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31

讀3/4債務世界-淪陷的經濟

我認為這是一本由台灣人寫作,且很有創意的經濟書籍,雖然債務這兩個字不是很受人歡迎,貨幣戰爭聽起來就好像高級了一點。作者周偉華在這本書中,講的不是熱門的投資法或理財觀,而是作者對貨幣歷史的觀察和心得,但是其實不論投資與否,只要我們活在這個有貨幣的世界中,了解貨幣演變的歷史,思考目前貨幣已知的問題,感受現實運作上的特質,都是一趟很值得的想像力探險。


作者很巧妙的用商品來解釋財富,他定義財富不是你所擁有的貨幣,而是你的貨幣目前能換得的商品。我認為這裡的作者所指的商品,是類似必需型的消費商品,是使用後會消耗掉,而屬於需要反覆生產與被消費的商品。這讓我聯想到這就像是巴菲特最喜歡的ㄧ類投資,投資在已證實產品有長期需求且消費有反覆性的傳統產業。他認為所有的服務,都只是財富移轉效果,並沒有增加財富,唯有商品生產量增加,才是財富增加。

作者解釋土地與房屋持續上漲趨勢的原因也很妙,ㄧ方面土地有限,特別是有工作機會的都市土地有限,而不動產出售者,利用此固定需求與有限的供給,銀行貸款的容易取得則是助力,而獲取虛增價格,造成不正常的財富移轉,導致財富過度集中於不動產出售者,貸款購屋者則是要用未來的購買力來支付虛增不正常的財富移轉,不正常的原因是不動產出售者沒有提供更好的商品,卻在持續交易中,不斷提高價格。而且經過銀行貸款的購屋,進一步還讓不動產價格下跌有僵固性,因為銀行不會輕易同意低於貸款餘額的售價。

另外一個造成財富集中的效應就是企業股權的公開上市,原始創業者藉由IPO,將部份股權賣出,而少數的股權賣出,由於上市發行股票供給有限,對獲利高度想像而來的需求卻可能很高,價格飆高,而讓創業者能賣出部分原始股權而造成不正常的財富移轉,同樣地,這是因為價格中高於股權所代表的淨值的部分,波動的股價其實並不代表企業真實的價值在波動,而是一種財富移轉的效果,其中又以IPO的財富移轉最不正常,因為原始股東通常都是持股成本很低,卻以高價來發行新股和賣出舊股。

從閱讀本書所能激發的新觀點來看,我認為他有激發出讀者需要去改革現況的熱情。如果政府無節制地放任債務增加,貨幣貶值,放任財富集中而讓社會陷入經濟衰退的負向循環,我們要如何去要求政府改革呢?這很值得思考。

作者建議,通貨膨脹的療方不能只是緊縮貨幣,停止沒有足額準備地發行貨幣,更重要的關鍵是增加商品的供給,不是增加生產,就是增加進口。光緊縮貨幣則會導致消費下降,消費下降再引發生產縮減,或是就業人口減少,促使消費下降,會成為一個負向的景氣衰退循環。而造成通貨膨脹的主因,則是財富的過度集中,過度集中後,富人的總消費略增,但是窮人減少總消費的程度卻更大,畢竟一個富人再怎麼奢華,食量不可能無限,躺下去需要的空間也不可能無限大,相較貨幣可以累積的程度,個人的消費量有其上限。

延伸閱讀:
財富的本質:財富來自於生產,商品數量決定貨幣的價值(原3/4債務世界)

2010/03/30

什麼是錢?

若要用一句話來準確地描述金錢或貨幣,我會說:「錢是一種時間遞延互利的象徵。」如果白話一點說,雖然較不準確,也可以說:「錢是由社會發行的提貨券。」


錢的效用是來自於改進了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一方面讓交易更容易發生,不再需要剛好的數量交換,例如:一頭牛換兩頭羊算容易,一頭牛換一頭半的羊就不容易了,錢提供較小的交易單位。另一方面它讓交換可以遞延到未來,我可以今年先賣出一頭牛,取得錢,保存一段時間後,未來需要時再付錢去換得羊。錢可做為方便互利交換的計算單位,錢也是讓互利時間點可以遞延的儲存媒介。

錢只是由社會發行的提貨券,所以你只能提取社會理有人提供的貨品,當你想要的貨沒人賣,你只能選擇其它的替代品。而正常取得提貨券的方式,是先由你向別人提供你的服務,讓他們付給你提貨券,擁有越多錢,擁有越多提貨券,則表示你已經先對社會提供許多服務,但提取的很少,所以才儲存了許多。

當然,也有人用不道德、不合法的方式搶奪或偷竊提貨券,但是這不該讓我們誤以為勤奮服務換取更多提貨券是件壞事。同時,期望累積很多提貨券,人生就會自然很快樂也是不切實際的想像,唯有當社會能生產出幫助你快樂的商品或服務時,提貨券才有用途,當你需要水時,卻只有賣鹽,再多提貨券也不能滿足你的需求。擁有越多提貨券的人,越該努力讓社會健全發展,這樣他擁有的提貨券才會有用途。

2010/03/29

一分鐘安撫新生兒的技巧

昨天第九週了,才發現這個神奇的技巧,真是相見恨晚,讓女兒多哭了不少時間,夫妻兩人也多沮喪了好久。這個方式對安撫新生兒十分有效,它有效的程度就像是反射動作一樣,只要你準確地執行,新生兒從嚎啕大哭到安靜無聲,真的不到一分鐘,完全沒必要讓你的孩子哭。就像小孩天生就會哭泣與吸奶一樣,每個嬰兒都天生有被安撫的能力(Capacity)。這樣照顧小孩真的很簡單。


發現這個安撫新生兒的技巧的過程很奇妙,完全是網路時代才有的經驗,前幾天我寫了一篇在家自學的文章,網友Yukie留言貼出他參觀全人中學的心得,他的網站十分豐富,我就逛了起來,之前已經看過Ken Robinson在TED的演講,在看他的心得時,又再聽了一遍20分鐘。感覺意猶未盡,我在YOUTUBE上繼續搜尋Ken的演講,找到一個1個多小時的THE ELEMENTS一書在UCLA的演講,看完了該演講,在演講完後的提問過程中,KEN提到現場有多位他很推崇的作者,並一一介紹,其中一位就是THE HAPPIEST BABY ON THE BLOCK的作者Karp。因為自己是新手父親,自然被勾起興趣,所以就順這個方向去搜尋這本書,最後在YOUTUBE找到它的頻道與許多影片,真是要讚嘆現代科技的偉大,讓尋找與獲得資訊變得如此快速、方便。

Dr. Karp這個安撫新生兒的技巧有5S,看影片比較清楚,但5S則能幫助記憶,五步都是要讓新生兒感覺像在子宮內。第一步是Swaddle包裹,小手朝下放在身體兩側,正確地用包巾包緊,通常爸爸會作得較好,因為包得較緊,子宮內是很緊的。第二步是Sideway(Side Position)也就是側抱,很像餵奶的橄欖球式,但是臉側朝向外,身體則是向下,讓胃壓在手臂上,很類似側頭趴睡,因為嬰兒在子宮內都是趴而非仰著。第三是Shhh-ing,在嬰兒耳後發出噓聲,噓聲要連續而大聲,因為嬰兒在子宮內聲音很大,通常是類似吸塵器的音量,這也通常是爸爸會作得較好,因為噓得較大聲。第四步是SWING(Shack)也就是搖晃,嬰兒在子宮內隨著母親活動,其實是持續在搖晃中,通常爸爸會作得較好,因為晃得較大力。第五是SUCK,使用安撫奶嘴讓嬰兒吸。正確地做,五招同出,每位嬰兒都會停止哭泣與不安。真的很神奇,就像反射動作一般的神奇。(當然,父母還是要用腦判斷,餓了你該餵,尿了你該換尿布,而不是只用這招去安撫。)

真心地,請傳給你有新生兒的朋友。願台灣每位新生父母都學會這個技巧。



延伸閱讀;
神奇安抚5大方法,2分钟轻松搞定哭闹宝宝

2010/03/28

再思考學校教育

也許我低估了在家教育自己小孩自學的難度,就像在孩子還沒有出生之前,低估了養育新生兒的難度,雖然現代社會有坐月子中心,有坐月子保母,也有家事服務員,還有育嬰假,這麼多協助之後,其實養育ㄧ位新生兒還是會耗盡新手父母的耐心。


