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30

BLOG轉換網址

這是使用BLOGGER的FTP功能的最後一篇文章了。因為GOOGLE買下BLOGGER後,經過多年,終於決定停止支援FTP功能,FTP的功能,讓我在BLOGGER還不支援個人網址的時候,能夠將部落格文章傳到我自己的網路空間,並顯示在個人的網址上。

當初選擇部落格系統的時候,最喜歡BLOGGER的原因就是可以使用FTP到個人網址,不只是因為個人網址十分重要,也因為FTP複製一份網頁到自己租的空間,也是一種備份機制,讓我能更安全地掌握自己創作的資料。

當BLOGGER提出CUSTOM DOMAIN的功能時,我就有感覺,有一天FTP的功能可能會不再支援,現在,最後期限終於到了,再見了BLOGGER FTP功能。從五月起,部落格網址會在http://blog.pjhuang.net

2010/04/29

長庚醫師的爆料

今天有新聞,長庚醫師爆料醫院多扣他健保費,結果醫院出來說明,原來是雇傭制與合夥制的區分他自己搞不清楚,不過既然他搞不清楚,似乎也顯示,他比較像是一位受雇者,而比較不像合夥制的駐診醫師,但是醫院還是將所有醫師都當作合夥制的駐診醫師。也許醫院該讓醫師自己選擇要當哪一種。對薪資低的醫師,雇傭制似乎較為合理,對高薪的醫師,則當作合夥人,可以執行業務所得申報,會比薪資所得申報較為有利。因為以200萬的收入來看,如果當執行業務收入,還可以再扣一定比例的成本,才是執行業務所得。


若是薪資收入,則全額都是薪資所得,只有10萬4千的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對年薪100萬的人,等於扣除10.4%,對於年薪200萬的人則等於只扣了5.2%。反之,年薪50萬的人,等於扣除20.8的成本。定額的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其實是對高薪者不利的成本扣除公式。其實,受雇者去賺取薪資當然也是有成本的,而且收入越高,也很可能成本越高,反向地,收入越高,可扣除比率越低,當然是不如執行業務收入可以定額扣除成本要好。保險業務員,也是類似,經過多年爭取,最近幾年才開始讓承攬制的保險公司業務員,可以採用執行業務方式申報,允許扣除成本。

應該讓薪資所得也能同樣選擇採定額扣除額或一定比例扣除成本,才比較合理。

延伸:
作為一名長庚醫師的無奈(劉競明)

不好的示範(黃達夫)

2010/04/28

理財規劃的重要

你快樂嗎?你幸福嗎?為什麼談理財規劃,要問這個問題呢?因為追求幸福,是理財規劃的目的,如果所有財務目標都達成後,還是得不到幸福,不能快樂,那麼這個理財規劃就不算成功。


理財規劃中,最重要的是設定目標,就像我們在公司中,每一季都要設定業務目標一樣,設定目標之後,所有的業務才有判斷的依據。或者,像我們在寫程式的時候,也要先設定最後產品的目標功能,和預計完成的日期,然後,我們在分析或撰寫時,如果需要取捨,才有判斷的標準。

凡是不做計劃的人,就是計畫要失敗的人。理財規劃就是在財務面上做好計劃,以便達成目標。雖然在工作上,我們知道工作計畫的重要,但很多人在關於自己的財務問題上,卻常常沒有去做計劃,而讓自己,懵懵懂懂,隨波逐流。在理財問題上,光靠直覺碰運氣,絕對是不夠好的。

你要靠的是,充分理解利弊得失後,做出選擇。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選擇自然不同,在自由社會中,沒有最完美的選擇,而是充分理解利弊得失後,每個人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理財規劃則是協助你充分理解利弊得失與做出選擇的一套方式。

2010/04/27

內部報酬率

在財務界的各種計算中,不論是哪一種金融產品,內部報酬率是很重要的一個數字與觀念,它在不同的地方,也被用不同的名詞來稱呼,例如年化報酬率、到期殖利率,但是仔細來看,這幾個名詞的觀念都很接近,而內部報酬率是比較涵蓋範圍較廣泛的定義,都是從貨幣的時間價值,也就是折現的概念所衍生出來的觀念。

2010/04/26

讀『自由社會與自由政府』

也許是因為我從沒讀過政治思想史,彼得杜拉克在《工業人的未來》書中這一篇『自由社會與自由政府』,讓我感覺茅塞頓開,他講的雖是政治與社會上的自由,我想在財務上的自由與家庭中的自由,也未嘗不可拿來類比。他說,自由不是隨便你做什麼,自由是要負責任的選擇,自由不是好玩的,而是神加諸人最大的負擔(注)。沒有決定與責任,就沒有自由可言。


ㄧ旦你假定人有可能完美,或可能極度理性,則會導致極權主義,因為完美的人,絕對正確的人,既然比較接近真理,任何反對他的人都是邪惡或違背真理。而多數決的民主政府,少數服從多數,其實也是一種獨裁、暴力與不自由的原則,不過相對其他的少數統治的政體,多數決是加諸統治者最大的限制,多數決的民主政府最有可能成為自由政府(為自己的決定負責的政府),與自由對立的,不是統治者的人數,而是宣稱完美。

為了避免政府獨裁,政府必須受到其他競爭性原則的限制。中世紀的自由是由皇權與教會制衡。十九世紀的政治與社會領域,則分別是由多數決給予政府正當性,社會則由私有財產制統治,財產權讓多數權受到限制,避免政府淪為多數極權,多數決也監控財產權,避免成為財閥政權。權力唯有彼此競爭,分為政治組職與社會組織,不是單一組織,才可能有自由社會與自由政府。

這種讓多數決與私有財產權競合的概念,很像之前演化穩定策略ESS(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 中的鴿派與鷹派兩種社群的穩定策略。關於多數決是加諸統治者最大的限制這點,我們台灣人應該在陳水扁這兩任總統任內,很清楚的看到這個限制的力量,它成功避免了陳水扁政府成為徹底的極權與獨裁,因為陳水扁以為自己是台獨最完美的代表,覺得自己絕對正確,因而逐漸步上集權之路。民主制度的基礎,就是要相信沒有人可以是完美的,多數決是為了給予限制,而不是賦予獨裁的權力基礎。


注:原文沒有神這個字,但是在後面幾段有說到,自由的基礎是基督教對人性本質的概念。

2010/04/25

重大財務決定(結婚)

結婚讓兩人產生生命共同體的關係,除了婚禮與蜜月旅行,新婚夫婦更需要的是財務計畫的整合,彼此溝通財務目標,以及優先順序,將來財務如何管理,整合之前討論過的資產、負債、淨值、收入、支出、預算、保險等等的資訊。建立一個家庭溝通財務決策的機制,至少每年一次,當然越常溝通會越好,彼此確認家庭的財務狀況,重要帳戶與文件的擺放位置,以及眼前最重要的改善步驟。


