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04

元月效應!是迷信?還是科學?

最近只要財經新聞看的夠多的朋友,應該都會聽到「元月效應」這個名詞,電視傳播界與新聞界幾乎已經將這個現像當成先知的預言一樣到處傳播,好像深恐大家沒聽過似的。我想不用解釋「元月效應」是什麼?倒是「元月效應」是迷信?還是科學?值得探討。


首先來看迷信與科學的區別,所謂科學,通常是先做嚴謹的觀察,從觀察中發現規律做出假說,依據假說作邏輯化的推理,然後大量檢驗之後的推理,以確認假說的正確性,如果多方檢驗都正確,假說才成為定理,直到後代發現推翻該假說的實例,於是再回頭重新觀察這些發生例外的實例,重新調整假說,再做邏輯推理與驗證,不斷重複這個循環。這樣的行為我們就稱之為「科學」。

「迷信」的行為則完全不同,迷信的行為通常毫無理由與根據地,將兩件事情串連在一起,兩件事之間的關連可能也是來自觀察,不過通常觀察的範圍很小,或是只限於自我的經驗,也沒有任何邏輯推理的過程,更無所謂多方驗證,由於沒有嚴謹的邏輯推理,反而更難將之駁倒,即使出現例外或是不合邏輯的現象,當事人還是深信不疑,甚至連平常很「科學」的人在遭遇自身相關且風險很大的時候,也往往會屈服於『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迷信」。

我認為「元月效應」跟「十三號星期五不吉利」是同樣等級的「迷信」。即便是科學家或理性的投資人,都難免會陷入的不理性陷阱。實際上,十三號星期五和一年其他365天並沒有什麼不同。元月和其他十一個月也沒有什麼不同,即使真的有什麼不同的項目,要不被認定為「迷信」,重要的是要有足夠的大量觀察,還要有邏輯的推演,何以元月這個時間,會和上漲的效應之間關連起來,中間有哪些邏輯合理的推演步驟,是不是每一步的推演都合理,而且是否都沒有反例,或者每個反例都有同樣合理地調整了元月這個時間的假說,並被反覆的驗證成功,才可能被認定為「科學」。

在各國其實都有人解釋「元月效應」可能的假說與邏輯推演,美國由於有資本利得稅,一個假說是,投資人會在十二月賣出虧損的部位,認列虧損節稅,然後在元月買進,造成元月上漲。還有其他的假說是,投資人會在領到年終獎金後,在元月買進,造成元月上漲。或者假說,元月份各家公司都會發布樂觀的展望,由於財務報表都尚未發布,所以無從檢驗該年的實況,導致市場樂觀,較容易上漲。但是在這些假說都沒有被嚴謹的檢驗之下,只能當作茶餘飯後的話題,談不上「科學」。

2 則留言:

Ray 提到...

這是個很有趣的topic,不知PJ兄覺得統計是迷信還是科學?

Pojen Huang 提到...

我認為統計是一種科學研究的工具,本質上是比較科學的,但是使用統計數字的人,有些是不但沒有科學精神而且是十分迷信的。

關於作者:認證理財顧問黃柏仁,致力於上班族之理財規劃服務,按這裡到上班族投資理財部落格閱讀更多文章
網路轉載規定 任何實體出版轉載需事先取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