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12

天下真有白吃的午餐?

天下真有白吃的午餐』(Free Lunch)的作者(David Smith)將經濟學理論煮成一道道的菜,從前菜到甜點,試圖用簡單白話的方式介紹現代的經濟學理論,及我們應該如何在生活中去注意經濟學理論的運用,也許你能吃到一頓白吃的午餐,也說不定?『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是傅利曼用一句話來解釋經濟學內涵的名言。

前菜是馬鈴薯的市場供需法則,加上土地房屋的價格原則,不動產不像馬鈴薯的市場供需,供給受到政府土地規劃分區的限制,供給較無彈性,影響不動產價格上漲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國民所得的上升,英國的房價收入比約在3到4倍,二是貸款利率造成貸款金額的時間價值。二手市場的檸檬效應讓沒有足夠資訊的買家認為會要賣的二手貨都是有問題的檸檬,而出價偏低。

第一道菜,經濟學就是對誘因的反應,季芬財(Giffen Goods)則顯示某些商品越貴反而需求越多的現象。商品價格下降還會產生替代效果與所得效果。多數用品與服務會有邊際效用遞減的情況。現代工閒權衡(Work-Leisure Trade-off)的趨勢。英國的經驗是減稅不會讓人工作時數增加,加稅反而讓人加班以便維持原有的生活水準。史密斯提出專業分工與國際自由貿易可以促進國家繁榮,看不見的手藉由自利而促進了公益,避免限制或放任壟斷而阻礙自由經濟發展。

第二道菜,經濟學的測量,GDP=C(消費)+G(政府)+I(投資)+X(出口)-M(進口)的總體經濟恆等式。地下經濟則是還無法測量的區域。所得假說與生命週期假說試圖解釋人們儲蓄的模式,貨幣幻覺導致低通膨時的低儲蓄率。馬爾薩斯憂鬱悲觀錯誤預測的人口論,但是有趣的報酬遞減法則,及公共建設以解決失業的建議。李嘉圖的比較利益法則,指出全球分工的效益。李嘉圖均等原理指出日本預算赤字的公共建設失效可能來自預期心理。米爾指出財富的分配沒有道理可言,純然只是人類各地的風俗習慣使然。

企業的利潤形成與規模經濟、邊際成本與邊際收入有關,利潤極大化發生在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入時。壟斷則會對消費者不利。商業競爭則發展出賽局理論、零和遊戲與納許均衡的雙贏。企業投資主要考量投資報酬率與機會成本。權益關係人的觀念讓企業追求的不只是利潤。馬克思認為勞工的被剝削,最後以民主的政黨方式發展改革,而不是革命。

政府課稅應該用在公共財與不可保的風險上。以稅賦來調控經濟行不通,因為稅賦改變只有緩慢的作用,現在主流為用貨幣利率的財政法則(例如舉債只能投資,舉債有上現)調控經濟。累進稅制來自於凱因斯稅賦四原理,合於支付能力範圍、明確、方便繳、容易匯集之首。拉弗曲線試圖解決最佳賦稅率。減稅不會讓人民更勤奮工作,加稅卻會迫使人加班以維持之前的生活水準。凱因斯說:『寧可粗略的正確,也不精準的錯誤』,主張戰敗國賠償不應太高,以免太高的通貨膨漲,則報復不會終結。『就業、利息和貨幣的一般理論』認為政府增加支出可以倍數效果刺激經濟成長,降低最低工資不會解決失業率。

有了錢,才有了銀行,以及貨幣乘數的信用創造,政府則以存款準備率來控制銀行應持有的現金量。貨幣傳遞機制加上有儲蓄的人有低消費邊際傾向。所以低利率將錢放到傾向花錢的人身上,而能促進消費的淨效應。經濟發展若高於一般,會有剩餘產能,可能面臨通貨膨脹。英國的經濟發展成長目標為2.5%。美國1930年的蕭條和大量銀行倒閉導致縮減貨幣供給。費雪的利率論與利息理論,貨幣數量理論M(貨幣)V(速度)=P(物價)T(交易)。薩繆森的節儉的矛盾,儲蓄增加若沒有用於投資,則反而會導致成長趨緩。傅利曼的自然失業率理論,表示在無加速通貨膨脹下的合理失業率,想藉減稅增加支出過份降低失業率,會造成通貨膨脹。

1 則留言:

bill 提到...

跟此文無關的意見, 只是沒看到留言區所以寫在這裡...

網站用firefox看起來,版面有點問題,
廣告的部份會擋住文字. 用IE則無此問題.

關於作者:認證理財顧問黃柏仁,致力於上班族之理財規劃服務,按這裡到上班族投資理財部落格閱讀更多文章
網路轉載規定 任何實體出版轉載需事先取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