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凌氤寶,在此書中,建議一般人,收支比應該為60%,也就是總支出占總所得60%,其餘40%則做為保險、儲蓄、投資,保險支出的可為10%~40%。當然,這是有點保險學者的本位主義,實際上,保險支出應該到40%所得的人,應該不是多數人。
保險的銷售並不容易,除了以法令規範的強制險、社會險,要讓一般人自願地購買商業保險,絕不像吃頓餐廳那般容易。吃是人的基本需求,購買保險則和人性衝突。作者凌氤寶用卡尼曼的例子來比喻,十分有說服力,當你剛賺到兩千元,有兩個選項讓你選,第ㄧ是50%的機會損失1000元,第二是100%的機會損失500元。多數人都會選前者,因為認為壞事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保險就像第二的選項,買保險要繳的費用就像立即的百分之百的損失,而風險事故與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ㄧ般人都認為壞事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作者凌氤寶的一個比喻,我認為是很有趣的框架(Framing),有可能改善原本的心理偏誤。他說,購買保險,其實是創造財富,你一買了保險,就像立即創造出一筆或有財富,只要風險發生,你就有這筆財富可以使用,保險就是將未來你預期獲得的收入,ㄧ次轉移成現在的或有財富。
他在書中提到,內政部統計,平均喪葬費用為37.5萬。他在計算生活費支出的保險需求時,是直接用生活費除以報酬率,例如7.5%,來得到永續生活費支出所需的本金。建議人壽保額要在年收入的五倍到十倍。他的五部曲是指,ㄧ管理人身風險,如健康檢查、繫安全帶。二管理收入支出,如收支比60%。三管理收益曲線,如緊急預備金、壽險、保險殘障給付、保險醫療給付、保險年金給付。四創造財富,如投資型保單、儲蓄險。五保全財富,如用保險規劃遺產與信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