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如下,如果價差持續存在,則長期投資人如何確定這個價差是正價差還是負價差,特別是等他真正需要賣出的時候,會是正價差還是負價差?等於除了投資資產本身的風險,又多了一個價差的風險,而這個價差風險,恐怕並不會帶來更高的報酬,因為目前幾乎都是正價差,在高正價差買進,幾乎未來一定會承受價差虧損賣出。
第二,價差持續存在表示整個市場交易量一定是不夠,表示市場不夠深不夠廣,ETF的申購買回套利除了價差,還需要足夠的交易量,因為申購買回的一籃子量都設定的很大,沒人要參與套利,除了可能交易商收太高的手續費,就是因為市場上買賣不到足夠量的ETF來做實物申購買回。一個交易量太低的ETF,持有量也不夠的ETF,表示它不是很重要的ETF,不是他所代表的指數不夠重要,就是產品設計不夠好,不符合長期資產配置需求,或是無法激起長期投資人做出決定。
感覺起來參與券商需要加油,否則未來更多代表中國的指數股票型基金上市後,先推出的優勢很可能消失。寳滬深的成交量明顯高於恆中國與恆香港,而且價差小,寳來在指數的經驗和表現可以說是遠比另外兩支來的好。也有可能是很多人正在觀望,等待有更好的ETF產品被引進來跨境交易。如果是我,我應該會想推SPDR。或者是自定一個歐美已開發市場的組合式ETF。
4 則留言:
今天的價差已經好很多了
0080, 淨值 495.74, 市價買賣價 502/503
0081, 淨值 876.81, 市價買賣價 872/880
倒是成交量出不來是個問題
不過這兩檔ETF在香港的成交量也不大
所以來台後有此結果似乎也不意外..
要買ETF, 倒不如用一倍槓桿以期貨來複製吧
交易成本低很多..
期貨複製的方式不適宜長期投資者。不是長期契約不易買到,時間價值也難估。短期契約又陷入必需不斷買賣的頻繁交易。
對這兩個ETF第一個印象是,單價怎麼這麼高?一般投資人下的了手?
後來查了一下,交易單位不是台股常見的1000股,而分別是200股與100股。
這樣與一般投資人的習慣不符,可能也是導致成交量小的原因之一吧。
是阿,香港的交易特色,每支股的一手(交易基本單位量)都不太一樣,我們台灣是1000股。美國則多半是100股。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