我國目前的法定財產制,將財產分為「婚前財產」和「婚後財產」,「婚前財產」在婚後分到的利息租金,視為「婚後財產」,不能證明婚前、婚後者,推定為婚後。婚後財產才是剩餘財產分配權的計算基礎。夫妻財產各別所有,無法證明何人所有時,推定共有。夫妻一方無收入者,則可以和對方約定一定金額的自由處分金。剩餘財產分配權如有不利,例如一方好吃懶做,可以請求法院調整。一方有債務,另一方名下的財產不會被拍賣,但是如果你做背書或保證就不一樣,保證責任不會因為離婚消失。

如果需要藏私房錢則顯示兩人信任上有了問題,應該多溝通支出的價值觀,一筆錢該不該花,最理想是能在充分溝通後得到共識,否則至少是各自可以自由處分自己的財產,若是一方需要全部上繳收入,然後另一方再想辦法藏私房錢,以逃避財務控制,實在是有點像不信任的開始。

2010/04/24

原始宗教到馴化宗教

看到新聞裏轉播著台灣著名的民間信仰的大型繞境活動發生暴力事件,不僅讓人聯想到Daniel Dennett有名的Breaking the Spell的觀念,某些文化觀念,不見得真的對它的信仰者,ㄧ定能有甚麼好處,就像生物界裏的寄生者與宿主間的關係,有時候寄生者對宿主有利,但是也不乏寄生者會造成宿主死亡的範例,他最常用的例子,就是某種螞蟻被寄生蟲入侵之後,寄生蟲會使螞蟻不斷爬到草頂,這對螞蟻一點好處都沒有,只是因為寄生蟲需要被牛或羊吃進肚子,以便完成他的生命循環繼續繁衍。文化觀念與人的關係,也有可能像寄生蟲與螞蟻之間一樣,人ㄧ旦感染了錯誤的文化觀念,就可能做出自殘與不受控的暴力行為。


他認為原始宗教來自於高等動物的未知對象偵測機制(Agent Detect),舉例來說,一條狗,如果在牠的領域中發現聲響,牠會咆哮,就像在說,是誰?你要幹甚麼?這種假設某個敵人存在的生物機制,就是原始宗教的來源,各種自然現象,都可能因為這個機制,而被認為是一種神靈,這個假定的、看不見的觀念,反覆在個人或同伴之間被思考與被討論,一代一代往下傳,就形成了原始宗教。

人類進入大規模群居的生活型態之後,某些原始宗教在群居的社會發生特殊的效用,當人群無法做出決定的時候,例如久旱不雨,將決定交給一個看不見的神靈或祖先的靈魂,不論是經由儀式或是占卜,至少都是比無法決定要來得好,於是宗教逐漸被社群所採用。這時侯發生的事,就像野生的動植物被人類採用後馴化一樣,某些宗教比較容易馴化,受酋族領導人利用,某些則不易馴化,繼續留在原始部落中,目前在人類大型社會中存在的現代化宗教組織,則是宗教文化觀念經過演化後的最適應者。要記得的是最適應、最能複製、最能盤據在人的腦中的觀念,不一定對人類的生存最有益,也可能有害。

就像野生的牛,被馴化成乳牛,野山羊被馴化成綿羊,對綿羊而言,他是將安全與覓食的工作都外包給了牧羊人,對宗教而言,牧羊人就是宗教的領袖,信徒將解釋未知的工作外包給了宗教的領袖,宗教的領袖就像牧羊人挑選毛最多最好的品種來繁衍,經過幾代之後,才調養出最符合牧羊人利益的綿羊品種,同樣地,當宗教的牧者,在調整宗教時,也有可能調整的目的與理由是增進牧者的利益,而非信者的利益。

當代最適宗教的特色是,他們都有ㄧ種相信"相信神存在"的觀念(Believe "Belief In God"),不是單純相信神存在的事實,而是它們要求信徒,相信"神存在"的觀念,是一件很好的事,不但對你很好,對別人好,對社會更很好,如果相信"神存在"的觀念,你應該要去上教堂、奉獻給組織、去傳教,因為你相信"相信神存在"的觀念,就必需做這些事。很少最適宗教的信徒,相信神存在,但是認為有"相信神存在"的觀念很不好,很可怕,不該傳播給別人,這樣的宗教顯然不容易生存。

很可能有不少人,其實不相信神存在,但是卻是相信"神存在"的觀念,是一件很好事,至少對他的事業有好處。試問你自己,你真的相信,每位經過民主選舉,票選出來的立法委員、總統,真的相信神、鬼、媽祖存在,他們死後會被審判嗎?可是每次選舉,你都會看到他們信誓旦旦在各種廟宇中拈香,在教會中唱詩歌禱告,他們很可能也都是不相信神真的存在,但是很願意相信"相信神存在"的觀念,對他有很大的好處,他可不想得罪有投票權的信徒。

2010/04/23

重大財務決定(子女)

講到子女,我自己剛剛成為父親,你是否覺得,比你的鄰居擁有更多的子女與孫子女,是你人生最重要的目標?即使金錢完全不是問題,應該也很少人以此為終極目標吧!


生育最多的下一代,讓自己的基因能散佈到最多最廣的地方,盡量繁衍自己的血統,不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最大夢想。這可能是人類與其他動植物最大的不同之處,生存與繁衍是ㄧ般動植物唯一的目標,只有人類不同,因為我們有複雜的大腦,而大腦可以學習文化與觀念,讓我們有能力超越單純的繁衍目標,而能為自己設定有意義的目標,甚至願意為了這個目標,犧牲自己生理上血統的繁衍機會,只要有意義的目標的觀念能被未來更多人了解與實踐。為了自由、民主、博愛、法治、愛國心,近代歷史上有多少人類,已經為這些觀念而犧牲自己的基因。

生養子女成了一個自由的選擇,這自由的選擇,附帶著養育的責任。同時也是個重要的快樂來源,雖然它不是最大的或唯一的快樂來源,它倒很肯定一個無可取代,獨一無二的經驗,放棄體驗生養子女,就像放棄一個難得的機會。

也許是基因中的為了促進我們去照顧自己的嬰兒,當你看到自己的嬰兒時,那種自然而然的喜愛、高興,是這麼的自然而沒有困難,你就是會覺得自己的孩子真可愛,我想這應該是演化的功勞,凡是不可愛的嬰兒,應該很容易就會被疏於照顧,以致最後能存活的基因,應該都是會讓人覺得可愛的。養育下一代的快樂,有許多是這種原始且自然而然的快樂,得來絲毫不費氣力與金錢。不論身分地位,不論財富多寡,人都能享受同等的天倫之樂。

其次,有能力去愛人是一種快樂的泉源,要能讓我們奉獻出無私的愛,子女可以說是最輕易的對象,即使是做不到愛鄰如己的人,對自己的子女,也常常能做出極大的犧牲,這種無條件的先愛自己的子女,也是不論財富,人人都能享受的,錢的多寡,和愛的深淺並不相關。也因此,父母與子女的那種親密溫馨的感情,那種無法否認的確定關係,也是十分難在其他人際關係中獲得的溫馨感與安全感。