即使用PDF方式,小孩8週已經可以睡過夜,不用夜裡餵奶,白天也多半能三小時一餵,一天一半以上的時間都很好照顧,但是總還有一、兩個小時會哭得讓人很傷心,容易感覺挫折,不知道要如何安撫他,讓她休息睡著。

我猜想當再家自學孩子的家長,勢必也會遇上許多衝突,可能是管教的問題,可能是學習的衝突,家長即使有心當引導者,讓小孩自學,相信小孩終究會自己開始學習有興趣的事物,但是同樣家長可能也會擔憂小孩的進度偏慢,這樣的心理掙扎,以及教育角色與親子角色的衝突,不見得是容易處理的問題。

學校教育的問題在於逐漸地抹煞了兒童的創意,學校教育最擅於訓練的是學術界的博士,最適應學校教育的兒童往往一路念上去成為博士,而在學校教育表現不良好的兒童,往往創業成為雇用這些博士與畢業生的企業家,學校教育的另一問題在於抹煞了兒童的創業精神,最適應學校教育的兒童都成為了良好的受雇者。這也是早期公立教育的目標。

我能期望的是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中,也許有越來越多的老師,體認到學校教育的這兩大問題,而我能為孩子找到適合的老師與學校,畢竟在專業分工之下,老師也知道學校教育的問題,而改為在家自學,等於是反對專業分工,又回到每件事都自己來的社會狀況。也許藉由更參與學校的教學,輔助自己對孩子的課外閱讀引導,多觀察子女在學校的適應狀況,選擇適當的ㄧ般、舞蹈、美術或其他特殊學校,就足以保持子女的創意與創業精神。

延伸閱讀:
雅德賽斯
看問題-打人留下 被打轉學 公平嗎 (由此可以發覺學校教育的本質-訓練學生的易管理性)

2010/03/27

租屋比買屋好嗎?如何比較租屋與購屋

你可先參考這幾篇舊文,在看以下這次新的補充想法。
房貸,銀行不會告訴你的事
上班族如何決定購買房屋的預算
優惠房貸感覺已不再優惠
從公共債務法舉債上限來看個人債務上限
讀《張金鶚的房產七堂課》
讀《這樣退休夠了嗎?How much is enough?》
理財性格矩陣


早期我比較傾向年輕人應該先存錢,晚購屋。現在比較傾向在能力可及,且貸款後的債務餘額不會超過高的狀況下,持續維持ㄧ定比例的房貸餘額。早期的比較方式,漏掉所購房屋增值的可能,原因是房屋如同證券也可能跌價,不是穩賺不賠,否則應該多數人都因為自住房屋而成為富翁,但是事實上,多數人的房屋長期而言,沒什麼大漲,或是剛好趕上通膨而已,原因是媒體只會報導大賺的人和大賺的區域,沒有媒體會去報導賠的人,和慘賠的區域,因此我們對不動產的印象分數往往不合理地偏高。

但是,不動產是良好的貸款來源,是ㄧ般人所能從銀行取得利率最低的貸款,不用它其實是很可惜。再者,固定利率貸款也是對抗通貨膨脹很好的工具,當劇烈通膨時,欠很多年以後才需要還的錢,是最賺錢的方式之ㄧ。不過使用債務需要十分小心,當你淨值低的時候,ㄧ定要避免超過個人的所得能負擔的程度,也就是年輕還沒錢的時候,負債要低於年收入7.5倍,4倍是較安全的範圍。當你淨值累積高之後,管理負債的上限不再是用年所得,而是整體資產與淨值的倍數,資產淨值比應該低於2。負債太高時(槓桿太高),資產容易因為金融風暴或景氣衰退而失去流動性,導致周轉不靈而破產,需要十分小心與保守。

比較租屋與買屋,以較合理的預估數字來看,買屋如果房屋年增值3%,和長期通貨膨脹ㄧ致,你很幸運地在台灣享受20年優惠房貸平均利率為2.5%,買一間1000萬的房子,頭期款30%,20年後你擁有一間1753萬的房子。相對地,如果你以房價的2.5%為租金,向別人租同ㄧ棟房子,把30%頭期款與房貸繳款扣除房租後的剩餘,都投資於10%報酬率的台股指數基金,最後你會擁有2649萬。正常來估,租屋會優於購屋。

在以上這種比較中,房屋價值年增值率越高,則買屋越划算,年增值率約4.8%就會高於租屋。房貸利率越低也對買屋越有利,但是沒有房屋價值年增值率重要。房租占房價的比例越高,對買屋也越有利,約高於3.8%,買屋就會高於租屋,但是實際台北市房租報酬率多半低於3%。頭期款越低也越有利於買屋。投資台股指數基金的報酬率越低,則越有利於購屋,股市報酬率低於7.5%時,買屋就會優於租屋。

延伸閱讀:
怪老子理財 購屋租屋哪個划算

2010/03/26

在家自學與學校國民教育思考

因為有了小孩,促使我去思考在家自學與學校國民教育的差異。回想自己的小學與國中,我實在記得不多,整個小學班級的同學,如果不看畢業紀念冊,我應該幾乎沒有什麼清楚的回憶,記憶最清楚的是我的小學數學不錯,還因此常被小朋友取笑。這樣的學校國民教育,到底值不值得讓我的女兒去讀呢?另一種選擇是,在家自學,國民教育法中稱之為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


國民教育法強制要求,家長必須讓小孩到學校受教育,但近年為了保障家長的選擇權,開放家長選擇非學校型態(unschooling)實驗教育。國民教育的課程是以民族精神教育及國民生活教育為中心,學生身心健全發展為目標(第七條)。看似冠冕堂皇,其實也可以解釋為效忠國家教育,和訓練小孩成為身體健康且容易管理的國民,也就是容易順服權威的人。讓孩子獨立思考,批判思考,為自己負責,有創意,養成致富與快樂的習慣等等,都不是課程的中心或目標。

因為要訓練易管理性,所以才會要求ㄧ制性,用時間表,用一個口令一個動作來訓練。因為要訓練易管理性,所以才會要求合群,針對不願意與大家一致的人,用分數排名,或是處罰的方式,強迫小孩逐漸放棄獨立思考,做出與大家一致的合群行為,ㄧ旦不一致,就被稱為異常,事實上,盲目從眾可能才是一種人性的異常。學校裡,不斷地用各種評量為學生排名,刺激學生之間的排名競爭,其實減低了學生之間成為真正好友的機會。

回想我自己的好友,幾乎都是在社團的環境中結交,而不是在同班同學之間,持續的公布成績,讓人排名與比較,根本是友誼的分化劑,而非促進劑。相反地,因為興趣、嗜好而一同學習事物,沒有了競爭與排名,才是友誼的溫床,去參加學校國民教育,其實反而可能不會增加能長久維持的友誼。當然另一種選擇是比較另類的全人學校教育(蘇格拉底式教學,分組混齡學習與自學制度),或是私立學校的教育。

延伸閱讀:
圍牆內外 -- 參訪全人中學 (一)
圍牆內外 -- 參訪全人中學 (二)

2010/03/25

Daniel Kahneman談研究快樂的陷阱

Daniel認為我們在研究如何更快樂時,有三大陷阱讓我們不容易理解何謂快樂,第一是我們通常不願意承認快樂的複雜性(Reluctant to admit complexity)。第二是我們沒有區分體驗的自我和記憶的自我(experiancing selves vs. remembering selves),現在感覺快樂,和我們記得的快樂,是相當不同的兩件事。第三是思考的錯覺(focusing illusion),當我們思考回憶(think)我們某個決定是否讓我們更快樂時,我們比較的基準會造成錯覺。


最後Daniel分享最新的研究結果,關於體驗我的快樂的測量,美國人年收入低於6萬元者,年收入的高低和體驗我的快樂程度成正比,年收入越少的人體驗我越悲慘。但是年收入高於6萬元的人,則年收入與體驗快樂程度完全不相關,跨過門檻後,年收入再高,體驗快樂的程度不會增加。但在記憶的快樂程度則不同,年收入越高的人回憶起來,對自己記得的人生較為滿意(Satisfied),沒有6萬元的轉折點,但是情緒上則沒有一定比較快樂。

當我們談提升快樂的時候,我們需要選擇,你要提高的是體驗的快樂(Experience Happiness),或者你要增加的是人生的自我評估(Life Evaluation),這兩個方向,將產生完全不同的計畫。想增加人生自我評估的滿意度的人,追求累積金錢與達成自定目標是最常見的自評快樂來源;相反的,對想增加體驗的快樂的人,最大的快樂來源是多和你所愛也愛你的人在一起。

