡當做產品置尾的名稱,根本就是令人混淆的錯用。同樣的產品,台灣常用的名稱是「結構型商品」,這怎麼能稱為理財計劃呢?那為客戶分析資產負債、研究收入支出稅賦、設定目標、規劃如何達成目標的可執行步驟,所寫出來的這份理財計劃,該叫什麼呢?恐怕只得在理財計劃前面加上全方位理財計劃來區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