最後,在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中,父母擔任監護與代理的責任,那種確定的權力感,從最小的時候,你可以決定是否要餵母奶,要分房睡還是一起睡,要哭就餵,還是每三小時為一次,都是親生父母特有的責任與權力。長大後,你也是可以決定幾點回家,如何分擔家庭工作,怎樣發給零用錢等等的家規。這種確定的權力感,也是不容易在其他人際關係中獲得。

生養小孩雖然有很多責任與挑戰,但是,不論你是否是百萬富翁,你都有可能會得到以上這些幸福。事實上,錢越多,也不表示你就更容易獲得這些快樂。

2010/04/22

讀 《工業人的未來》

前些日子讀《貨幣戰爭》的時候,總覺得作者的陰謀論想法太過新奇,聯準會的主席怎麼可能是國際銀行家的馬前卒,貨幣的一切增減都是國際銀行家先決定,然後才讓美國聯準會的主席去執行的,這和ㄧ般的印象差距太大。直到讀了彼得杜拉克這本工業人的未來,才知道原來彼得杜拉克這本在1942首次出版的書,在這麼久之前,就寫出了工業社會變動底層的真實推動力量,比貨幣革命的國際銀行家操控論,可信度高多了。


今天的晚間新聞,某大公司董事長在股東會被小股東質問很久,小股東不爽意見被中斷忽略,嗆聲要罷免董事長,得到的回應居然是好啊,你來罷免我啊!這種態度,正是彼得杜拉克在工業人的未來所談的,大多數股東,其實都自願放棄控制權與管理權,股東只想享受受益權,自我放棄管理權,委託給經理人管理,實際上,由於沒有股東想管理,所謂用股東用投票權選擇委託經理人,根本是徒具形式,經理人就是從管理階層之間,彼此挑選出來列出建議候選清單而已,多數股東根本是無力改變。上市公司的實際狀況是,經理人奪取了公司的真正控制權,擁有所有權的股東,其實只剩下受限制的受益權而已。這樣的經理人,他的權力其實並沒有真正的統治基礎。

聯準會的主席當然不是馬前卒,主席本身才是統治者,工業時代裏,資本家雖然擁有財產權,但是並不表示所有權人就是有管理權利者,像聯準會這種獨立機關,或像國內的金管會,主席與主委受任期制保障,職位又需要高度的專業與資歷,事實上,既不可能民選,也不可能依據財產所有權(股權多寡)決定,這種職位其實也被體制內的菁英階層彼此私相授受,不論是聯準會的主席,或是央行總裁,不論他做得多好,或是不好,關鍵問題是,他沒有真正的統治基礎,既沒被民選,也沒不是擁有最多財產者,但他所管理的事,影響廣泛,如果他做得很差又戀棧,我們也拿他沒辦法。獨立機關原本想避免民選政治力影響,最後卻會創造出,民主社會中沒有管理權力基礎的管理人,這些管理者也成了工業社會中,真正的統治者。

2010/04/21

重大財務決定(房子)

自住購屋應該以消費的角度來思考,從自己使用的角度來選擇合適的房屋,挑選自己喜歡的居住類型,透天或是大樓,以自己的交通習慣來選擇有無附車位或距離捷運站遠近。不用太在乎投資獲利的機率。最重要的判斷條件是購屋預算與年所得的比率,ㄧ般建議不超過七倍為原則,都會區最多也不宜超過7.5倍。


因為多數人購買自用房屋並不會大賺,平均而言,房地產不是最好的長期投資工具。由於自住房屋並不會配息,十年就算價格漲一倍,其實也不過約7%的年報酬率,而且還沒扣稅金,與之間需要的維護費用。實際上,多數房屋並不會十年漲一倍。

房地產業最大的利潤在於開發與地主,他們的成本最低,賣新成屋就像讓股票公開上市的過程,最大的利潤在創業者與協助上市的創投家。房地產業的交易資訊不是公開的,買賣之間資訊很不平衡,多數消息是由最大的獲利者,也就是開發商所放出來,自然會充滿投資房地產很賺錢,再等就買不到的宣傳訊息。

2010/04/20

時間的價值

貨幣的時間價值,基本上就是這句話: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對金錢而言時間是有價值的,現在的一百元跟未來的一百元是不一樣的價值,所以當我們要比較兩種選擇的時候,首先要將交易的價值轉換同一個時點的價值之後,再做比較,才會清楚。


不同時間價值的差異也就是利息,現在拿到的一百塊比未來一年拿到的一百元有價值,因為現在拿到一百元,如果定存一年利率百分之一,最後連本帶利可以拿回一百零一元。除此之外,現在的一百元,可以馬上花用,要人放棄立即享受,必需要給一點補償。比較這個補償的程度,就是利率或折現率。要求較高的補償,就是使用較高的利率的意思。

終值與現值可以用利率與期數來計算FV=PV(1+Rate)^NPeriod。也有人會稱這個為時間複利的效果,如果每年利率12%,則大約六年的終值就會是現值的兩倍(1.12^6=1.97)。另外一種表達方式,則是被人稱為七二法則或七十法則,是說要讓原有資金加倍所需要的年數,等於七二除以預估的年報酬率,七十二除以十二則等於六。七十二被選擇是因為它容易被整除,六十九其實會更接近一點,而ln2是0.693。(ln(2)/ln(1.12))

2010/04/19

如何衡量財務

如何衡量一個人的財務好不好?是看他的收入重要,還是要看他的所得,還是看他的儲蓄率,還是目前所擁有的資產,還是資產減負債的淨值呢?


最理想的數字是內在價值,也就是所有你未來可以賺到的錢,都折現到現在,但是內在價值不易計算,退而求其次,衡量一個人某一瞬間的財務狀況,最重要的是淨值。衡量一個人某一段期間的財務狀況,最重要的是淨值成長率。

簡單說,只要你的淨值有在穩定成長,你的財務就算是健康。

當然淨值本身的組成也很重要,舉例來說,淨值中流動性太差的資產如果比例太高,是不健康的現象,萬一有急需資金的事件發生,會造成被迫虧損賣出的狀況。

淨值當中的負債比率與貸款條件也很重要,太高的負債比率讓人擔憂,特別是短期內將到期要大額償還的負債比率如果太高,這也是很不好的現象,萬一突然信用緊縮,資產流動性變差,像最近幾年的金融海嘯與希臘的國債等現象,無法借新還舊,或是新的利率飆高,又沒有資金償還,就會陷入債務的負向循環,越借越多,或越借條件越差。這都不健康。

淨值中個人使用資產的比例太高,也不好,使用中資產,例如最常見的自住房屋,通常會產生維護費用,卻不會產生所得,雖然資產價格有上漲的機會,它本質是一種消費型式,長期比例太高,自然會以較低的淨值成長率表現出來。

2010/04/18

什麼時間算閒暇?

