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18

連動債有沒有可能成為一個好產品

最近的新聞到處都出現連動債被批評的新聞,三年多之前,我寫了一篇「連動債的原罪」,這篇文章也因為這波的新聞,再次成為站內的熱門文章,很不幸當年預測可能發生的糾紛,現在真的大量地冒出來了,太過複雜的新產品,在未被充分了解,市場也沒有充分資訊揭露,由不甚了解的業務人員,賣給了不甚了解的最終消費者,平白讓連動債這個新產品本身遭受許多不白之冤。


錯的從來都是人性而非產品,當年期貨指數剛被發明出來後,剛好遇上1987年黑色星期一的美國股市崩盤,千夫所指都說是指數期貨套利交易的錯,但是實際上,就像期貨之父里歐.梅拉梅德所言,指數期貨只是個傳訊者並不是始作俑者,當時的股市不理性高價位,泡沫總有要被戳破的一天。股市的崩跌就像是銀行的擠兌一樣,是群眾心理因素造成。期貨市場對投資人的價值,在於期貨提供了快速和低成本的避險與調整部位的工具,因此在投資組合管理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同樣地,我們也應該承認連動債在理財規劃的工具之中,也有其可以扮演的角色,它有機會成為一個安全保本,又同時提供上漲可能性的中期投資工具。工具被錯用的時候,我們該怪的是使用的人,而不是工具本身。

我們知道多數的學術研究顯示,長期而言,投資股票可以獲得優於其他投資工具的報酬率,但是可惜的是這個長期是指二十年以上的長期投資。而在五年以下的投資,股債之間幾乎不相上下,債券或定存在短期五年以下的比較中,甚至常會優於投資股票。做理財規劃時,若將五年以下的財務需求配置於定存或債券,二十年以上的財務需求配置於股票投資,那麼介於五年到二十年之間的財務目標該怎麼辦呢?除了慣用的以股票債券配置比例來處理,其實如果有好的設計理念,連動債也可以是不錯的候選人。

對一個厭惡中期虧損(五年到二十年間)且有足夠資金的投資人而言,也可以用保本型連動債來準備五年到二十年之間的財務目標,最糟的狀況下,到期還是保有本金,本金可以作為該目標的最低準備用,而這個連動債如果連結五年到二十年的股市指數上漲報酬率,若這段期間剛好遇上股市上漲,也有可能獲得較高的股票報酬率,就可以用更寬裕地預算來實現財務目標。這樣的連動債相當於債券加上長年期的股票市場指數買權,其實對消費者而言,可以消除大部分的下跌風險,又維持股市上漲時可能獲得上漲的利益。某種程度上這就像買了定期壽險,可以讓被保險人太早死亡時對家人造成的風險被消除一樣。保本型股市指數上漲型連動債,可以幫你消除這段投資期間股票下跌虧損的風險,然後還是讓你保有一些指數上漲時的獲利,這獲利就像壽險的分紅,或說是利潤分享一樣。如果事先有做好理財規劃,連動債也能成為一個好產品,在理財規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10 則留言:

Jack 提到...

黃兄:
問題是:連動債已經不只是數種選擇,而是衍生出無數種組合,而且這些連動債通常包裹許多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其內容之複雜,遠非一般投資人所能搞懂,再加上金融銷售端的高佣金,在利之所趨下,哪有能力自制,管他三七二十一,短中長期也不用弄那麼清楚,客戶有多少錢就進多少錢,不但業績顧到了,口袋也麥可麥可,您說,連動債非原罪,卻是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很快的連動債就會陣亡在沙場上.另一內幕:連動債很多是投資銀行將不容易賣出的資產或隱含價值不高的衍生性商品包裹後轉嫁給投資散戶,因為包裹在一起,較難算出單一商品(工具)的公平價值,因為連動債募集期通常很短,連銷售的通路可能都無法(或時間不夠)看懂他的結構,這樣的金融生態,要讓連動債發揮他原始的特質,恐怕是難上加難!~~極力抵抗急就章連動債的理財顧問

Pojen Huang 提到...

題外話,這句「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我因為名字叫「柏」仁不知聽了多少遍,還有多少朋友因為這句名言,寫錯我的名字。

就像期貨被多數人視為理財禁區,但是期貨與衍生性商品中還是有好產品。我想表達的是連動債也是如此。

無意為理專或銷售機構最近引起的社會問題辯解,就像信用卡也曾經經過浮濫發卡衝卡的時代,卡債風暴過去後,不表示信用卡就將不存在,或是信用卡沒有正面的用法。我想表達的是連動債也是如此。

我認為一時的問題過去後,增加一些公開揭露資訊後,大眾多了解這些產品後,連動債也可能在適當的理財規劃下成為可用的理財工具之ㄧ,當然這是我認為CFP理財規劃師可以作得到的事,不是資淺的一般理財產品銷售人員可以做得好的事。

如果消費者能夠付費接受理財規劃服務,就可以聽到除了銷售者之外獨立客觀的分析與建議。問題是消費者什麼時候才看清這點呢?僱用你自己的獨立理財顧問,而不是聽想賣你產品的銷售經理的建議。什麼時候才學得會啊。

Jack 提到...

