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的托兒所請來人本基金會,講授兩小時的不打不罵怎麼教,我可以理解他們的動機與用心,也相信這些方式,有些時候可以有神奇的效果,不過我並沒有整個被說服,問題不僅是不打不罵怎麼教,而是不打不罵會是我認為最好的策略嗎?
講師陳生慶提出一個有力的觀點,大人對小孩使用打罵,往往只是因為沒有充分想過其它方法下的心理捷徑,不要偷懶,如果你堵住自己使用打罵的方法,你總是可以找到其他的教法。我認為,這論點有點像你決定不吃葷,你總是可以找到吃素,然後同時維持足夠營養的方法。
第一個方式是避免對小孩說命令式的話,因為這會造成衝突。第二是當你快要生氣的時候,惦一惦是事情馬上照你想要的做重要,還是培養小孩思考的能力重要,他認為多數時候,大人只要仔細思考,應該都會認同培養小孩思考、判斷的能力比照自己的意思更重要。第三是對小孩說具體的鼓勵。第四是明白說出自己對小孩的愛。第五是要小孩作什麼,都要仔細說明理由,說服小孩,而不是命令小孩。第六是用同理心,先讓小孩知道他的想法有被了解。
從他舉出服從權威的這項心理實驗,我感覺,他們的主要動機,除了認為打罵教育下的小孩,不但容易有暴力傾向,在威脅壓力下的小孩也容易產生戰鬥或逃避的生理反應,進而影響學習表現,還在於養成小孩服從威權的習慣,可能會使人成為下一個納粹的幫兇,甚至讓專制獨裁復辟。
我認為很難分辨的是,什麼是罵人,什麼又只是表達我不喜歡他的行為表現,制止不良行為,這兩者之間要如何拿捏。什麼是打人(體罰),什麼又是我將危險行為更嚴重的後果,以較輕微的方式展現給她看,以疼痛來替代燙傷或受傷。獨立思考固然是良好的能力,能服從父母也不是只有獨裁風險的壞處。但多思考多溝通,以大幅減少打罵的頻率,則是可行的方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