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去聽一位CFP持證人廖慶憲的講座,討論如何使用ETF被動投資與資產配置概念來執行的執業模式。他的建議是採用全球、新興市場股、債、商品的配置,並加上將可投資資金分三年定期定值投入的模式,季投入與再平衡。
持續管理的模式,可以採用銀行或券商的ETF交易平台,海外券商開戶,變額年金保險的ETF基金,成立國內或境外投資公司,或銀行公益信託等等。顧問可以用契約顧問費、信託監察費、銷售佣金、管理費、績效費等方式提供收費服務。
我蠻能認同指數型資產配置是給多數人最穩健的建議,但我心裏還有的疑問是,全球指數型資產配置真是解答嗎?分散到最大的程度,自然就是全球指數,我總覺得投資在本國股市,至少能夠活絡本國的商業發展,對自己的居住地偏心一點,似乎才合理。
6 則留言:
用這麼多種平台與收費架構,有沒有討論到底哪一個較優較方便可行呢?我有點好奇。
我自己是在美國券商活動,最方便成本最低,可選擇性最多,可用的管理工具也很多。
銀行、保險的費用都不低,的確美國券商是最低交易費用,若能取得美國執照管理客戶資產會更方便。投資公司則比較不適合普羅大眾。眼前對投資顧問最方便的是變額年金,有人認為同時有前收3%與後收1.5%的變額年金,可以讓投資顧問能依存量管理收費,但要追回3%的績效,超越匯差不利的壓力,對顧問心理壓力也不小。
我也是認為變額年金不是一條可長可久的路,假如有人用變額年金管理客戶資產已經有一段時間且累積相當可觀的AUM(至少一億以上),我願聞其詳。至於為何難持久,恐怕非一言兩語可以道盡。
你可以參考Andy自己的紀錄
謝謝,這紀錄沒看到有關變額年金成功的案例分享,期待有較為成熟的商業模式分享。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