2010/03/24

台灣健保改革之一見

野人獻曝,我提供一個我對台灣健保改革的一個意見,目前的台灣健保改革最大的問題是收入不夠支出,政府認為要提高費率,人民認為要降低浪費,我的建議是提升效率,也就是要降低浪費,但是感覺上要作起來像是增加收入,方法如下。


目前一大問題是病人多用,但是對醫療機構而言,讓病人多用反而對他們自己的利益有利,所以醫療機構不願意協助管理浪費,反而促進浪費,甚至有專私詐騙的醫療機構。而應當管理的代理人,並沒有足夠的專責人員來管理浪費,因為這樣的職務讓人(醫療機構)討厭,但是也得不到掌聲,因為減少浪費不如增加收入的容易得到正面的關注。代理人通常希望自己管理的錢越多越有成就感,稽查浪費違背人性。

我的方式是讓代理人把稽查浪費當作是增加收入來看,方式是針對參加全民健保的醫療機構課徵健保捐,此健保捐比照一般營利事業的所得稅,越賺錢的醫療機構就要繳越多稅,畢竟醫療機構的利潤都從健保來,多課一次稅,其實和減少浪費降低藥價的實質效果一樣,但是心態上很不同,因為藥價不變沒關係,只要針對所得加稅,就等於是減價。

最大的好處出現在代理人的心態,代理人不太容易去殺藥價,也不容易管理病人多用,但是一旦改為課稅,那我們就有很多稅捐稽徵處的高手可用,他們可是十分擅長抓出機構亂報費用,墊高成本等等的鳥事,而且查稅,可是人神共憤的事,只要一媒體,不但查稅者十分用力,得到掌聲,被查者也是十分害怕,這在最近行政執行署的查稅新聞可見一般。大部分的時候只要說要實地查稅,企業就會乖乖讓稽徵處調整稅額,很少人會去爭辯與行政訴訟,這也迫使賺越多的醫療機構吐出越多從健保得到的獲利。這不會懲罰有效率的機構,實際上,有效率的機構還是賺較多,只是付出也多一些,頂多只是不鼓勵賺太多。

2010/03/23

美國健保

就在我國全民健保要調漲費率的同一時刻,美國人通過了他們的健保改革方案,我們的問題是保費收入不足以支付醫療支出,美國人眼前想要解決的問題是讓每個人都有基本的醫療保險,因為他們目前有太多人負擔不起昂貴的醫療保險。我認為關鍵問題是基本醫療到底是不是人民組成政府時,希望政府負擔的責任。


沒有強制納保的意涵就是表示基本醫療不是政府的重要責任。全民健保則表示這是政府的重要責任,也因此政府會比較偏向大政府與社會主義國家。美國當前昂貴的醫療保險,顯示至少在醫療這件事情上,市場機制沒有發揮競爭殺價的效用,反而因為壟斷或寡占,造成價格上升的現象,在保險機構的計算中,增加最多納保人數,並不是最佳化盈餘的好方法,反而提高收費,篩選出好客戶,對保險機構的利潤率較為有利。

強制納保,醫療費用無上限,不得拒保,這都導致最後必須有政府的力量與財政手段來維持全民健保營運,因為這三點勢必造成投保人資源浪費的習慣,這也是當前我們自己全民健保的弱點之ㄧ,病人因為無理賠上限,四處逛醫院,到處領藥。但是只要善加管理,細部管理,這些現象一定可以控制住,只是要在管理成本與節省成本之間取捨。我國的現況,則可能是管理怠惰,例如太低的查核比率,就醫與領藥紀錄沒有中央統一紀錄與管理。加稅則是必然的趨勢,其實台灣的健保費也很像是一種稅收,只是分離課稅而已。

至於美國的醫療保健機構會不會倒閉,我是覺得不可能,企業自然會適應新制度,既然每個人都有國家健保為基礎,私人保險自然會變成附加在國家全民健保之上,就像我們台灣現在多數的醫療保險,多半都是要在健保給付之外再增加給付,我相信美國醫療險也會往這個方向適應,而不是被國家全民健保搶走生意。

延伸閱讀:台灣健保改革之一見

2010/03/22

勞工退休金之投資可能

新聞說勞退基金規模破兆,讓我聯想到勞工退休金的ㄧ個投資可能,新制退休金已經累積4914億,就快追上舊制5088億,可見基金從舊制逐漸轉移到新制的趨勢。兩者相加已經是超過一兆。如果是一個人擁有,這個人應就是台灣首富了,雖然其實它是由無數的勞工所共同擁有,由政府指派的代理人所管理,這基金還是代表了勞工的加總力量可以十分巨大。


ㄧ兆是多大,整個台股上市公司的總市值約略是二十兆,ㄧ兆也就是約二十分之ㄧ的總市值,由於勞退基金操作保守,並沒有百分之百持股,但是這表示勞退基金有機會成為任何ㄧ間上市公司的5%大股東,即使7成持股,也可以是3.5%的大股東,除了勞工董事,其實勞退基金也很有實力成為公司董事會中的勞退董事。

這意味著集合的力量,可能有機會改變上市公司的董事會現況,很常見董事會被經營者掌控,而配發大量的董監酬勞,或是給予經理人過高的酬勞,特別是相對於多數勞工,太高倍數的酬勞,最高薪與最低薪可能差距千倍,勞退董事有機會針對這個現象來做公司治理與企業社會倫理的推動。勞退董事如果能專注於經理人的酬勞管理,相信對整體勞工退休金的擁有者,也就是勞工本身是個很好的宗旨。可惜目前的代理人,應該是不敢做這樣的舉動,而是單純以報酬率為管理目標,很像葛拉罕曾說的,多數的持股人,往往自願放棄監督管理經營團隊的權力,導致股東權益進ㄧ步被侵蝕,集體的力量很少被發揮,聽任經營團隊以少量股權予取予求。

2010/03/20

報名「2010年國際理財規劃顧問CFP®年會」與「首屆世界理財規劃高峰會議(World Financial Planning Summit)」

各位長期讀者,與剛巧路過的網友,相遇自是有緣,相信你是對理財問題很有想法的人,才會來到我的網站,這裡有個最新的活動,如果你相信我,請你務必要來參加,一方面多增加自己的理財知識,另一方面,請你幫忙將這個訊息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有機會知道這個理財規劃的訊息。在這裡,先謝謝你的轉寄、轉貼與推文。


「首屆世界理財規劃高峰會議(World Financial Planning Summit)」是個一天的活動,來自世界各地的理財規劃業領導人物將發表演說,我想現場會提供中文與多國的現場即時翻譯,我相信即使你的英文不夠好,只要你是這個相關產業的領導人物,都應該將這一天的時間預先空下來,停留在台灣台北,參加這場聚集世界焦點的世界理財規劃高峰會議(World Financial Planning Summit)。時間是2010/4/21 08:00~15:00,地點是台北君悅飯店,議程在此官網在此講者介紹正式聯絡。這是受邀參加的活動,開放給國內席次也有限,如你很有興趣或是媒體記者,請洽FPAT協會


「2010年國際理財規劃顧問CFP®年會」的議程,時間是2010/4/18 08:30~17:00,地點是台北君悅飯店,按此取得報名表,這個活動是開放大眾參與,只要你對年會議題有興趣就可以參與,而且你大概可以遇到一兩百位台灣的認證理財規劃顧問,如果你在尋找一位顧問,或是想了解這個行業,認識一些人,增加認識一些關心理財規劃的人,這絕對是一年一度的好機會,商機、轉機、契機,都看你怎麼思考這個機會,千萬別錯過了。當然你一定可以見到我,如果這是一件對你而言有意義的事,按此取得報名表

延伸閱讀:充滿挑戰的獨立理財顧問之路

2010/03/19

選擇過多的問題

人性喜歡保持選項開放,常為了保持可能的選擇權,而白花許多力氣。我們的時代比起古代,人人都有更多的選擇,光手機都有難以計算的品牌和型號,面對許多的選項,雖然彰顯了自由與個別差異,選擇過多,也有問題。

以台灣股市為例,2010年2月,光是上市的個股就有741間,如果你只選一間公司來長期投資,你就有741個選擇,這已經不算少的選項。如果你想在這741間中尋找10間公司做成一個長期投資組合,則你會有741乘以740乘以739,一直乘到732,除以1乘到10,合計1.3*10的23次方種不同的選擇,這對一般人而言幾乎就是數不盡的選擇了。也就是任選十支台股的簡單平均組合,選項就已經多到一般人難以掌握。