什麼時間算是閒暇,什麼都不做才算閒暇嗎?什麼都不做應該也可以算是,但我喜歡用錢來判斷,你可以這樣子去測試,如果你願意付錢得到多做那件事一次的機會,那就是閒暇。


舉例來說,你是否願意付錢得到幫家裏多洗一次碗,多倒一次垃圾,如果你願意,那就是算是閒暇,恭喜你,另外,我很願意不收錢,免費提供你到我家洗碗與倒垃圾的休閒機會。當然也許你實際上不需要花錢去做那件事,但是即使要付費才能被允許做那件事,你也願意付錢去做,那麼我們就可以定義,做這件事的就是閒暇時間。

如果你剛好對工作的內容充滿熱情,那你真是世上最幸福的ㄧ種人,因為你的工作就是閒暇,這也是多數能最後成功的人的最大秘訣-熱情。因為做一份你有熱情的工作,所以你可以完全投入,不斷改進,很勤奮卻同時感覺很快樂,不斷投入練習時間,因為你覺得工作就像玩樂,不容易ㄧ挫折就放棄,最後就會成功。

不過,多數人並非如此,ㄧ般人總是用很多非閒暇的時間,來支持很少數的閒暇時間,上班賺取薪水,在家整理家務,每天接送子女上下學,等你賺到了錢,也盡了你在家庭或社會應盡的義務之後,你才得到也許一天一、兩小時自己能自由選擇的休閒時光,其實閒暇時光對尚未退休的上班族而言,是十分困難才換得的。

2010/04/17

開源要比較真實時薪

真實時薪,就是你真實的薪資所得的意思,對ㄧ般的上班族而言,不論是現金或股票,公司如果沒有把盈餘以員工分紅的方式與員工分享,則你就只是單純的用勞力與時間交換薪資收入,對這一類的上班族,真實時薪就是選擇不同工作機會很好的比較方式。


真實的薪資所得是你的薪資收入,扣除各項必需扣除的支出,例如綜合所得稅、勞保、健保,各種因為工作而有的支出,例如交通費、搭配業務的服裝、配件與自備工具,甚至有些工作還比其他工作需要夜間社交,不論是與客戶或與同事打交道,這些因工作而發生的支出,都要扣除,這才是真實的薪資所得。然後將真實的薪資所得再除以所有因工作而不得從事休閒活動的時間,這時間不只是上班的八小時,還有中午困在上班地點的ㄧ小時,早上與下午的通勤時間,甚至在家收電子郵件與思考上班問題的時間,這樣除下來,才是你每小時的真實時薪。除了比較總薪資所得,真實時薪也是很重要的比較基準。

如果能長期觀察自己的真實時薪,注意提升自己真實時薪的方式,若能成為專業領域中的頂尖人物,自然能有最高的真實時薪。上班族工作如果能有依據公司盈餘的分紅,或是依據業績的獎金,則也是一種提高時薪的好方式,同樣的時間,能把業績做好,就有更高的所得,只要努力專研提高效率的技巧,就能自己給自己提高時薪。

2010/04/16

有變賣價值的就是資產

有變賣價值的就是資產,需要付出金錢的就是負債,有些資產在你擁有他的期間,有使用上的效用,例如房子可以居住,鑽石項鍊可以配戴,藝術書畫則可以賞玩,當你因為這個資產的用途而不願意變賣,這就是屬於你在使用的資產,即使有不小的變賣價值,實際上你不可能賣出,流動性受限你需要它的程度。


通常用流動性來對資產分類,所謂流動性是指資產可以被以合理的價格變賣的期間,能越快變賣資產的流動性較高,有些資產雖然能快速變賣,但是若期間越短,則賣出價格的折價越多,這種資產就比始終能用合理的價格賣出的流動性差。舉例來說,黃金條塊就比黃金首飾流動性較高,因為同樣很快能賣回給銀樓,但是黃金首飾扣掉工資和耗損,會有較多折價。結構債則比ㄧ般債券流動性較差。

結構債或儲蓄型的保險是較常見的流動性較差的資產,它在到期時所能得到的報酬率,和中途贖回或解約的價格有明顯的ㄧ段差距,由於ㄧ般人都有厭惡虧損的心理傾向,所以很難做出讓自己感覺立刻虧損的解約動作,而被合約綁住。因此進入這樣的長期合約必須事前很謹慎,千萬不要衝動行事。

有人認為能持續產生收入的才算資產,凡是持續產生支出的都是負債。我認為能持續產生收入的資產,應該稱為有生產力的好資產,而持續造成費用的資產,則是持續需要維護成本的壞資產。當然如果累積財富為目標,要盡量增加前者,減少後者。但是如果為了使用上的效用和快樂,難免會持有需要維護成本的資產。

2010/04/15

什麼是所得

什麼是所得?所得是你收入減掉成本與費用。舉例來說,企業的所得是營業收入減營業成本和營業費用。租賃所得是租金減必要損耗及費用。證券交易所得是賣出價格減去買入成本。財產交易所得也是房屋賣出價格減去買入成本。


比較特殊的是薪資所得,照理說,薪資所得也該是薪資收入減除必要損耗及費用,但是實際上,稅法卻是將薪資收入當作薪資所得,然後採定額的薪資特別扣除額,對於不同薪資收入的人都扣除同額的扣除額。(2009年是104,000元)

利息所得由於幾乎沒有成本與費用,利息所得與利息收入ㄧ般而言都是相同,但是也有一個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也是較為特殊。

提高所得可以增加改善生活的選項。但人生其實不長,如果不能在工作時間中感受快樂,其實十分可惜,在提高所得的努力上,追求熱情通常是較好的選擇,做一件你熱愛的工作,把它做到極好,只要有人喜歡你的產品或服務,則所得提高十分有可能。如果不能熱愛工作,只好退而求其次,選擇價高的工作來做。同樣做不愛的工作,何不選價高的呢?

2010/04/14

測試保留盈餘

巴菲特在1983年為了波克夏與藍籌公司的合併,寫的13點股東企業原則中第九點指出,經營股東的善意必須要定期用結果來測試,測試保留盈餘的方式是看長期而言,每ㄧ元的保留盈餘,是否有為股東產生多於ㄧ元的市場價值,當企業越大,越難聰明地使用保留盈餘,這應該以五年為期持續檢驗。


2009年的波克夏年報,為了收購BNSF而產生的新股東,巴菲特重新注釋說明這十三條企業原則,在第九點指出,這條規則並沒有在1971~1975年之間成功維持,雖然這是在他寫出此規則之前,當時由於波克夏持有較多以市價登帳的上市股票,當股市大跌,上市股票價格也下跌,這段期間保留盈餘ㄧ元沒有增加市值ㄧ元,反而下降很多。

如果可以改寫,他現在認為波克夏的五年測試方式應該是,每一個年五年期間,淨值增加的幅度,都要優於同期S&P500含息再投資的報酬率。第二個條件是,這段期間股價都持續保持高於淨值。只要這兩者都達成,則他認為保留盈餘就是合理的選擇。這是因為波克夏都不配息,就等於保留盈餘都是再投資,所以應該和S&P500含息再投資的報酬率比較,才合理。