在[投資顧問怕你發現的真相 The Big Investment Lie]一書中描述了投資人為何無法獨立思考,投資人喜歡快速致富的謊言,喜歡精密包裝,高深數學公式來讓自己有機會快速致富的基因,以獨立理財顧問的方式在國內發展還算是剛發芽的階段,投資人要能廣泛的接受這樣的服務方式,小弟持不樂觀的看法,推廣速度應該會很慢,不過還是要做,只要有人願意開始做,就是埋下一顆日後長成大樹的種子,只是種樹的人不一定能享受到罷了!加油!

Pojen Huang 提到...

的確沒有樂觀的理由。

allen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allen 提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allen 提到...

連動債原來是有下檔保護的特性,可以在投資組合中扮演著安定的角色,只是我們看到目前會有這些糾紛/抱怨的報導,究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人性"-貪(greed)與怕(fear)

投資人沒弄清楚自己的風險承受度.理財目標,沒弄清楚所投資工具的特性和內容,再加上本身的"框架效應"-只接受(收)自己相信的訊息,而且往往心中只有報酬沒有風險

當然,就我個人經驗所知,目前所謂的"理專",很大部份都在銷售高佣金的金融商品,連動債就是其中之一,很多理專都只是'銷售機器"-推銷目前熱銷的商品或是銷售公司"指示"要賣的商品,完全不會理會客戶的理財目標,也不會引導客戶了解自己真正的理財需求

目前的金融業充斥著以銷售為主的"金融銷售員",沒有理財觀念或是沒有受過理財規劃的專業訓練,不僅客戶受傷,自己也不好過,公司也面臨官司的纏訟,真得是達到"三敗"的地步,這就是金融機構短視近利的後果

與其說CFP是金融業的一股清流,倒不如說是一個金融從業人員本來就應該具備的道德和專業,這樣才能使全民透過"幸福理財"而後享受"快樂生活"

對於連動債我的看法是,銷售人員需要具體一定的資格(如認證)以及必要告知事項;投資者要具備一定財力和專業認識;金融機構要站在客戶立場,詳細審核商品並嚴格督導理專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端看怎麼運用,運用得當就能"如虎添翼";運用不當就會"天翻地覆"

Pojen Huang 提到...

其實法令也很值得期待,法令應該朝鬆綁金融顧問業前進,讓獨立的顧問有更好更明確的執業環境,而不是保障金融機構,幾乎是強迫有獨立執業願景的顧問,一定得進入金融機構受雇,為金融機構工作自然只好聽從金融機構指示,無法完全以客戶的利益優先來規劃。

成立金融機構的高成本,讓理財顧問獨立執業願景更難實現。

Ian 提到...

連動債並不是一個適合在櫃台端賣的產品

主要是其連動利潤的達到, 都是基於統計分配的設設, 投資人很難真的賺到分配的右端,就算出現, 很容易被call回; 但是左端(賠錢, 或低於定存利率)出現的機率, 其實又比一開始的模型值要來得高, 以這種結果來看, 預期報酬率會比模型來得低,
而預期報酬率通常設定在哪? 定存減各種成本

所以在報酬來看, 即使長期持有, 也不容易達到一般投資人的要求, 就報酬的預估來看, 投資人跟理專很難在事前就合理估計

再者, 設計結構商品, 內含的元素,像相關選擇權或swap等等, 在設計過程中就被券商,swap bank等等對手賺了很大一手, 很難在這種條件下, 投資人還能得到多好的報酬

Pojen Huang 提到...

成本的確是很重要的因素。目前櫃檯端賣的產品的確可能佣金太高。

內含隱藏太高,對投資人不利,如果規定要求揭露更多成本與佣金細節,也可能改善這種狀況。

要讓成本進一步降低,需要標準化的連動債產品,如果連動債出現標準化,且有多家發行商發行標準化的連動債產品,競爭產品價格,則有可能出現好產品。

另一個方向就是由退休金管理機構,例如員工福利信託委員會,以集合議價方式,用專業對專業的方式向發行機構詢價招標,殺低成本,這也是可能出現好產品的途徑。

關於作者:認證理財顧問黃柏仁,致力於上班族之理財規劃服務,按這裡到上班族投資理財部落格閱讀更多文章
網路轉載規定 任何實體出版轉載需事先取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