面對這麼複雜的選擇,一方面你會感覺無比的自由,你可從這麼多種選擇中選一個出來,沒有限制,一方面這麼複雜的選擇有其缺點。第一個缺點就是太難選了,這麼多,這麼難,最後就是隨便選或是乾脆不選了。這個困難也會造成我們容易聽從別人的建議,特別是看似有專業的人士,基於對人的信任,我們將選擇的權力交給權威。

第二個問題,太多選擇造成我們對自己選擇更不容易滿意,也就是很容易失望。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常對我們剩下沒選的項目有過高的期望,特別是剩下的選項這麼的多,如果你只選一支個股,你很容易認為剩下你沒選的740支個股中,可能有一支會比你選的這支更好,這種對沒選到的選項的恐懼虧損心態,怕其中有更好的選項的心態,會導致我們即使已經選到不錯的選項,還是一樣不快樂,因為我們認為自己沒有選到最完美選項的機率很高。

2010/03/18

為人生尋找史詩般的意義(Epic Meaning)

週間一個下午,我拜訪了北投公園裡,新開放不久的梅庭,這棟日據時代的建築,最受人注意的ㄧ任居住者是于右任先生,宅院門口的梅庭兩字,也是于右任親自所提,如果不是因為這所庭院,我應該不會去了解于右任這個人的事蹟,他出生於1879年,民國前32年,25歲時他是清朝的舉人,可是後來他卻是參與同盟會,並且辦報出版,大力鼓吹革命的報人,想像在那樣動盪的大時代裡,于右任的前大半生可以說是充滿了史詩般的意義(Epic Meaning)。


所謂在歷史中留下一個地位,講的就是這樣的人物。生活不愉快的現代人選擇進入虛擬的網路世界,像是1994年開始的魔獸世界,人們在虛擬的暴風雪世界中,完成遊戲設計者精心準備的史詩般的任務。日本人的PLAYSTATION,也有個史詩般的FINAL FANTASY太空戰士遊戲。我記得年輕時,最狂熱的電視遊樂器遊戲就是KOEI光榮出版的三國志,而每個玩家心中想追尋的史詩般結局,就是在遊戲中統一中國。

為什麼這麼多人需要到虛擬世界中去尋找史詩般的意義(Epic Meaning),而不在真實生活中去追尋呢?也許是因為真實世界沒有像遊戲那麼簡單,在遊戲裡,回饋是快速的,你獲得經驗值,或法力加五,或體力值加十,都很直接,但在生活裡,你不容易感受這樣的回饋或讚美。遊戲裡,你知道在你的等級,能解哪些任務,能去哪些區域,你知道只要努力,一定可以破關,你相信設計遊戲的人,不可能刁難,你很樂觀地認為,只要努力,一定可以成功;同樣地,遊戲外的現實生活不是如此,於是很多人在現實中悲觀地放棄努力,遁到遊戲中尋找虛擬的史詩意義。

我們該學習的是,將在虛擬線上遊戲中的樂觀與努力不懈的毅力,帶到真實的人生,過一個有目標的人生,比較困難的地方是你得自己寫出人生遊戲的史詩,為自己設定等級,在不同的等級中,設計不同難度的階段任務,要讓任務有點難又不是太難,在你目前能力的極限附近。這其實就是理財規劃中的目標設定,我們就是自己這個線上即時虛擬現實人生模擬生存遊戲的設計者兼玩家,而任務與目標設計的越恰到好處,玩起來才會越好玩。


2010/03/17

續談一生至少要有一個小孩

昨天的文章,可能是寫得太誇張,鼓勵人要生到五個,不過以我自己的長輩來看,幾十年前的家庭,生養超過五個小孩是很常見的事,而且當年平均國民所得可能更低,以所得低而放棄生養小孩,實在不是很有說服力。所得即使少,生活也許會苦,但是絕不是沒辦法,生或不生只是個人的選擇,而不是能力問題。


我認為政府不該發錢鼓勵每個人生育,但是提供更多更長的義務教育,或義務托兒服務,則是比較可行,發錢鼓勵太過強烈,更何況很多人對錢的概念不很健康,錢只是工具,人生的目標絕不是累積錢,要發錢當獎勵才願意生,這實在太扭曲了生育選擇,生小孩應該是因為生小孩本身就是一件獎勵,一個快樂的泉源,要付出成本,才能獲得生小孩的幸福。

生育率低到1.1,也許是個好事,這表示台灣總人口會逐漸下降,就業率反而可能升高,平均國民所得與生產力可能提高,家戶數少了房價可能下降,這都是擁擠的台北市可能需要的變化趨勢。雖然這表示更老年化的社會,其實現代老人健康改善,延後退休年齡也是一個不錯的趨勢,也許未來勞保、公保退休年限會延後到七十五歲也說不定,這樣就不會將太多壓力放在年輕人世代,而是五十五歲到七十五歲老人也要繼續工作,這不是壞事,適量適能的工作其實有助於老人的幸福感。

2010/03/16

一生至少要有一個小孩,兩個成對,三個成順,四個成方,五個滿福

年輕的朋友,如果你聽的下我勸,一生至少要有一個小孩。看著自己的小孩可愛的臉龐,握著她揮舞的小手,聽著她喃喃自語,碰觸她吹彈的皮膚,這種快樂,任何旅行、自然、藝術都沒辦法取代,這種快樂感深植我們的腦中,不費吹灰之力,但是只有生養自己的小孩,才能獲得,財富、成就、尊敬或自由都不能相比。


Daniel Dennett在TED的可愛、性感、甜、幽默(Cute, Sexy, Sweet, Funny)演講中提到,嬰兒之所以看起來這麼可愛,讓我們不自覺地想照顧他,甚至連幫自己小孩換尿布都覺得非常快樂,是有演化論的基礎的。沒有一隻表是沒有製表人的,沒有一輛車是沒有製車人的,沒有一幅畫是沒有畫家的,但是達爾文證明了,這麼複雜的生物,還有人,是可以沒有設計者的,只要足夠的時間,加上基因的有差異複製(Differential Replication of Gene),就有可能產生最能適應目前地球環境的物種,也就是人類。而這些(Cute, Sexy, Sweet, Funny)感覺,也是一樣深植我們腦中,是一種演化的結果,嬰兒必須讓父母看起來覺得可愛,願意將他養大,否則這樣的基因無法長久持續繁衍。

也就是說,我們的基因裏,深埋著當我們看到嬰兒的樣子時,就會得到快樂獎勵的機制,只要看到自己生的嬰兒,你就會自然而然地感到快樂,願意犧牲一切來照顧好他,這種情緒與機制,複雜到無法解釋,但是它就是存在,所以生了一個的人會再想生第二個,生了第二個人會再想生第三個,一直這樣下去,永遠都不嫌多。在人生旅程中,放棄這種自然可得的愉悅,十分可惜。當然這種自然機制,現在受到現代文化或瀰(meme)的影響,也讓很多人不願意生,或不願意生太多。不過放心,自然(演化與天擇)會繼續它的工作。

最常見讓人不願意生的瀰有兩個,第一個是錢不夠,這真是毫無邏輯的瀰,如果你不知道控制自己的慾望,現代社會中幾乎沒有人的錢是夠的,如果你可以控制自己,則不同收入的人,都有生養子女的能力。更甚者,窮是給子女最好的禮物,你看王永慶、郭台銘,很多人致富成功的原因,都是因為小時候很窮,那種缺錢的感受,正是子女一生奮鬥不懈的最好動機。

第二個不願意生,或不願意生太多的觀念是,生養小孩很麻煩,是很大的責任,生活會有很多限制,為了自由而不願意生。這更是沒道理的瀰,快樂必須是經過一番艱苦、不怕麻煩的,自由也是必須在限制之下更顯得其價值,成功必定是屬於擔起責任的人。往往在必須養育小孩的時間壓力之下,創意與想像力更能發揮它的作用,就像我在兩次餵奶之間,寫出這篇文章一樣。

所以,朋友,至少要生一個小孩,兩個成對,三個成順,四個成方,五個滿福。


2010/03/15

擔憂、焦慮與緊張(Worry, Anxiety and Stress)

擔憂、焦慮與緊張(Worry, Anxiety and Stress)三者有什麼不同呢?