2010/04/13

讀 貨幣戰爭

某種程度上,這本貨幣戰爭是很煽動的,他的某些指涉勢必讓ㄧ般人更加痛恨銀行家與資本家,而這些指控也不全然是虛偽的,當然,說這一切都有一個獨裁的銀行家族在背後拉動偶線,可能只是想像,但是,也許是類似一種瀰(MEME)在許多類似出身的銀行家族與資本家族間繁衍,產生一種類似陰謀的感受。


主要的訊息就是金匠出身的銀行家,自古以來都是在尋找收取利息的方式,而國債就成了當代最佳的出路,自認為社會菁英的銀行家族藉由準備金制度,在國債利率與給存戶的利息之間賺取幾倍於自己出資額的利潤,更藉由利率與信用的鬆緊,在通貨膨漲與緊縮之間,占盡先機地掠奪無知者的財富。以及歷代銀行家如何因勢利用,多手策略,達成預定的目標,和思路策略的演變。光是持續的通貨膨脹,就是對人民隱藏式的抽稅,更何況壟斷貨幣收發、掌握先機者能在價格上下起伏間占盡便宜。

作者從歷史與名人言論中尋找脈絡,最有趣的是他留下許多線索,也就是他所參考的書籍和文件名稱,ㄧ方面提高部分論點的可信度,ㄧ方面也讓我們有機會再看看他的思路從何而來。記下幾本最常被提到的書,將來可以閱讀:
The Creature from Jekyll Island
Descent into Salvery
The Secret of Federal Reserve - The London Connection
The Romance of Rothchilds
History of Money from Ancient Times to Present Day
The Rothchilds
Monarchy or Money Power
Baron Edmond de Rothchild
The Shadow of a Great Man
Hope of the Wicked
How Benjamin Franklin Made New England Prosperous
Philip Dru: Administrator
當債台高築,價格泡沫後,進入緊縮衰退的循環時,事先掌握時機的銀行家,可以用之前高價賣出資產所得的貨幣,低價大肆收刮核心資產。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檔案為例,國家經濟的核心資產是指自來水、電力、天然氣、鐵路、電信、石油、銀行等,這也就是國際銀行家在受援助國急難時,社會動盪,最想低價大肆收刮的核心資產。低價投資核心資產似乎是可以學習模仿的方向。

突然想到,這不就是巴菲特最近一次大手筆買下BNSF在幹的事情-低價收購核心資產,真是後知後覺。

2010/04/12

讀《姥窩綠建築 》

讀著姥窩綠建築上的文章與照片,令我反覆思量,人與土地是什麼樣的牽繫呢?網站裡,有姥姥(姑且這麼稱姥窩綠建築的版主)今生夠用而不必萬世久遠的觀念。以及姥姥年輕時兩夫妻奮鬥向上,在家庭與事業掙扎的故事。很值得年輕網友ㄧ讀。


反思自己,我覺得自己像是個離開了土地的人,住在一個陌生的世界,故鄉,哪裡是我的故鄉呢?祖父在台南也留下了一間祖厝,他過世之後,我覺得自己好像與那塊原本我稱為故鄉的土地,也失去了最後一個連結。父親也像姥姥夫婦ㄧ樣,年輕時就提著皮箱到台北都市來打拼,也許對父親而言,故鄉會是個遠比我清楚的回憶。

年輕時,很多人崇拜那些在世界各地飛的年輕新貴,好像出國讀書、工作、移民是最棒的出路,多半台灣人都崇洋,彷彿甩脫了故鄉,我們就能創造了新的境界。也許,到人生最後年老的時候,當世界的奇景都看過了,美食都吃過了,最為魂牽夢縈的,還是故鄉,童年時曾經享受過的,無條件的愛。

也許當我們不再強加於下一代,堅守祖厝萬世久遠的誓言,當我們各自都做好今生夠用的計畫,我們想在一代與ㄧ代之間流傳下去的愛,還更能穿越那沉重的石獅與繁複的雕樑畫棟,真正傳遞的不是財富,不是土地,而是處世的智慧與態度。

2010/04/11

儲蓄是累積財富的基礎

儲蓄最重要的不是已經儲蓄多少錢,而是你的儲蓄率是多少?你能維持相同的儲蓄率多久?儲蓄的效果是將過去的生產保留到未來使用。儲蓄率則是一個現在與未來之間的拔河,10%的儲蓄率,表示你在現在的需求與未來的需求之間的比重是九比ㄧ,存九年的錢可以讓你花ㄧ年,約略表示十分之ㄧ的壽命可以不需要賺錢,光倚靠儲蓄。


如果退休的定義是可以不需要賺錢,光倚靠儲蓄就能生活。以25歲開始工作來看,若65歲退休,活到85歲,則儲蓄率應該為33%,也就現在的需求與未來的需求之間的比重該是二比ㄧ。如果希望55歲退休,則儲蓄率應該為50%。10%的儲蓄率則表示最後六年,七十九歲到八十五歲,才是真的不需工作的歲月。以上沒有考慮很多個人的狀況,例如繼承遺產,子女孝養,企業退休金等等,但是儲蓄率的比喻還是很值得參考。

台灣主計處的資料顯示,台灣人民的家戶所得(稅前)儲蓄率,從八十三年的24.7%,到九十七年為18.9%,儲蓄率還不算很低。但是若以九十七年加或年所得五等分來看,第五等分所得最高的家庭,可支配(稅後)所得183萬,儲蓄率36.9%,第一等分所得最低的家庭,所得30萬,透支而無法儲蓄。如果你的所得是第五等分,但是支出是在第四等分,則儲蓄率就會高達53.7%。提高出儲蓄率的方式,就是支出要接近下一個所得等分族群的家庭。

儲蓄最大的困難是如何安全地將儲蓄保留到未來,而不損失其現在的效用,也就是不喪失購買力。而貨幣發行量大增造成的通貨膨脹,就是儲蓄的大敵,當世界貨幣發行量的增加幅度大於貨物供給量的增加幅度,需求大於供給,就會造成物價上漲,貨幣購買力下降。

儲蓄的最大機會是你有可能藉由投資或投機,而讓你的儲蓄創造出比現在的購買力更多的未來購買力。你可以將儲蓄投資於具有生產力的事業,成為部分的事業主,讓將來的事業員工生產力為你服務。或者可以將儲蓄投機於將來供給有限需求增加的物品,例如土地、黃金、藝術品,利用需求與供給之間的浮動,從無知的人手中獲利,增加購買力。

2010/04/10

管理情緒的第一步,從體察自己的情緒開始

為什麼要用情緒來舉例呢?因為阻礙我們朝向目標前進的力量之中,情緒是最強大的ㄧ種。管理情緒的第一步,從體察自己的情緒開始;管理財務的第一步,也從體察到自己的財務現況開始。體重過重的人想減重,最重要的ㄧ步,就是每天固定時間量體重,掌握數字,才能客觀判斷自己的努力是否有效用。


ㄧ般體重過重的人多半不喜歡每天量體重,不願意面對現實,怕看到數字之後,提醒自己失敗的感覺,無能為力的感覺,不但不去量,還會進一步自我安慰,自己只是稍微過重而已,不需著急,等下一個夏天的時候,再來減肥就可以。繼續過著自己習慣的生活,放心的大口飲食,催眠自己,因為自己胖,光是出門上班就流汗,這就算是運動了。

