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01

讀《Whatever it takes》

這本書介紹Geoffrey Canada在哈林區的努力,希望能將貧窮區的小孩也教育成大學生,成為對社會有用的資源。他的策略,是從小開始,不斷的加速,以便小孩能掙脫社區向下的吸引力。

他更高的夢想是小孩的改變,能反過來感染社區。他從Baby Colleage開始,給與將生小孩的父母9周的育兒教育,然後是幼稚園與學前教育,他同時發動成立私立中學,之後是小學,希望形成一個不間斷直升的教育,從出生前給父母教育,到高中,他認為這樣應該可以穩定住小孩未來的成就。

從基因的角度來說,貧窮區的小孩不會比一般中產階級的小孩資質差,但是父母注意教育的程度卻差很多,中產階級父母熱烈注意最新的教育研究,而貧窮區的父母卻完全不知道,世界已經發現很多教養孩子的成功方法。給予的語言、閱讀和多元刺激也不夠。

KIPP的中學教育經營理念似乎也影響Canada不少,雖然他認為KIPP沒有收很多更困難的小孩,而是借要求父母而將某些小孩篩選掉。但是KIPP的兩大原則似乎有被Canada吸收,一是用功(Work Hard),二是守規矩(Be Nice)。

沒有留言:

關於作者:認證理財顧問黃柏仁,致力於上班族之理財規劃服務,按這裡到上班族投資理財部落格閱讀更多文章
網路轉載規定 任何實體出版轉載需事先取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