Martin Rossman認為,擔憂是一種不好的想像力,人有想像力是很重要的特長,想像力如果用來思考如何解決困難,它就是有創意的好想像力,但想像力如果用來重覆思考可能發生的壞事,卻沒有去思考如何避免壞事發生,就是一種不好的想像力,也就是擔憂(Worry),我們不可能因為不喜歡擔憂,就放棄想像力,而是要學習如何正確地運用想像力。

焦慮則是一種腦中的感覺,好像某件壞事即將要發生的感覺與預感。壓力或緊張則是身體對危機與威脅的反應,腎上腺素分泌增加,隨時準備要做出反應的生理狀態。這三者分別作用在大腦中不同的部位,最核心的是掌管壓力與緊張的腦,稍微外部的是掌管焦慮情緒與感覺的腦,最外部才是掌管想像力、分析的大腦皮質,這三者之間可以彼此影響,持續的擔憂,會讓你感覺焦慮,嚴重的焦慮會讓你的身體反應出在壓力之下的徵狀。

反過來,將自己放在一個溫暖、安全、安靜的地方,也可以放鬆你的身體,降低焦慮,不在擔憂,這就是偶而去泡溫泉,或是到夏威夷海灘度假的效用。最有趣的是,光是想像你去泡溫泉,或是想像你在夏威夷海灘,就可以達到類似的效果,雖然這種冥想的能力需要多練習才能達成,但是許多實驗顯示,一般人只要接受指導(類似催眠導引),也很有效果。

一種破除擔憂,避開重複、無建設性的想像的方式就是The Serenity Prayer(靜禱):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Living one day at a time;
Enjoying one moment at a time;
Accepting hardships as the pathway to peace;
Taking, as He did, this sinful world
as it is, not as I would have it;
Trusting that He will make all things right
if I surrender to His Will;
That I may be reasonably happy in this life
and supremely happy with Him
Forever in the next.
Amen.
對非基督徒,可以拿掉與神相關的句子,這還是一個很好的建議,心靈平靜的方法,就是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勇於改變我可以改變的事,並有智慧分辨前兩者的不同,每一次只專心一天的生活,每一次只享受當下的時刻,接受眼前的困難是到達平靜終點的必經途徑,接受世界的惡,但也相信事情終將變好,相信自己今生可以獲得適當的幸福。

這讓我聯想到理財規劃的過程,理財規劃的過程可以幫助人分清楚,什麼是你可能達成的財務目標,什麼又是你不可能達成的財務目標,對可達成的目標,設定步驟,一步一步去改變,對不可能的目標,例如一夜致富,則接受那是無法改變的事。一個好的理財顧問,應該要有智慧分辨,或協助客戶分辨,哪些是客戶可能達成的目標,哪些則應該接受不可能達成的現實。


2010/03/14

嬰兒哭聲對父母的影響

做為一個新手爸爸,嬰兒哭聲是件很值得研究的現象,雖然很清楚新生嬰兒哭聲是沒有社會化的意義,也就是嬰兒哭聲沒有悲哀的意涵,嬰兒哭聲多半不是情緒的表達,而通常是生理的意義,雖然我們感覺音調改變,但是嬰兒應該不知道他是在啜泣,或是哀嚎,嬰兒雖然懂得哭,但是操縱與發音的能力尚未成熟,雖然能發出不同聲音,但是不見得能準確選擇他想發出的哭聲,遑論表達情緒。


但是嬰兒哭聲對父母的情緒影響卻很大,就像視覺的幻境,聽覺也會給我們幻境,成年人的大腦經過長久的發展與訓練,對視覺與聽覺的反應已經是自動化的過程,甚至是無法用自主的腦力來控制的,在視覺上,最明顯的就是3D立體的視覺處理,我們都明知3D電影是投射在平面上的影像,可是當你戴上3D立體眼鏡,沒有人能看到平面的影像,無論在如何用力也看不到平面,我們不自覺的就會被視覺的幻境所控制,而認為眼前是立體的影像。同樣地,對哭聲的反應,我認為也是一樣有這類幻覺。

稱之為幻覺也許太強烈,但是大腦的聽覺突觸神經在處理哭聲時,很可能像視覺一樣,是自動化(非可控制)的過程,哭聲自然而然就會引發情緒,就像我們去參加喪禮時,當悲傷的音樂放出來,家屬的哭聲放出來,我們自然而然就感染到悲悽的情緒,很少人能夠不受聲音影響。這也是為何電影配音與配樂這麼重要,而一般人生總是不像電影那麼戲劇化的原因,當背景音樂一放,相對應的情緒就會被加強。小孩的哭聲也很難用意志力想像為悅耳的音符。

所以醫生護士會告訴我們,讓小孩哭可以增進他的肺活量,讓他哭一下,並不會造成傷害,反而是可能有益的事。這些想法可以改善我們對哭聲的討厭和恐懼,不過其實情緒還是會被激發,適當地輪替,讓父母一人至少可以有一整段時間不用聽到小孩的哭聲,絕對有益父母的心理健康。如果父母心理不健康,對嬰兒反而更糟。讓小孩有獨立的房間,距離父母臥室稍遠,關上門讓哭聲音量聽起來小聲一點,也有幫助。也可以嘗試耳塞,都可以穩定父母(照顧者)的情緒,避免長期哭聲的疲勞轟炸造成心理憂鬱與壓力過大。

2010/03/13

決定資產配置的三原則

在智慧型資產配置書中,William Bernstein認為決定資產配置有三原則,個人應該依據自己的狀況來選擇,因為沒有所謂最佳的資產配置,只有最適合自己的偏好的配置,而在所有自己可能接受的配置之間,我們也沒有能力預測未來哪一個偏好的配置會產生最好的報酬率,也就是你有選擇,但是選擇不可能保證會提高報酬率,選擇會給你的是不同的資產配置特質。


第一個原則是選擇你喜歡的複雜度,用越多種的資產來組合資產配置,不一定能提高報酬率,但是一定會增加複雜度,有人喜歡他的資產配置工作複雜一點,有人喜歡他的工作簡單一點,每增加一種投資資產,就增加許多管理的複雜度,追蹤與再平衡的步驟都會變多。最簡單的組合是本國大型股、本國小型股、外國股票、本國短期債券。中等可以加上外國大型股、外國小型股、新興市場、REIT。更複雜可以加上成長與價值分類、貴金屬股、短期公司債、全球債券。複雜的優點是不論別人在談論什麼,你都會感覺有參與感。我想若你能忍受與眾不同,就可以保持KISS原則。

第二個原則是選擇你希望你的配置比例多接近傳統人士的建議比例,傳統上,最常推薦的比例是本國大型股60%、本國小型股20%、外國股票20%。不論你選擇哪種比例,沒有人可以預測哪一種比例最後在你的投資期限中會產生最高報酬率,因為沒人可預測,但是資產配置的比例選擇若和傳統接近,則會讓你的報酬率波動和市場接近,通常這會讓一般人較容易接受,如果你喜歡別人賺多時你賺少,但是別人賺少時你賺多的感覺,你可以選擇較不傳統(新奇)的比例配置,例如簡單地平均分配資金在各種資產類別中。

第三個原則是選擇你所能承受的風險,也就是決定資產配置中無風險(相對低風險)的短期債券要有多少比例,最積極者可以100%在股票,但是如果像千禧年時,預期未來十年股票實質報酬率偏低,而債券實質報酬率不低的狀況下(當時TIPS的實質報酬率4.1%),他建議最積極75%股票,中庸50%股票,保守30%股票。以台灣來看,則應該要更積極一些,因為近年國內定存利率(或國家短債利率)偏低,幾乎沒有實質報酬率,我個人認為台灣最積極者可以120%在股票。關於風險承受度,股債比率之選擇,我還有其他意見,請參考《投資致富的秘訣-做好資產配置》。

2010/03/12

媽媽難為

旅遊生活頻道周四三點到四點現在播媽咪育兒經與媽媽難為兩個節目,對我很有吸引力,已經連續看了兩周,知道別人,雖然是美國人如何養育他們的小孩,實在很有幫助,雖然節目所提出的問題,不見得和自己一樣,但是光是知道別人也有別人的問題,似乎就是一種解脫,看到媽媽經過建議調整後,通常能得到心理的釋放,不再過度擔憂,也是讓自己稍微放鬆一點的地方。


國內不知道有沒有類似的節目,我覺得如果政府想鼓勵生育,多增加這類型的節目一定有幫助,一方面促進產業發展,一方面讓母親之間相互分享,自然能讓尚未有小孩與將有小孩的母親感到心安與解壓,光是看到別人做得到,就可能會讓人模仿,例如最近這一集,上節目的媽媽幾乎都是多胞胎,每個人都有三個或是將有三個小孩,不用放口號,就可以暗示看節目的媽媽,你也做得到同時養三個孩子,沒有甚麼好怕的,眼前就有人現身說法給你看。這可能也是美國的生育率比我們高的原因。

這一集,三個孩子的媽,經驗談告訴新手多胞胎媽媽的建議是,她應該可以早一點開始使用免持奶瓶來協助自己,她提到約六個月,寶寶吸力較強實就可使用,但是她沒有提早開始,現在回想起來,她覺得應該提早開始訓練,這對多胞胎媽咪會幫助很大。說得我也想去敗個來試試看,雖然我的寶貝離六個月或能坐起來還很遠。


爸媽囧很大 2010-01-13 爸媽想抱孫 小孩為何不想生?

