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六個月了,這幾天開始感覺到女兒的不同了,很明顯地,她更懂得如何使用哭泣的聲音了,哭泣不再單純是需求的訊號,她顯然開始發出假訊號了。哭泣不再直接和饑餓、累了、排泄了不舒服等生理需求連結。現在,很明顯可以感覺,有些時候哭泣,只是表示她想要我們作某些事,最常見的就是,想要人抱著。
她已經會哭一下,停看一下,看不到人,就再更用力哭一下。這都是之前新生兒時期沒有的行為。她已經很熟練地會操作自己床頭的音樂鈴,前幾天,音樂鈴沒電了,她側翻過去按音樂鈴的按鈕,怎按都沒有聲音,她就不斷用力拍打,同時發出生氣的聲音,顯示她對環境已經有一定的記憶,知道環境會如何回應。自然,我相信,她對哭聲後我們的回應,也會有相同的記憶能力。
現在,她喜歡玩鏡子遊戲,光是自己照鏡子,模仿動作,就會笑出來。會因為陌生人臉孔的靠近而哭泣。似乎都是記憶力存在的徵兆,她應該已經懂得存在的意思,預設人、事、物會恆常存在,而不是看不到就不存在,即使目前看不到、聽不到的東西或聲音,也可以用哭聲或其他動作,讓它再次出現。
這似乎是人類會認為過去績效,會在未來持續存在的新生兒理由。
Happiest Toddler 一書的建議雖然是從8個月開始,也許6個月的時候也可開始嘗試,書建議的方式是用簡短的語言,反覆說同一個語言,說的時候要使用肢體語言,重點不是你說什麼,而是你如何說,語調、臉部表情、肢體動作。要回應她三分之一情緒。先表示你理解她要表達的情緒,她才會安靜下來聽,等她安靜下來,你才提供分心的措施、其他選項、解釋或贊同。
每十分鐘就要與小孩玩一下說說話,對小孩的行為設下明確的界限與規定,並嚴格執法,充份尊重你的小孩,永遠先表達你了解她當時的情緒語感受。昨晚,我先開始試驗的是當她哭泣時,模仿她發出的哭聲數遍,她似乎會在聽到我的回應後,換不同的哭聲,連續換了幾種之後,她終於安靜下來,也累到睡著。不確定是累造成的,還是我的模仿回應造成的安撫效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