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聽一位CFP持證人李育泰分享「在號子遇到凱因斯」,內容是經濟指標的解讀,以及他對美國近期景氣的解讀,景氣是否就能等同於股市?他現在的職務是銀行理專背後的推手,提供經濟指標的解讀。
他提出許多的經濟指標,歷史數據與趨勢。他所收集整理的聯準會公告的分析與比對。其中,他提到美國ISM指數,他認為採購經理人指數的取得方式,其實和消費者信心指數類似,只是問卷調查,並非實體採購數字的統計,只要是人,就會受到當時市場氣氛的影響很大,他認為ISM不該被列為領先指標。
回憶起來,他舉了很多數字和圖表,想說的就是被一般投資顧問相信是領先指標的,多半不是領先指標。總結起來,他認為實際上運用,最能觀察美國景氣的就是十年國債的殖利率。他認為今年下半年股市還是上漲的局面,明年則有下跌風險,擔憂美國十年期國債殖利率可能會衝破3.5%,他認為目前美國脆弱的經濟成長無法承受這樣的貨幣緊縮。
記得有次呂忠達來講,他說沒有一個總體經濟指標是預測得準的,多數經濟學理論都是不斷在修改,每次發生新的變局,理論就跟著調整,現實的金融與經濟環境,就是與理論不合。他認為還不如觀察政治領袖是偏左還是偏右,偏社會主義、保護主義,經濟就會差,偏貿易自由、資本主義,經濟就會好。
我比較相信,經濟前景無法預測,我們只能知道政府的經濟措施有沒有犯錯,例如在大蕭條時提高利率,緊縮貨幣,是頗愚蠢的措施。但是,如果政府都沒做錯,貨幣寬鬆,並不能預測何時何地景氣會以何種方式復甦起來,因為群眾的人心難測。同理,即使政治領袖偏右,也不保證復甦;雖然偏左幾乎是一定會造成經濟發展減緩。
研究與追蹤龐大數量的經濟指標,還有一個缺點,會對結論造成過份的信心。一個數字這樣講,好像很薄弱,十個數字都顯示某個趨勢,好像就增加很多信心。實際上,無法預測的東西,有再多數字指向同一個方向,也不會增加準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