2010/03/11

讀《理性與寬容-暫停執行死刑》王清峰

讀完這篇文章《理性與寬容-暫停執行死刑》,一方面覺得王清峰寫得很好,一方面也感覺我們個人的力量無力改變世界太多,王清峰盡她的能力改變她想改變的東西,但是不見得如此平衡(公平)地處理世界上無數的大問題。理性這個標題下得很好,訴諸理性很對,但事實上,我們讀過太多心理學的近代研究,人類並不理性,理性也不是人類生存最有效的策略,在囚犯的兩難中,我們知道先善意回應,然後以牙還牙才是最能繁衍的策略,以牙還牙是很根深蒂固在各國社會與基因中的觀念(瀰)


理性來說,死刑沒有被執行的這幾年,同時殺害案件數字下降是事實,數字當然是有相關,但是這個問題,我已經談過多遍,相關性不能證明因果關係,殺害案件與重案減少是因為可能犯案者認為死刑不會被執行,所以就覺得不想去犯案嗎?當然反過來,假如執行了死刑,重案減少,也不能證明死刑有嚇阻重案的效果,相關不一定是因果。很可能人類犯案是因為情緒控制問題,情緒高漲的人根本不會去理性考慮刑罰高低,這在許多情緒決策研究中也顯示得很清楚。

我認為暫停執行死刑與廢除死刑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王清峰講到審判的是人而不是神,廢除死刑讓法官可以免於誤判處死又無從挽回的重大遺憾。除此之外,它對社會與國家的好處,其實不多,也不到值得讓我們在國際上感到驕傲的地步,以一個小國來說,在國際社會訴諸高調的人權與道德大旗固然有意義,是外交的重要策略之一,但真正的慈善援外可能在外交效用上,會比廢除死刑有意義,也更值得驕傲。

台灣一年因意外死亡,或因為法治制度僵化,公僕顢頇守法,能伸出援手改善卻沒有,而死亡的人數,和這幾位死刑定讞的人數相較,我願意猜不會它少,當然這些不歸法務部管,也不是司法人注意的事情,但是核實來看人命,何以這些人的命就遠比其它凍死街頭,在危險路段被撞死的人命,被大貨櫃車輾斃,更值得社會菁英人士的生命與時間去改革呢?我認為這是很不平衡地處理人命不可被剝奪這個理念,我們應該花更多時間處理死亡人數更多的車禍事件。

理性來說,我會願意支持廢除死刑,和暫停執行死刑。這是理性人的ㄧ種善意的表達,但是如果我是員警,下一次有警匪槍戰,我絕對會表現出應有的以牙還牙,因為我知道身旁被撂倒的同事,一定會希望我以牙還牙,當場完成徹底隔離罪犯的任務,而不會留到法院上,讓法官難做。如果有人侵門踏戶來欺負我,我也會勇敢的起來自衛以牙還牙,不會留到法院上,讓法官難做,請讓我們合法的擁有自衛槍枝。廢除死刑應該同時開放合法的擁有自衛槍枝。

2010/03/10

建立理財心中之尺

昨天寫到張金鶚老師認為購屋最重要的事是建立心中之尺,因為房地產雖然同時是消費財,也是投資財,但是對百分之七十的人而言,居住才是購屋的主要目的,投資應該只占一小部分,別讓房地產投資客的觀念,過度影響了你的房地產決策,所以你需要建立自己心中之尺,才能免於市場之尺的影響。


讓我聯想到巴菲特也提過一個Inner Score Card的觀念,也就是當他在投資的時候,他最在乎的是自己心中的這個內在計分板,我們怎樣為自己計分,會影響我們的投資決策。這在基金經理人當中看得最清楚,當基金的評比是用每季的績效排名,你就會發現基金經理人很容易去做短線交易,而不顧長期績效,因為每季的排名如果不能搞好,他很可能就要去職,哪有可能堅持為長期績效而犧牲一下短期排名。

張金鶚老師建議建立房地產心中之尺的方式是去回憶與寫下自己的居住經驗,從各種居住經驗,例如學校宿舍、租屋、購屋,來思考對自己最重要的關鍵條件是什麼,照理說,人有百樣,不會每個人的心中之尺偏好都一樣,也因此不該有簡單的建議,最重要的還是你自己住的高興,而不是為了電視上某位房仲的推薦,買了一間可能上漲,但是卻讓你居住品質無法接受的房子。

寫下自己的理財經驗也是一種建立理財心中之尺的好方式,例如你可以從各種花大錢的經驗開始,去思考花大錢消費之後的感受,從歷年的經驗中去抽取出,哪些消費與特質會讓你覺得花費很有價值,能夠得到充分的愉快感。人總是想要知道別人怎樣看自己,想知道別人怎樣看自己的選擇,常常因想得到認同或者只是沒意見,就順從別人的看法,匆匆過完一生卻發現努力的目標,中間許多重大的選擇,居然可能不是自己認真思考過的結果,而感到茫然與無意義。要有幸福感,很重要的是找到自己心中之尺,認真思考重要的問題,做出自己的選擇,所謂追求幸福的理財規劃就是類似這樣的一種過程。

2010/03/09

讀《張金鶚的房產七堂課》

房地產是人生重大支出,好壞差距很大,買得好可能是一輩子最好的決策,買得糟,不但可能生活痛苦,還可能成為屋奴。這本書讓可以一般非投資客,了解到購買房地產的決策的重要性與風險性,就如張金鶚所說的,最重要是建立自己的『心中之尺』,而不要從眾而被市場之尺沖昏了頭。


如果你最在意的是張金鶚對房地產的大膽預測,他預測自2007年第三季開始的房地產價格下跌,將盤整五到七年,也就是二零一二年到二零一四年時,房價才會再次起漲,房價的下跌則將是極為緩慢,因為歷史上台灣房價都是急漲緩跌,漲2~3年,跌5~7年,一次房價周期約7~10年,最近一次高峰在2007年第二季。自從女兒出生,我也開始尋找購買第二屋的地點,我想這個時間也十分適合為女兒準備適合的學區入學。

三大觀察台灣房地產的指標,國泰建設委政大辦理之房地產指數季報,每季第一個月。內政部委政大調查公布住宅需求動向調查。內政部與政大合作每季公布房地產領先、同時、投資、生產指標,及綜合房地產景氣對策信號。較次要的還有消息面的房地產消息統計分析。新屋看建照與使用執照數增減,中古屋看房仲案數量。住宅學報則是學術報告的來源。

房價是否過高,即泡沫化,應以房價租金比,和房價所得比來估算。張金鶚認為台北市30倍的房價租金比為平均值,20為低房價,法拍屋的ㄧ拍底價約為當地行情價。一般人購屋應該以自己的所得為總價的限制,低淨值的人購屋總價遠高於所得,則是過度消費的現象,它認為7倍的房價年所得比為合適的上限。之前《9堂課做自己的財務顧問》的作者則是認為都會區上限在7.5倍,兩者很接近。

2010/03/08

三十年可以產生多大的複利效果呢?

三十年的時間可以產生多大的複利效果呢?依據台灣股市過去的投資報酬率來看,也許可以推測一下未來三十年可能的結果,舉例來說,如果你今年有了一位新生兒,並且為他準備一個投資帳戶,將你預備給他的財產,在這個帳戶中投資於代表台灣大型股的指數股票型基金(台灣五十),會產生哪些可能呢?