你現在過重嗎?你現在不快樂嗎?體重有客觀的秤重方式,快樂不快樂則沒有容易取得的測量方式,只能依賴自己主觀的感覺。財務健康則藉在這兩者之間,ㄧ方面財產數字可以估計,但是個人對財產的滿意程度,也只能依賴主觀的感覺。體察自己的財務現況也需要分為兩個部分,ㄧ半是很容易估計的財產數字,只要克服自我抗拒的障礙去算,花時間ㄧ定可以算出來,另一半則是像體察自己的情緒一樣,需要不斷的練習,才能感受自己是否滿意於目前的財務狀態。

2010/04/09

雙薪家庭的理財陷阱

這本書[Elizabeth Warren - The Two Income Trap: Why Middle-Class Mothers and Fathers Are Going Broke]指出了信用世界的問題,但是這是一個很難解的問題,我不確定作者的建議是否是最好的方式。她很生動地說明了雙薪家庭的理財陷阱,雖然她不願意指出有些人可以躲過這個陷阱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比較聰明,且有財務紀律,反而認為指責債務人過度消費是很殘酷的事。她的解決方案ㄧ是限制信用卡與房貸,即使會讓泡沫破滅也沒關係,因為遲早泡沫都會破滅。二是盡量放寬破產條件,讓人加速破產重生。


雙薪家庭由於收入增加,於是認為自己有能力負擔更好的房子、車子、子女教育、醫療,否則幹嘛要多一個人去工作呢?當越多女人出去工作,越多家庭收入越高,越多家庭想買一棟更好學區的房子,同樣的雙薪家庭一起競逐類似的中產階級生活,越多競爭越推高了房價。但是由於每月支出提高,但是從一個人工作變成兩個人都工作,一個家庭中兩人之一失業的機率,比只有一個人工作時,增加了一倍,這也就是雙薪家庭比單薪家庭更容易陷入財務危機的原因,稍有不幸就會破產。作者稱之為雙薪家庭的理財陷阱(Two Income Trap)。

信用卡與房貸的問題在於行銷給不懂的人,理性一點的人都知道買彩券是期望值很糟的選擇,同樣的人,也很容易理解信用卡的高利率,只付最低應繳是很糟的財務選擇。然而,就是有這麼多人會去買彩券,會每月信用卡只繳最低應繳。除了說他們不理性,我實在也不知道如何說了。我們也都知道可樂就是碳酸水加糖,選擇買可樂而不喝自己準備的飲用水,實在是很不理性。這都是自願的交易,也是自願的送錢給別人。

我以為她的解決方案其實會對已經陷入債務的人更嚴酷,隨意地讓經濟在寬鬆信用與緊縮信用之間擺動,是對信用狀況無知的人嚴酷的剝奪,信用寬鬆時物價上升,無知的人會用貸款,甚至是高利率的貸款,買進高價的資產,信用突然緊縮之後,破沫破裂,人人賣出資產將導致資產價格暴跌,之前高價買的人就會破產,這時候熟知信用狀況的人會低價收刮資產。

正向的解決辦法,不是讓政府在寬鬆信用與緊縮信用反覆搖擺,而是讓更多人從小就能學會與了解信用經濟系統的本質,特別是信用卡的歷史,以及信用卡的運作,信用卡與貸款必須更容易了解,讓每個人學會熟知信用狀況的人的操作方式,在信用寬鬆時賣出資產而非買進,等破沫破裂後,再低價買回有價值的資產。停止愚蠢地只繳每月信用卡最低應繳。停止每期都買彩券。建立一個穩健的財務安全準備,而非在破產邊緣的財務狀況。解決雙薪家庭的理財陷阱(Two Income Trap),只需要教會人低淨值時,最少要存10%收入,最好能存50%收入,家庭收入增加時,支出不能同比例增加,反而要讓儲蓄增加,只有家庭淨值增加時,支出才能按比例(5%的淨值以內)略為增加,不要使用信用卡循環信用,儲蓄的緊急預備金要充足(6個月總支出以上)。

舉例來說,當你單薪家庭時淨值0元,收入3萬元,你的支出預算應該是最好是1.5萬,當你們多一人工作,成為雙薪家庭月收入合計6萬時,支出預算應該還是1.5萬,儲蓄大幅增加,等你累積到100萬淨值時,你一年可以支出才可以增加,最多可以多花5萬,也就是一年支出預算由 1.5萬*12=18萬,上限增加到1.5萬*12+100萬*5%=23萬。這樣我保證你不會落入雙薪家庭的理財陷阱(Two Income Trap)。




Prof. Elizabeth Warren, Credit Cards Branch of a Financial Crime Cartel (NWO ECONOMICS SERIES)

2010/04/08

反省資本主義

看完這部影片America: Freedom to Fascism,不得不讓人反省,資本主義的觀念(MEME)是不是已經侵犯了民主、自由與法治的觀念(MEME)。依據它的論點,美國憲法與最高法院的解釋規定的所得稅,指的只是交易所得,而不是任何的所得,來自勞力交換所得的薪資,不是美國憲法所規定需要繳稅的所得,因為勞力是個人的財產,拿個人財產與人交換金錢,是直接稅,不算交易所得,只有商品出售的價格減去成本,才是交易所得,才是美國憲法所規定需要繳稅的所得。而整個IRS的個人所得稅其實是行政權違憲的結果。


另一個論點是,美國聯邦準備系統其實不是屬於政府,而是一個由私人控制的獨立法人,而且由於不需受國會監督,也不需被財務稽核,完全不知道是否有獲利私自轉給私人。這也是一個很大的指控,也就是獨立法人該多獨立,獨立的美國聯邦儲備系統,如果董事會是由私人銀行家挑選,再由總統任命,國會其實完全沒有控制權,人民交出去的權力,完全沒有間接監督的機會,總統也沒有辦法改變私人銀行家挑選的候選人,這聯準會的確像是私人的。就算獲利沒有配息給私人,光是事先知道何時將寬鬆貨幣,何時將緊縮貨幣,加上壟斷國債的發行銷售,就已經是龐大不合理利潤。

目前台灣政府停徵證券交易所得稅,而綜合所得稅其實大部分主要都是薪資所得稅,剛好是和美國憲法精神相反。薪資所得和交易所得本質上的確是很大的差異,美國憲法的規定其實比較合理,薪資所得是一種個人勞力與金錢的交換,並沒有利潤,何以要對其課稅呢?相反的,交易所得本質上,表示買出價格高於買進成本與勞動成本,針對其差額的利潤課稅,其實才比較合理。

這讓我反思我國的憲法,我國憲法並沒有針對所得稅有如此的區別,只寫了人民有納稅的義務,沒有特別強調所得稅的定義。但是,我發覺台灣政府也有另外兩種行政權違憲的現象,也都可以算是資本主義對民主、法治的侵害。

