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健保問題中,藥價黑洞的問題似乎是最不會產生政治問題的,也是最能看出健保局管理品質的地方,不論給付範圍或保費提升,都會有很多的政治影響,讓很多人民的選票轉向,我覺得如果要談健保局的績效,藥價黑洞的問題似乎是很好設定管理目標的項目,由解決藥價黑洞所省下來的錢,來決定發多少獎金給健保局的員工,應該可以引導整個藥價制度合理化。我們知道凡是商業公司,都是追求利潤,藥廠一定是希望永久維持藥品的專利權保護,以便壟斷市場獲取高利潤,而要合理的降低藥價,就必須打斷藥品的壟斷。我認為不只是醫藥分業必須徹底,例如感冒藥,假設將來還是要給付感冒的醫師診療費,也許可以停止給付感冒的藥品,所以醫師開的藥,讓病人自己去買,病人自然會比價,而不會像現在統一由醫院先買,而病人無法選擇不同價錢的類似藥品。或者可以讓病人先墊付感冒藥品的費用,再向健保局申請保險給付,類似一般保險的事後實支實付的方式。總之要讓廣大消費者的力量介入藥品的買賣,自然可以減少醫院與診所把持選擇藥品的權力與藥商利用醫院採購把持藥價的循環。讓病人看到不同選擇的不同藥價,並且建立強迫廣大消費者在整個支付過程中經手藥品買賣的機制,可以產生更多願意降價的小藥品經銷商,而不是被少數藥商壟斷。我覺得感冒藥是最好的開始,人人都得過感冒,健保可以要求醫師開的感冒藥至少要有三種以上不同品牌的感冒藥,病人可以自行選擇買哪種藥,再向健保局請款,健保局則以類似目前不同等級的部分負擔,或自負額的觀念,誘導民眾買便宜有效的藥,例如設定每年感冒藥給付上限,超過後提高次年保費,或提高部分負擔。
響應
全民健保共識會議
4 則留言:
在醫院中完全實施醫藥分業,醫師僅負責看病和處方,而取藥及給藥則由藥師負責。但是,藥價黑洞最主要卻是存在醫院中。藥價黑洞也是由市場機制所產生的,藥商根據合理利潤訂出售價以及向健保局申請給付價,在同類的藥品競爭之下,價格並不會相差太多。但是當醫院大量採購藥品時,就可以有優惠存在,這中間的折扣數,便是藥價的黑洞。
如果如黃先生所說的方式,只會影響一般民眾在診所就診時的便利性,卻不會改變在醫院中就診所產生的藥價差。而且,感冒要多是相當便宜的藥品,因藥價差而實際產生的藥價黑洞可能有限。
感冒給付,一年要花費健保300億,病雖小,藥雖然便宜,量卻是極大。
(資料來源:http://tsd.social.ntu.edu.tw/roleplayforpanel.pdf)
醫院的醫師與藥劑師,都受雇於相同的組織,其實根本沒有價格公開與選擇的機制,讓病人先自行支付,在事後請款,雖然麻煩,但是由於錢要由病人手中先支出,之後才能請款,大家勢必會要求藥局賣便宜一點的藥,或是小感冒不需要的時候就不拿藥,或少拿幾天藥,以免自己要墊太多錢。
為了就診便利,造成醫藥浪費,我覺得不值得。
其實本人認為,問題的真正根源並不在藥價,而是社會的價值觀。就如同您一直在本網站上所呼籲的,「知識」才是最有價值的。但是,普遍社會大眾並不這樣認為。一般的民眾認為,「藥品」比醫師的「問診」來得有價值。所以民眾求診的目的是在得到「藥品」。民眾並不喜歡花了很多錢,卻沒有拿到「藥品」的感覺。可是,其實「藥品」的費用不是健保局拿走了,也不是醫師賺走了,而是藥廠拿走了。健保局花了錢,醫師花了時間,可是藥廠賺了錢。醫師為了多賺一些錢,就必須尋求藥價差、增加看診人次,可是到頭來犧牲的還是病患就醫的品質。
如果大家都願意花錢到醫院聽醫師說:「沒關係,這是小感冒,多喝水、多休息就會好,不用吃藥。」,這就不會有感冒藥造成的浪費了。
要是健保不給付「感冒」呢?當然可以用其他疾病來申報,同樣可以拿到感冒的藥。所以健保不給付「感冒」,並不能解決問題。只有等待社會的價值觀改變,或許才能解決問題。
正如你所說的,民眾的浪費,與醫院為了賺藥費的浪費,是這個健保制度的問題,期待民眾與醫院自己改變觀念,是緣木求魚的自我安慰,唯有制度上提升醫師服務的看診費用,並且降低醫院能從藥費中賺到的錢。讓民眾先付費,再請款的方式,雖然不方便,卻能讓病人站在健保的立場幫助減少醫院的浪費,因為錢要病人先墊。規定要求醫院開一般感冒藥方時必須列出3種以上的藥物品牌與市場價格,讓病人自己選買哪一種,而不是現在都是要病人問,醫師才說還有不同的藥可選,或者醫院中只有一種可賣。逐漸引導病人不拿藥也能治好感冒的方向。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