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CFP證照的理財顧問,都熟練一套理財規劃流程,從收集資料,到整理財務報表,釐清理財目標,到提供建議方案,說明並調整方案,到持續執行與複查。但是這個流程中的細節,則每位顧問卻可能大不相同,基於每位顧問不同的背景,對於諸如緊急預備金、證券投資、保險、子女教育準備、購屋抉擇判斷、退休規劃、稅務與家族資產規劃,每位顧問的準則可能不相同。
由於這個世界上,並沒有標準答案,一個人的財務規劃也不是只存在唯一的最佳化方案,很多方案與選擇都可以有相當不錯的結果,而且其實結果是不確定性很高的,百樣的投資理財顧問,正好是對上百樣的客戶理財需求,困難的問題是如何讓兩方適切地配對。一位態度積極的客戶,應該要搭配同樣資產管理態度積極的顧問呢?還是已經經過多次空頭洗禮,投資態度保守謹慎的資深顧問呢?我也沒有答案,是客戶的選擇。
這種搭配通常需要靠客戶的推薦,也就是讓現有客戶從他的朋友中,去轉介他認為可能會和這位理財顧問搭配得好的人來推薦。或者是理財顧問必須自己分析出和自己最搭配的客群,然後主動出擊。散彈打鳥式的廣告可能很沒效益。
例如一般年輕客戶規劃計劃中的核心問題,如何制定一個可長期執行的投資策略,這在不同理財顧問之間會有很大的差異,例如同時是證券分析師的理財顧問,在這個議題上多半態度比較積極,他會認為每月去分析比較證券是有意義的行為,因為這樣才能獲取最佳的結果。但是很多其他的理財顧問,則不見得認為取得最佳的報酬率是客戶的目標,他們可能更強調長期地定時定額投資,可以讓人獲得最低程度的報酬率,只要夠長期堅持,即便在去年最糟的金融海嘯,長期報酬率都還為正,最重要的是堅持下去,和選擇值得堅持下去的標的,就能讓客戶的人生最後達成不是最差的目標。你是希望追求最好,還是希望避免最糟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