中華民國憲法 143條 ...
土地價值非因施以勞力資本而增加者,應由國家徵收土地增值稅,歸人民共享之。
國家對於土地之分配與整理,應以扶植自耕農及自行使用土地人為原則,並規定其適當經營之面積。

第一,目前的土地增值稅藉由設計公告現值的方式,在實質上,造成土地買賣時,非因施以勞力資本而增加者,沒有被國家徵收土地增值稅,歸人民共享之。不但用公告現值計算,逃避實際交易價格的所得遠高於公告現值差額,也沒有全部歸公,稅率低於100%,都是違憲。第二,行政疏於立法,沒有規定土地之分配應規定適當經營之面積,也就是持有土地應有上限,不該有一人或ㄧ公司持有巨大範圍土地的現象,國家應該限制這些持有超過適當經營面積者的土地。

延伸閱讀:
Tax protester Sixteenth Amendment arguments

2010/04/07

如果你不清楚你的目的地

如果你不清楚你的目的地,那麼向右轉,或向左轉,並沒有什麼不同。如果你不清楚你做一件事情的意義,那麼做,或不做,並沒有什麼不同。也因此,我們需要知道目標是什麼?意義是什麼?否則任何決定與選擇,都沒有了判斷的依據。


事實是,多數時候我們只是單純地反應,依賴著我們原始的生物本能、生活習慣、制約反應,沒有使用我們之所以為人,萬物之靈,所擁有的思考能力,當我們沒有反思,而只是反應,那麼我們只是很原始的生物。當你有時間反思的時候,才發現你已經被深思熟慮的人佔去許多便宜,或浪費了許多時間。

規劃的效益就在於增進你做出全面性判斷的能力,規劃的過程讓你弄清楚目標與意義,讓你看清楚目前的狀況,當你需要作出選擇的時候,能夠衡量各面向的利弊,選擇對達成目標與增加意義最好的方案。

而選擇規劃顧問的關鍵,就在於顧問必需要對規劃這件主題,比你擁有更多知識與經驗,才能協助你做好規劃。

2010/04/06

書單

我認為書單是閱讀時很重要的工具,特別是當讀到一本有趣的書籍,通常都會很想知道該書的作者還喜歡哪些書籍,通常好作者,都會推薦出很好的書,能夠讓人延續著感興趣的領域,認識更多有趣的作者與經典書籍。有的作者更是用心,會在自己的書中,註釋自己的觀念或是觀念,是來自於哪一本書籍,這很類似論文的寫作方式,更是方便讀者按圖索驥。以下是過去幾年我收集的書單,供大家參考。

2010/04/05

明理思想運動(The Brights Movement)

What is a bright?
什麼是明理人(明理族)
•A bright is a person who has a naturalistic worldview
明理族是擁有自然世界觀的人
•A bright's worldview is free of supernatural and mystical elements
一個明理人的世界觀沒有超自然現象或神秘力量
•The ethics and actions of a bright are based on a naturalistic worldview
明理人的道德感與行動都是基於自然的世界觀


所謂自然的世界觀,就是指基於當代地質科學與生物演化科學的,自然的世界觀裡沒有造物主,自然的世界觀裡,世界與生命來自複雜系統的長期演化與適應。自然的世界觀裡沒有神秘的力量,沒有未知的超自然力量,我們基於事實來理解世界,對於還不能解釋的事,不隨意將它歸因於神秘的力量的存在,就只是我們還不清楚而已。

當我們一面從演化生物學,發現到,人類腦裡遺留許多狩獵與採集時代的基因,讓我們的財務行為不能適應現代的金融市場,實在很難同時認同非自然的世界觀。非自然的世界觀,認為信仰是不需要事實根據的,只有沒被證實過也信的人才是真的信徒,這對明理人而言是難以想像的,因為不需要事實的信仰,有被惡人利用的可能性。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計劃性恐怖攻擊,會做出自殺恐怖攻擊的人,多半都有非自然的世界觀。

BRIGHTS明理人是新名詞,就像GAY(原意為自由)被同性戀者借用來表示自己的性傾向是自由的選擇,明理人希望用BRIGHTS來包含無神論(Atheism),人道主義(Humanist)等等,我們不是單純認為無神而已,無超自然現象(分身),也無神秘力量(算命),我們有的是明理的自然世界觀(Naturalistic Worldview)。BRIGHTS明理人象徵的是類似啟蒙時代,認為理性與科學是人類未來的希望所在。

延伸閱讀:
明理思想運動(The Brights Movement)
數理情色:《irreligion》的最後一章: 出櫃吧, Brights

2010/04/04

艾倫.艾貝 (Arun Abey)的三種快樂

前不久寫到Daniel Kahneman說快樂有兩種,如果不知道自己在研究哪一種快樂,則很容易混淆這兩者,而無法成功研究快樂的理論。今天看天下雜誌的網站時,聽到艾倫.艾貝 (Arun Abey)的三種快樂,可以拿來和Daniel Kahneman的說法比較。


艾倫.艾貝認為第一種快樂是物質的快樂,這種快樂需要經過我們的神經與感覺系統,是很實際的快樂體驗,例如開一部新車的快樂,吃一頓新餐廳美食的快樂,但是由於神經是設計來注意新事物的,ㄧ旦熟悉,你的神經系統就會關閉感覺,不再對熟悉的事物感到愉悅。物質的快樂多半較為短暫,約一週就會習慣物質生活的變化。

第二種快樂是來自於如何使用我們的時間,也就是我們的活動(Activity),像是爬山、騎車、唱歌、跳舞、拉小提琴,這些運動技巧或演奏能力,ㄧ旦我們沉浸在做那一件事情之中,會產生一種FLOW心流,這種心流發生在你做一件你有能力做到,而且需要十分專心才能完成的事情上,當你專心一致,你會感受到快樂。這種快樂通常較為長期,ㄧ旦學會技巧,長期都能享受做它的快樂。

第三種快樂來自於對別人產生影響,也就是貢獻自己的能力、知識、經驗給年輕人,這可以是傳統的父傳子,師父帶領徒弟,也可以是現代的慈善事業,當你與人建立這種給與的關係時,這種助人的人際關係,會給我們帶來快樂。

我覺得這三種都比較像是Daniel Kahneman說的第一種體驗自我(Experiencing Self)的快樂,而不太是屬於回憶自我(Rememebering Self)的快樂,雖然爬山如果以登上喜馬拉雅山為目標,或是演奏以獲取比賽第一名為目標時,或是捐錢做慈善卻只是出錢沒有與人建立關係,就比較像是第二種回憶自我(Rememebering Self)的快樂。

作ㄧ件事如果你知道事後完全會忘記你做過,你還是很喜歡去做,而且做得當下很快樂,這就是第一類的體驗的快樂,也可以說是過程的快樂,因為不管是否會到達終點,你的旅程本身就很快樂。如果你是為了可以跟別人說,你完成過什麼,三十天環遊過世界,到過十大奇景,享受過米其林三星美食,通常就是第一類的回憶型快樂(滿足)。



延伸閱讀:專訪《多少才夠?》作者艾倫.艾貝 重新定義你對富有的看法
Arun Abey - You are what you think.
Arun Abeys take on behavioural finance and asks how much is enough?
Hedonic Arbitrage (快樂套利)

2010/04/03

從體罰思考學校教育

最近台北市ㄧ所明星小學有個體罰個案的新聞,ㄧ位小孩因為對其他小孩不適當的行為,被老師打多個巴掌,受傷的照片在媒體上被多次播放,看起來真是頗為嚴重,可見當時成人的情緒應該是已經被小孩的行為刺激而失去控制。但是在媒體座談節目中的討論方向,真是讓人難以接受,其中ㄧ位來賓還說這是學校教育在教改之後,缺乏道德教育的原因,導致學生不當行為,老師不知如何管教,好像暗示以前體罰的方式是道德教育必需的手段,現代成人怎還會這樣僵化思考,嗚呼哀哉!


