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退休的定義是可以不需要賺錢,光倚靠儲蓄就能生活。以25歲開始工作來看,若65歲退休,活到85歲,則儲蓄率應該為33%,也就現在的需求與未來的需求之間的比重該是二比ㄧ。如果希望55歲退休,則儲蓄率應該為50%。10%的儲蓄率則表示最後六年,七十九歲到八十五歲,才是真的不需工作的歲月。以上沒有考慮很多個人的狀況,例如繼承遺產,子女孝養,企業退休金等等,但是儲蓄率的比喻還是很值得參考。
台灣主計處的資料顯示,台灣人民的家戶所得(稅前)儲蓄率,從八十三年的24.7%,到九十七年為18.9%,儲蓄率還不算很低。但是若以九十七年加或年所得五等分來看,第五等分所得最高的家庭,可支配(稅後)所得183萬,儲蓄率36.9%,第一等分所得最低的家庭,所得30萬,透支而無法儲蓄。如果你的所得是第五等分,但是支出是在第四等分,則儲蓄率就會高達53.7%。提高出儲蓄率的方式,就是支出要接近下一個所得等分族群的家庭。
儲蓄最大的困難是如何安全地將儲蓄保留到未來,而不損失其現在的效用,也就是不喪失購買力。而貨幣發行量大增造成的通貨膨脹,就是儲蓄的大敵,當世界貨幣發行量的增加幅度大於貨物供給量的增加幅度,需求大於供給,就會造成物價上漲,貨幣購買力下降。
儲蓄的最大機會是你有可能藉由投資或投機,而讓你的儲蓄創造出比現在的購買力更多的未來購買力。你可以將儲蓄投資於具有生產力的事業,成為部分的事業主,讓將來的事業員工生產力為你服務。或者可以將儲蓄投機於將來供給有限需求增加的物品,例如土地、黃金、藝術品,利用需求與供給之間的浮動,從無知的人手中獲利,增加購買力。
2 則留言:
我想請問儲蓄率的定義為何呢
是存的錢除薪水
或是存的錢除以生活費呢
簡單一點說,
是存的錢除所得,
如果所得只有薪水,
那就除以薪水。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