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賓在1966年所做的風險套利,就是現在常說的併購事件套利,在公司宣佈併購事件後,在實際成交前,市場上兩間公司的市價與購併價值有時會有價差存在,基本上,華倫巴菲特在同一時期前後,也做不少這類型的交易,巴菲特稱之為資金的運動(Workout),巴菲特採用的分析方式,也是和魯賓所謂套利期望值表方式幾乎一模一樣。現在這種交易方式已經不是秘密,不過當年華爾街可是當做寶一樣,不輕易洩漏他們賺錢的秘密。
贈送給剛上大一的大學生最好的書籍是什麼呢?魯賓的父親送給剛進入哈佛大學的他的勵志書籍就是奧斯勒(William Osler)的「生活之道」,魯賓從書中學到日密艙的概念,雖然是普通高中畢業,不是像很多同學念的都是專門為長春藤預備的私校,他不再去擔心是否會沒辦法從哈佛畢業,專心在眼前的功課,最後魯賓反而是以優異的成績從哈佛畢業。這本「生活之道」真的是贈送給大學生很好的書籍。
魯賓自己認為在哈佛大學的日子為他的將來打下很好的基礎,就是讓他知道,不要只注意表面,必須以質疑的態度,評估聽到讀到的事物,世界上沒有什麼可以證明為絕對的事物。當你認同『任何事都不能證明是確定的』時,你就必須更注意機率、選擇與權衡,想辦法提高自己判斷正確的機率,同時也控制當判斷錯誤的機率出現時,虧損是在可以承受的範圍內。
歐洲遊歷的經驗,讓魯賓張開自己的眼睛看到和自己不同的理念的人,在不同的理念與價值觀下,最經濟的選擇,不見得是最有尊嚴的選擇,美國人必須知道其他國家的人有不同的優先順序,若要領導全球各國以維持美國人的利益,美國人必須知道如何尊重其他國家,多做溝通。
魯賓做到高盛合夥人的過程很是有趣,他是因為自認沒有機會當上合夥人,決定要離職到一間小一點的華爾街公司去發展,1970年在與上司鄧尼邦溝通的過程中,鄧尼邦去找李維,李維很不高興需要處裡這個問題,最後告知魯賓準備年後讓他升為合夥人,於是1971年魯賓才入行5年,就升為高盛合夥人。一方面可以看出鄧尼邦與李維有識人之明,而且很願意提攜後進,更不願意人才外流。而魯賓則是明智地為自己打算,在自己評估升任高盛合夥人機會渺茫,又有其他機會賺多一點錢與發揮時,提出離職要求,才讓兩位主管極力爭取到讓他快速升任高盛合夥人的機會。作為一個上班族,最自己的職涯規劃,也是應該採用這種態度,仔細分析,提高自己判斷賺錢與升職的機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