這位被體罰的小孩家長,還被同班其他家長苦勸放棄對老師提告,理由是其他家長喜歡這位教學良好的老師,而且他們自己的小孩都沒被打,顯示被打的小孩可能有他錯誤的地方要負責,似乎暗示是被打的小孩長期欺負其他小孩,他們寧可被打的小孩轉學,也不要教學良好認真的老師離開。

道德教育是什麼?我猜想這位來賓認為的道德教育是小孩該守規矩,不侵犯其他同學的身體,不擾亂其他同學上課或活動。那道德教育的手段是什麼?難道是允許老師體罰學生嗎?處罰真的算是教育嗎?把罪犯關在監獄的處罰,是教育?還是隔離而已?這樣的處罰對成人都沒什麼教育效果,為什麼認為對更原始的小孩就會有效果?我認為處罰不能算是教育,更遑論稱之為道德教育。我國刑罰連對成年罪犯都沒有鞭打或打巴掌的暴力處罰,為何對小孩就可以。

道德緣自於同情心,或者說同理心,ㄧ個人需要有想像力,能想像自己在對方的處境下,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才是真正自發的道德來源,同理想像力是人類的特長,從此人自然就能發展出道德,人性既非本善,也非本惡,人性是天生有為善的潛力,但是需要練習與學習。道德教育應該是培養小孩這種想像力,絕不是念一念教條,老師用權威的方式甚麼是符合道德標準的好行為,哪些又是壞行為,讚美好行為,體罰壞行為,這最多是稱為管理下屬或訓練服從權威,不能稱作教育。


延伸閱讀:蘇格蘭人如何發明現代世界
財務行為學與《道德情感論》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2010/04/02

致富之道

延續前兩天3/4債務世界的思考模式,如果財富的真實意義在於它所可以換得的商品,致富之道就是大量生產別人想要與需要換得的商品,也就是提升國家的商品生產力,或是個人的產能,對國家而言,這是兩件事情,自然資源或科技。


對個人而言,致富之道,如果不是發揮自己的天賦,也就是類似國家的自然資源,就是要學習有關增加生產力的知識與技術,對上班族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提升自己的生產力,生產力提升ㄧ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生產所得,另一個方向就是可以購買生產力的所有權。

每個人都擁有的是自己的勞力所生產的所得,但是勞力是有限的,而且自己的勞力會老化,現代社會允許的私有財產權,讓我們可以將勞力生產所得轉換成財產權,而財產權讓我們可以分享該財產被別人使用生產的所得。最直接的就是土地,人類早期遊獵與採集的時代沒有土地所有權的概念,就像原住民ㄧ般也都沒有土地所有權的概念,你在土地上採集或打獵到的,就是屬與你的。

進入農牧時代,在土地上生產的,不再全是生產者所得的,而必須分享給土地的擁有者,而土地的最終擁有者是國家,因為國家在所有土地上都要抽稅,稅也就是分享人使用該土地生產的所得的ㄧ種方式。進入工業社會,公司法人的成立,公司法人象徵一種對公司的財產與雇用契約的所有權,公司法人會獲得使用財產與勞力去生產、銷售,然後扣除成本之後的盈餘,而擁有公司股權(所有權)的人就會分享生產的部分所得(扣除成本後之剩餘)。

現代企業則多半利用員工紅利配股的方式,讓勞工分享部分所有權人的剩餘所得,而不僅止於固定的勞務薪資,因為分享盈餘讓勞工更願意努力增加盈餘,其實也能增加所有權人的份額。這種關係,讓老年人可以藉由過去的努力所得,轉換成所有權,而所有權可以分享年輕人勞力生產的所得,是一種很精細的系統,促成社會中跨世代的合作,讓老有所養。

2010/04/01

降低特定區域房價之方式

如果我是可以任意通過法令與行政的政府領導人,真心想降低特定區域房價,我會怎麼做呢?從昨天寫到的3/4債務世界得到了靈感,分享給大家,ㄧ起思考一下,說不定執政者會讀到這篇網站文章,而真的去做。


土地數量有其限制,特別是都市精華區的土地有很大的限制,不可能無中生有,雖然可以靠容積調整來增加ㄧ些比率,但是治標不治本。都市精華區的土地之所以有吸引力,關鍵就是因為它提供工作機會,工作機會總是跟隨著土地發展,避免都市中心房價飆高的方式,不是廣建郊區住宅,然後再將雇員送到市中心,只要上班地點還是在市中心,市中心房價不可能下跌。

所以第一個改革的方向不是加地價稅或房屋稅,應該要加的是公司在市中心經營的成本,並且降低公司在外縣市經營的成本,例如設立各種辦公園區,將白領辦公室設在園區者降低所得稅,或是其他稅賦,並且在園區中設立政府便捷服務中心。就像大陸在處理上海高地價的ㄧ種方式,要求企業到四川重慶等新興區域設置電話服務中心,就是很妙的方式。當都市中心常見的白領工作機會外移到非市中心,或新都市的辦公園區,自然會讓需求的力量摜低市中心特定區域房價。

第二個造成價格不理性膨脹的原因就是財富集中,能造成供給變小的ㄧ定是整體而言持有土地較多的人,這些人由於財富高,有能力等待,可以持續維持低供給,而不會需要賣出土地,當然增加土地稅率、房屋稅率的百分比會有幫助,但是更重要的是打散土地持有權集中的現象,也就是稅率不該只是看一塊土地本身的價值來課稅,要衡量或依據持有者及其關係人的總持有土地數量來課稅,也就是持有超過ㄧ般人所需數量的土地的個人或企業,應該以所有關係人的總持有量,來做累進課稅,持有越多土地者,稅率要越高,這就像反對企業壟斷市場的精神,持有越多土地者越會獲得超額利潤移轉,應該要課稅來增加持有大量土地來壟斷的成本。當然降低這類投資客的貸款額度也是一種方式,有部分效果,但是對沒貸款的持有者沒效。
關於作者:認證理財顧問黃柏仁,致力於上班族之理財規劃服務,按這裡到上班族投資理財部落格閱讀更多文章
網路轉載規定 任何實體出版轉載需事先取得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