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書是由十篇ELLE上的女性成功人物採訪文章集結而成,現代社會中,女性已經是生產力的主要角色,很多行業,女性從業者都遠多於男性,女性的許多特質,例如細心、體貼,甚至比男性還要適合現代工作,不過從這十篇文章中,還是可以感受到,男女在親職投資上的差距,女性對養育子女的投資,依舊遠大於男性,不過女性似乎並沒有抱怨,還是一樣認同,為子女所做的投資,是她做過最有價值的事。
龍應台三十三歲舉家搬到瑞士,讓德裔先生有較好的工作,自己則哺乳十八個月,三十八歲再生了第二個小孩,但她認為工作不前衛,為養小孩放棄作家身份才前衛。即使如此,先生不支持寫作,最後婚姻還是難免失敗。她最希望自己不要太嚴肅,多會玩一點。這個願望,我想對很多拼命工作的人都適用。
王小棣導演,則是用自己小時候被老師拉回來的精神,能看到年輕人的好,收留、珍惜、磨練,願意要求年輕人。她把拍電影當作一種社會運動,拍小老百姓的點點滴滴,為社會注入活力。
王瑞瑜則ㄧ直是王永慶的乖女兒,從小時候的每周一封信,到進入公司後,忙碌與強記數字的工作,都是父親的要求。她也自己每天陪女兒做功課。同龍應台一樣,希望自己多會玩一點。
鄒國英投入新生兒醫療,是緣於父母因姊姊的小孩流產,新生兒沒辦法救而難過。從開創早產兒保溫加護中心,到創立輔大醫學系,並以問題導向式學習,領先全台醫學院。關心學生就像媽媽ㄧ般仔細。
林紹婷60年次,是台灣麥肯錫總經理,和也是顧問的德國夫婿,每六周見面一次。眼前的挑戰是林紹婷懷孕了,她要如何在工作與小孩之間平衡,書中還來不及寫到。
顏擇雅是許多暢銷書的出版者,她的偶像是富蘭克林這位出版人,在她眼中出版人像靈媒,要能聽到讀者想要的東西,發覺社會趨勢的移動,並領先推出書籍。雖是SOHO族,卻生活有紀律,博學認真,且翻譯能力好。
王育敏自己從事兒福聯盟工作十多年,自己與先生卻沒有能生小孩的因緣,把別人的小孩,當自己的小孩來愛。
曲家瑞四十二歲,還覺得自己有很多新的可能性,還在過青春期。做自己,形成自己的風格,風格要經得起考驗,不盲從,不被流行擊倒,不被批評影響。
音樂創作者李欣芸說三十歲之前都很苦,能量是慢慢綻放的。電影配樂,其實像是用音樂,將整部電影,又重導了一遍。重視五感,學精油還得到芳療師證照,做了鹿女系列。但愛情的抉擇還是很困惑她。
潘貝斯導演說,人生如果這麼順利,講出來的故事也不會這麼好聽。得獎,但是卻沒有把握好機會,拍完長片,卻又拖四年才發行。面對挫折要有平常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