用一個相對保守的估計,年化報酬率7%來看,一百萬元投資於台灣五十,如果台灣五十未來三十年產生年化報酬率7%,則這一百萬,最後會變成七百六十一萬元,雖然沒有破千萬,還是一個相當不錯的結果。

如果用一個樂觀的估計,年化報酬率10%來看,一百萬元投資於台灣五十,如果台灣五十未來三十年產生年化報酬率10%,則這一百萬,最後會變成一千七百四十九萬元,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結果。當然如果再考慮通貨膨脹進來,實際的購買力不會像現在的一千七百萬這麼高。

如果用一個很樂觀的估計,年化報酬率13%來看,一百萬元投資於台灣五十,如果台灣五十未來三十年產生年化報酬率13%,則這一百萬,最後會變成三千九百一十一萬元,這是一個極佳的結果。當然發生的可能性,沒有那麼高,除非台灣的生產力,在未來三十年又能再有數次的突飛猛進。

台灣股市歷史報酬率過去在11%到14%之間,隨著基期變大,不易維持高成長,合理預估未來的台灣股市報酬率應該會低於過去的報酬率,7%~10%應該是較為可能的結果,當然如果是做自己的理財預測,可能要先低估預期報酬率,才能保持一些彈性。無論如何,如果三十年後,我還在寫這個部落格,我們到時候就知道是哪個預估比較正確了。

2010/03/07

相信人定勝天是不快樂的原因

一個保持自己心靈平靜的原則是不要去參加同學會,同學會是個很容易引起比較心的場合,比較總是讓人不愉快,因為別人只會讓你看到比你好的地方,而只因為你們曾經讀過同一個班級,就以為你們之間有相似的基礎,他做得到的事,也可能發生在你身上,這種錯誤的推論,會造成不快樂。


某種程度上,現代的國家與法律制度,讓多數人的人權都是生而平等的,每個人都有機會創造財富,或是登上至高的政治權力頂峰,我們這個時代特別推崇白手起家,或是在自己家的車庫裡創業的人物,甚至認為只要你願意付出,任何人都可以像他們一樣成功創業,這種人定勝天,有志者事竟成,或說每個人都能做得到他真的想要的事的信念,也是這個年代充滿憂鬱、不快樂的原因。

當你深信每個人只要努力,一定可以怎樣,雖然是很積極正面的態度,但是這種觀念反向來看,也是在指責這個社會上無法完成他們自己夢想的人,是咎由自取,沒有辦法適應這個社會制度,或是不了解這個時代的金錢觀念的人,被認為是懶惰,不知上進,被騙的人被當作罪犯的幫助犯,因為法官深信如果你願意,你一定不會被騙,所以你要為你的被騙而負責,這其實是很殘酷的。

有信仰的人比較快樂,因為沒有信仰的人,最推崇的就是人定勝天,信仰的人至少相信事情不全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有時候神會給我們一些不幸與挫折,而神在這些事上做功都有其目的,是神在做,而不全是人在做。如果你深信只要你努力,你也可以賺到像華倫巴菲特一樣的財富,那麼你一定也得承認,當你沒做到的時候,這失敗是你自己的責任,這樣思考一定會讓人很不快樂。

理財規劃顧問可以給客戶的ㄧ個快樂來源,其實在於告訴客戶,他的某些夢想,他以為他做得到的事情,其實是不可能的事,或是客觀上很不容易達成的目標。是的,告訴你某些目標是辦不到的,反何會是你快樂的基礎。因為你不再認為達不到夢想是你的責任,而是專業顧問也認為不可能的事,所以過錯不再是你要承擔,反而降低目標之後,萬一你幸運地超過目標,你會感覺更快樂。顧問幫助客戶幸福的秘訣,就是要降低客戶對自己的期望,建立真正屬於客戶自己,而且可能達成的目標。

延伸閱讀:Alain de Botton: A kinder, gentler philosophy of success

2010/03/06

孩子是資產還是負債?(Are Babies Asset or Liability)

通常我們將自己擁有且可以賣出換得金錢的東西稱為資產,將自己承諾將付給別人金錢的約定稱為負債,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清崎則稱能夠幫擁有者帶進收入的東西才是資產,而只能為擁有者帶來費用的東西,即使有價值,可以賣出換得金錢,其實也是一種負債,清崎是用目前可產生的現金流來決定所擁有的是資產或負債。


也許我們可以說,傳統的資產,指的是有價值的東西,而其中能產生像清崎重視的現金流的,是好的資產,而目前無法產生正現金流,反而持續有費用的是壞的資產。而債務也可以分為能促進當前現金流的好債,或是不能帶進現金流的壞債,例如買跑車的貸款就是壞債,而學習賺錢技能的貸款可以是好債。

而且在通貨膨脹確定的時代,例如現在沒有金本位幾乎可以濫印鈔票的美國,貶值的鈔票意謂著儲蓄者的購買力會大幅輸給擁有許多好債的債務人,一個貸款購買商業房地產,且能成功用租金支付貸款後產生正現金流的資本家,會更比無債務的人,更受惠於貶值的鈔票,因為他需要還的債務實質上越來越少,債務期間越長,受益越高。

孩子是資產還是負債呢?除了少數不合法的黑市,孩子應該是沒有可變現價值的,以這個定義來看,孩子應該不是資產。但是我們可說孩子是負債嗎?父母需扶養子女是各國法律的要求,從金錢角度來看似乎是負債,我國也規定子女有扶養父母的義務,所以以金錢關係來看,這還是一個相互綁住的負債,孩子既是父母的資產,父母也是孩子的負債,但是兩者在對方的角度都是不可變現的資產。

用錢的角度來看孩子,似乎是很愚蠢的,因為孩子所能給父母的體驗和感受,是用金錢無法購買的情感,親情不可能買到,也因此不該用價格去衡量,因為沒有市場可以交易,親情自己有自己衡量的單位,它的單位絕不是貨幣,也不是通貨膨脹所能影響的,發生在貨幣世界裡的儲蓄者與舉債者的財富重分配,並不存在家庭之中,這是免於通貨膨脹影響之外的最佳投資。當你投資親情去撫養孩子的時候,你在創造一個未來可以給予你無限親情回饋可能的資產,它和金錢是兩個世界。

2010/03/05

為新生兒開設證券交易帳戶

一波三折,為了替長女開設(未成年)證券交易帳戶,接連兩天,我跑了三趟才完成,真是麻煩。如果你將來要做這件事,記得備齊以下的東西再出發。


一開始我以為只要我自己去就可以辦,沒想到為新生兒(未成年)開設帳戶,需要父母雙方的同意,而不是一個人就可以,所以第一次去,就只能拿表單回來,表單勾滿需要未親自出席一方親自簽名的地方,還要帶父母的身分證、與健保卡和印章,以及含子女的戶口名簿、健保卡。否則就是父母都同時出發。

由於女兒還沒有去打預防針,也還沒有在公司登記健保眷屬加保,所以還沒領到健保卡,我以為沒有請領到健保卡係正當的理由,結果帶去了父母簽名的表單,也去為她刻了印章,卻還是因為銀行規定,要有未成年孩子雙證件才能開戶,而卡住。

突然想到前幾天(周二)去戶政報戶口時,戶政人員說一、三、五衛生所的人會在戶政協助辦理台北市兒童醫療補助證,上次沒辦到,如果今天去辦,也許還可以用補助證來當作雙證件,因為銀行要證件上有身分證字號,而除了戶口名簿、健保卡外,寶寶手冊上並不會有身分證字號。

終於一波三折後,為長女領到她這輩子第一個銀行帳戶與證券交易帳戶。

買:新生兒父母手冊-0 ~ 12個月寶寶的學習發展與健康照顧

2010/03/04

寶滬深、恆中國、恆香港之外的選擇A50ETF複委託

繼ETF跨境上市之後,台灣政府正式開放國內券商可以接受台灣投資人複委託購買在香港上市投資於中國大陸股市的指數股票型基金(ETF),過去國內券商被禁止,讓想要投資的投資人需要到香港開戶,政策的開放,讓國內券商複委託市場有了一個新市場,我不知道會有多大,但是比照寶滬深、恆中國、恆香港去上市的熱銷,應該絕對是有利潤的市場。


香港上市的ETF遠比台灣多,但是若以中國市場為標的,也就是受這次開放影響最大的部分,應該就是追蹤大陸A股的ETF,這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也是歷史最久的,應該就是A50這支,全名為iShares FTSE/Xinhua A50 China Trkr (ETF) (Public, HKG:2823) ,中文為(安碩A50中國),它也是交易量最大的ㄧ支。

安碩新華富時A50中國指數ETF(HKG:2823)的架構和寶滬深所對應的(HKG:2827)使用AXP類似,使用CAAP來間接投資A股,並非直接擁有A股,也不能以實物申購贖回的方式換回A股,而是CAAP,存置費每年0.3%,交易佣金0.3%,0.1%印花稅,這導致市值與淨值可能存在價差,因為能參與套利交易的人可能受限,需要仰賴較高的市場交易量,才能維持較低的價差,也有較高的發行人費用率。

安碩A50中國年度經理費0.99%,估總費用率1.39%,和滬深300的2827相同的高。2004/11/15日成立,自成立以來到2010/2/28股息再投資,年化報酬率為23.6%,指數則為24.4%,追蹤差距1.03%,差距不算小,應該就是高收費的結果。基準指數為 FTSE/Xinhua A50 China Index,該基準指數是總回報指數(報酬指數),和台灣五十指數不同(台灣五十另外有一個報酬指數)。持股60%為金融業。最大為中國平安(7.8%)、其次為招商銀行(6.7%)。不過50檔比300檔管理應該會較為容易。

延伸閱讀:2823基金章程

2010/03/03

反對Babywise與PDF的資訊

如果搜尋英文的網頁,你會發現Babywise與PDF(Parent Directed Feeding)在美國是十分爭議的話題,大力鼓催Babywise與PDF的人,主要是基督徒,因為主要作者是一位牧師,他將這個養育的方式融合許多基督教的觀念,變得遵循它是件很神聖的事,但是也讓人覺得如果反對它,照他的意思就是違背基督教的教義,也因此,美國的基督徒中也有反對的聲音,我認為看這個方式時,可以完全忽略這位作者有關宗教的理念,硬把養育嬰兒的方式和宗教結合,實在沒有必要。


另外反對Babywise與PDF的人來自正統的小兒科與醫學體系,他們主要的論點是在實務上,發現使用PDF方式的父母和嬰兒生長遲緩與脫水等症狀,有相關性。這其實很容易反駁,在相關性的謬誤中,我們已經知道相關性不代表因果關係,即便有統計數字顯示使用PDF的人和嬰兒生長遲緩的人相關,不代表使用PDF容易或會造成生長遲緩,他們就只是相關而已。有許多因素可能產生生長遲緩的症狀,但是PDF可能是被過度注意,可能更重要的因素是父母社經地位低,工作繁忙,營養不足等等。低社經地位的父母如果盲目施行嚴格的PDF,沒有能保持理智判斷嬰兒有無吃飽,當然可能造成生長遲緩的症狀。

另外一個常見的問題是離乳或是退奶,美國母乳協會的人尤其反對PDF,因為他們主張促進母乳的最佳方式是依照嬰兒的需求來餵奶,多餵,不要考慮間隔與頻率,晚上更要多餵,最好抱到床上邊睡邊餵,而PDF的間隔規律,的確有能造成發奶較慢,甚至奶量太少,也沒有考慮到每位母親的不同,有些人儲奶量較少,需要較為頻繁(大於一天八次),才能餵飽嬰兒,要維持PDF的間隔規律,當奶量不足時,勢必要藉由配方奶來補足,而一旦開始用配方奶,它的方便性(可由父親協助)往往讓母親較容易就放棄餵母奶了。我認為母乳協會認為母乳優於配方奶當然沒錯,但是Babywise與PDF認為不需要無限上綱地非要全母乳也有道理,畢竟,養育除了母乳外還有更重要的事,如果為了全母乳而導致母親憂鬱與失控,也不合理,PDF認為培養孩子自己躺在床上睡著的能力,比孩子用哭來要求父母安慰的能力重要。

總結我的看法,不需要用宗教與聖靈的角度來看這個養育策略,要注意孩子的生理健康,盡量餵母乳,但是不要無限上綱,畢竟每個母親體質都不一樣,不要認為一定非得要辦到不可,保持彈性。

2010/03/02

鼓勵生育

從過去的家庭計畫,兩個孩子恰恰好,一個孩子不嫌少,即將邁入老年化社會的台灣,出生率1.2已經低到發出嚴重警訊,適婚年齡男女單身主義,已婚男女選擇放棄生育,或是錯過最後機會,目前台灣國民健康局的宣傳主軸是,攜手孕育台灣新未來,我是感覺調性太過軟弱,應該來句,三個孩子比較好,四個孩子真正好,俗又有力。


年輕時不想生育,很可能是過去家庭計畫的宣導做太好,人人都有個偏見,帶小孩很累,小孩愛哭很吵,養育小孩長大要花掉很多錢,而且養兒已經不再能防老之類的印象,導致年輕夫妻以事業和成就為先,放棄在有最適合生育的體力的時機懷孕生子,而進步方便的避孕與衛生習慣,更讓意外越來越少發生。

健康局的宣傳,攜手孕育台灣新未來,內容包含孩子是生命最純淨的喜悅,孩子是未來,孩子是希望,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樂章,老年化與少子化可能造成經濟衰退,女性因為投入、享受工作造成婚姻延後,將自己推向生育的極限,事實是超過三十五歲後,懷孕率下降,流產率上升,人工生殖也沒有想像中的容易,建議三十歲以前生第一胎。獨身子女問題多,給孩子添個伴,幫助孩子培養人際互動之能力。工作或生育,人生保持彈性,樂趣才能加倍。先生育再追求事業目標。兩人世界的激情會消退,錯失生育年齡則後悔莫及。現代爸爸投入育兒工作,開啟心靈成長之路,從孩子身上,領越更多人生智慧,統計上,有子女的已婚男子幸福感最高。先成家,後立業,幸福感加倍。

近年因應出生率偏低,政府推動育嬰假,要避免讓工作與生育衝突。托育資源與補助則是下一個應該大力推動的部分,如果能讓托育服務品質與方便性提高,費用由政府補助,將更能掃除多數人放棄生育的阻礙。

我個人能分享的感受,則是來自觀察周遭的朋友,不少人錯過了生育的機會,雖然因此人生累積了比一般人多的金錢,可以參加比別人多的環球旅遊,房子也比別人大,能投注許多心力在社交、公益或興趣上,但似乎都可以感受到他們對沒有小孩這件事的遺憾,畢竟金錢能買的東西,只是人家願意賣的才有得買,親情這檔事,還真的沒得買,也不需要你付不出的那種錢,不同支出有不同的養法,親情不因預算高低而有濃淡之別。而養育這件事,以新生兒這個階段來看,如果能參考PDF的養育方式,其實真的不算太難,新生兒約6到8週就能有穩定的生活週期,很容易預測,絕不像一般人說的晚上要起床餵兩、三次,或是根本不用睡。

2010/03/01

華倫巴菲特的波克夏淨值成長率2009年低於S&P500重要嗎?

華倫巴菲特的波克夏淨值成長率2009年低於S&P500重要嗎?我認為沒有想像中重要,而且以這點來證明巴菲特已經退步,沒有辦法長期每年都高於S&P500,因為越來越多年,波克夏的淨值成長率出現無法勝過市場標竿的狀況,我認為這是因為S&P500波動過大的因素,而非巴菲特的投資策略失效。


以2009年來看,波克夏的淨值成長率19.8%,落後S&P500含息的26.5%的成長率,但是S&P500高報酬率來自於前一年,也就是2008年虧損37%的大跌,相對的波克夏由於在2008年沒有巨幅淨值下降,而是微跌9.6%,自然次年的反彈較小,這兩年個別來看,好像波克夏擊敗市場的機率只有50%,實則是由於投資策略的不同,而造成的報酬率分佈現象,不足作為波克夏無力持續擊敗市場的反證。

兩年合起來看,S&P500的累計報酬率為(1-37%)*(1+26.5%)=79.695%,兩年虧損20.305%。相反的,波克夏的淨值成長率兩年累積為(1-9.6%)*(1+19.8%)=108.2992%,兩年合計優於標竿28.6042%,年化為差距為13.4%,這差距還比1925~2009的平均累計報酬率差距11.0%還要高出2.4%,這兩年的績效其實是領先S&P500比平均更多而不是更少。當然13.4%是低於長期的20.3%,但是這是因為整個股票市場報酬率偏低,但是他超越市場的程度,並沒有下降。

快訊 好驕傲

為女兒Esther感到好驕傲,她今天第一次睡過夜了,從凌晨到七點都沒有餓哭醒來,雖然有幾次小聲的反應,重新綁好包巾,她就再次入睡了。她真棒,好開心。
關於作者:認證理財顧問黃柏仁,致力於上班族之理財規劃服務,按這裡到上班族投資理財部落格閱讀更多文章
網路轉載規定 任何實體出版轉載需事先取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